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23杜承玲
杜承玲
摘 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不是很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成绩,还影响了他们在音乐中的整体素质。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势下,教师的教学迎来了新的转机,为此,音乐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采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教学尝试。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为音乐教学带来全新的环境和画面,促进学生综合健康发展。结合初中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特点提出了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音乐;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拓宽音乐教学容量,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这一点来看,多媒体教学的价值是非常突出的。但是多媒体不是随时随地都能用的,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应用多媒体。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停留在对多媒体的研究上,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分析。结合初中音乐中的多媒体教学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希望对提升初中生的音乐素质带来启发与帮助。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把钥匙。”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常常将自身作为课堂的主体,对学生的兴趣不闻不问,无形中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現在的初中生大多已经习惯了视频、图片等教学方式,如果教师能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势必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飞来的花瓣》这首歌曲之初,我先是对学生说道:“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自然景色呢?可以将你的心声分享一下吗?”之后,我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流水的视频、落花的视频等,之后,我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景象进行描述。如此,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带动了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情感。
二、利用多媒体来展现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一些内容因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他们学习与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采用灌输的教学形式,势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应认真分析初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力争将难学的知识变得有趣。实现这样的教学结果的途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多媒体场景,教师可以将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音乐知识变得更加直白与易懂。
比如,在教学《学吹竖笛》中,教师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乐器演奏的场景,让学生认真观察,从而使他们对乐器的形状、演奏方式及演奏者的神情等有深入的把握。在观察中,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提升,对乐器的演奏也产生了冲动。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道具、服饰等让学生进行模仿演奏。如此,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乐器的认知,也提升了学生参与演奏的积极性,让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情感熏陶的感染源。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音乐内涵
基于信息技术拥有视、听、说三方面的功能,可以将抽象的事物或情感转化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和直观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项感官,因而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一定的导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有效的补充内容中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冲动和对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的品味能力。
在教学《黄河船夫曲》这首歌曲时,我先以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导入了新课。之后,我一边用语言介绍陕北,一边运用信息技术展现陕北风情的图片,以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之后,我播放了视频《黄河船夫曲》,同时,为学生呈现了具体的音乐故事情节,在视频中,黄河河畔的船夫黝黑的肌肤、自信的表现等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此,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再现音乐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黄河船夫曲》的创作背景,在初步的了解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音乐创作的故事情节,也让学生理解了音乐中蕴含的民族情感和生活背景元素。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诞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和创新的机会,教师只有在结合学生学情和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反思与尝试,才能将多媒体技术的价值发挥出来。存在即合理,初中音乐教师要想让课堂的效果更突出,就要加大对音乐内容的研究与信息技术功能的挖掘,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的助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拓展有关的内容,提升学生的音乐情感,唯有懂得适度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才会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心宜.巧妙借助多媒体,优化初中音乐教学效果[J].北方音乐,2018,38(6):135,137.
[2]李为.试分析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作用[J].名师在线,2017(22):28-29.
[3]刘为.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原则[J].音乐时空,2014(15):161.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