意识形态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020-12-23梁玉洁
梁玉洁
摘 要: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更是敏感地、主战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在意识形态视域下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路径。
关键词:弘扬与传承;意识形态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新时代大学生从中汲取丰富营养,会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意识形态的常态化建设能够使人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增强理想信念,提炼精神標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本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扬。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基本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深入人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着内在关联,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民族凝聚力的生成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弘扬中华文化与建设意识形态,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密不可分的统一。对人进行改造和教育,引导人向善。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二、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文化信心,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作用。
三、实现意识形态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有效融合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通过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参观党性教育基地、党团日活动、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进行渗透式、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儒家文化的精髓“仁、礼、中庸”绵延至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精髓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依然具有较高的时代价值。
(二)将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让新时代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染中进行自我塑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鼓舞学生文化自强。动员全体学生进行“青年大学习”,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弘扬新时代革命精神,锤炼高尚品格,增长能力才干,永保奋斗精神,勇于投身创新创造,让学习成为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文明校园主题系列活动,以团总支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文明宿舍评选、学雷锋团日活动为契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引导学生创建文明校园环境。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通过思政课、形势政策课、团课、党课、专题讲座等载体,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开展党史党情、国史国情教育,引导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比如中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又比如古典书籍《论语》、《孟子》、《诗经》、《史记》,又如延安精神、沂蒙精神、井冈山精神,这些都应是新时期大学生耳熟能详。讲清楚每一个历史典故,说清楚每一个励志人物,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一种文化积淀,是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更是历史使命。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开展现场教学,将延安作为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参观红色革命纪念地,真正体味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伟大意义。
(四)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全体学生接受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近年来,“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大型电视节目相继播出,反响良好,对青年学生起到了正面积极的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对这种文化传播的方式乐于接受。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于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新媒体建设,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平台广泛宣传,定期推送相关内容,加强网络管理和舆论宣传,通过线上教育,滋养全体同学。营造传统文化空间,对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时代青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不断学习成长不断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应是新时代青年在意识形态范畴内不断汲取的知识和营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人民日报,2014-02-27.
[2]常丽杰.试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基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J].文化学研究,2019,18:66-67,116.
[3]李腾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N].湖南日报,2018-11-20(012).
[4]李楠,王懂礼.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4:85-89.
[5]佟斐,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06:137-140
[6]孙成聪,徐晓东,崔作舟,张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基于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02):44-46
[7]章娇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12-16
[8]汪心馨.新媒体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优化路径[J]. 新闻研究导刊.2019(23):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