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2020-12-23李丽
摘 要: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许多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始改革教学方式。为实现有效教学,探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分析其实践应用要点,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课前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课上教学模式采取先导后合,丰富分组合作策略;善于利用质性评价,制定详细的量性评价标准。
关键词: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初中历史教学
在初中历史学科中,有些教师开始尝试“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但是笔者发现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教研活动中也发现它们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进行实践,下面主要从合理分组、先导后合、合作策略、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合理分组
合理的分组方式保证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学生分组需要从组员的考试成绩、学习习惯、作业情况、性格、特长、性别等因素入手。合理的分组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促进个人发展。
(一)分组原则
在分组时,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间同质是指不同小组的水平要相近,这样是为了保证教学公平。组内异质是指组内成员是互补关系。组内异质是指小组成员之间的性格特点、成绩水平、特长、习惯等方面有差异性。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和相互促进,以有效完成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任务。
(二)小组管理
小组分组人数以4到6人最佳。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成绩、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性格等差异,可以让班委辅助老师,搭配小组成员,一般按学生个人意愿,自愿重组的方法,个别情况可以作为参考。使得每一个小组之间实力大致均等,单个小组成员能发挥最强的实力,组内成员相互补充,共同成长。小组的成员可以根据学习的效果,定期重组,使小组之间趋于平衡。
每個组员必须有明确的角色和分工。组长必须勤奋、严于律己、有责任心、有学习积极性、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乐于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问题,带动一组人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组长还要安排组员负责记录、监督、评分、记分。小组长一开始可以由教师指定,可以个人竞选,也可以轮流担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每过一个时间段,可以重新分配组员担任的角色,力求每一个组员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与锻炼自己的机会。在课堂上小组成员是一个团体,在课下也应定期组织小组交流,增强成员之间的团结性。最重要的一点是,小组长要及时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
二、先导后合
先导后合是“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关键之一。导是指教师利用学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引导,在课堂上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合是指学生在学案的引导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在课前根据学案进行课前预习,知道学习目标,掌握基础知识,为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做一个良好的铺垫。有了课前的导学,再进行分组合作就事半功倍了。
例如,在讲授《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王朝》时,学案中设计了一道题目: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的功劳有哪些相似之处?谁的功劳更大一些?布置学案导学时可引导学生从之前学过的如何评价秦始皇,根据史实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着手,让学生知道他们在历史上都有功有过,且功劳难分大小,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小组合作讨论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丰富的小组合作策略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设置丰富、多样的小组合作策略和小组合作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主要有四种小组合作策略: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小组调查法。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在“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和“小组游戏竞赛法”占较大的比重,因此这种策略适合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切块拼接法”和“小组调查法”侧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集体探究能力、互助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活动,例如辩论赛、演讲赛、历史剧角色扮演、搜集与整理历史资料等,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策略。
例如,在讲《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时,我通过教材结合史料将课文分为三个板块:政治篇、思想篇和经济篇,将班级分成三大组,每大组分两小组,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一个方面。各小组分析、讨论史料,归纳概括汉武帝即位之初所面临的问题,由大组派代表展示。然后以各组竞赛抢答,以归并同类项的方式得出三个问题主要是汉武帝和诸侯王、地方豪强、富商之间的矛盾,实质上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教师再次抛出问题:有人说汉武帝做了一辈子皇帝,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加强中央集权,若你是汉武帝,你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展开讨论,大组展示结论:要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削弱诸侯王、豪强、富商的政治经济势力,接着就顺着这个思路,结合史料,解决汉武帝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分析史料、小组讨论、总结、展示、竞赛等活动策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在紧张热烈的环境下积极思考。组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小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获取新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社会价值观的形成。
四、制订评价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创建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评价。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中,定性评价主要用于给予学生鼓励,例如“某某同学的答案很有新意”“回答得很全面”“某某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等。定量评价就是以数量计算,需要制定公认的评价标准,明确地分级给分评定。“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需要利用评价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因此应该以定量评价为主。合理有效的课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定量评价,可以使小组间产生良性竞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定量评价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公平性原则、基础性原则、促进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一)学生评价
学生应该参与评价。学生参与评分,可以提高聆听他人时的专注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感受课堂并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跟学生之间接触更加亲密,可以观察到教师无法顾及的地方。但是在学生参与评价时,教师需要为学生确定标准的评分方式。
例如,小组成员为四人,有预习、合作、展示、点评、反馈五个得分的环节。每个成员在每个环节有一分,小组长根据成员表现来计分,表现好得1分,表现不好得0分。每周、每月、每学期分别加以统计,得分最高的个人和小组予以奖励。另外每组增加纪律得分,也可以对表现突出者有1~2分的附加分,但必须规范得分,小组长不得因“人情”乱给分或扣分,避免打击学生继续努力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细化评分标准,当出现区分度不大的情况时,需要老师及时做出更改,比如说增加其他组员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些都需要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
(二)教师评价
教师在评价时,既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又要公平公正,在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前提下进行评价。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来源是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和期望,教师的看法更为重要。在每一次抢答、竞赛、小组辩论、每次考试两人结对竞争等活动中教师都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犯错,引导学生合作互动,张扬学生个性。教师评价时应避免空洞的说教,切合学生个体实际;赞扬也并非总是对学生起到积极作用,要提高赞扬的含金量,使其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让他们感到受之无愧。
如公正评价和定量评价,有的学生发言的数量很多,但是很多是重复的,或是与学习内容相差很大,或是哗众取宠,这种低质量的发言积极作用不大,则不加分;有的学生发言可能不多,但是每一次发言都能直击重点,引人思考,这才是学生发言需要达到的效果,这种情况加分。另外,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避免形式主义。
再如定性评价,教师还可以给评分高的在学案上盖个笑脸的印章,每隔一段时间公布得分最高的小组名单及小组成员名单,给他们买糖果、小零食、上一届毕业的全市状元的签名等以示奖励;让评分低的学生表演节目,打扫班级卫生,“将功补过”;同时将小组表现的考核可以纳进“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等评比的考核中。
只有当评价结果与学生息息相关时,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知道,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当他们没有完成或达到学习任务的要求,则说明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投入精力不够。而且学生是处在小组中,其学习情况会影响到集体,以此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有利于養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增强了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志红.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0.
[2]李丽.谈基于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史料教学:以部编人教版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汉朝》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8(68):31-33.
[3]巩汝训,李英杰.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04(5):48-49.
作者简介:李丽,女,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昆山市教学能手,优秀教师,获“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先进个人”,“指导学生自学先进教师”称号,课件、随笔、论文等曾在全国、省、市评比中获奖。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