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宫灵音
2020-12-23张苗
张苗
摘 要:战国早期文物,曾侯乙编钟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成了空前绝后的编钟代表作。在国际上博得了“旷世珍宝”“古乐之王”的美誉。其持有者曾侯乙作为曾国这样一个小诸侯国的国君监督铸造的艺术瑰宝,其不仅是代表了当时青铜铸造的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在艺术技艺上也取得了非常的造诣。如此卓越的艺术成就,其背后反应的是社会,科技以及文化的综合大发展。
关键词:编钟 曾侯乙 科学技艺 艺术技艺
编钟是用青铜铸造的古代礼乐重器,在我国古代礼乐制作中,是其所有者身份等级、权位与财富的象征。编钟位居众乐之首,其设计、制作和使用无不凝聚着当时科技和艺术的精粹。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这件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编钟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成了空前绝后的编钟代表作。在国际上博得了“旷世珍宝”、“古乐之王”的美誉。
我国至今出土的先秦编钟,超逾百批,数已千件,分布在中原、江南地区。其中,曾侯乙墓编钟的规模最大、数量最多、性能最佳,且品种齐全,保存最为完好。
一、编钟概况
铜、木结构的曲尺形钟架,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7根彩绘本梁,两端以青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件圆柱承托。架及钟钩,共246个构件。钟架分3层8组承挂着65件青铜钟:上层为3组钮钟,19件;中层为3组甬钟,33件;下层为2组大型甬钟,12件,另有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镈1件。其中最大者,通长153.4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者,通长20.4厘米,重2.4公斤。钟体共重2500公斤。
二、编钟的科学技艺
曾侯乙编钟之所以备受世人关注,是因它集千古技艺之大成,反映出当时我国在青铜治铸、音乐声学、乐器创制等许多领域的成果。作为乐器,制造时与礼器、用器有很大不同,在求其形美的同时,更求其声美。因此,从其合金成分的配比到形体大小尺寸均有严格要求,从构思设计到浇铸成器,必须环环相扣。
(一)青铜材料
《周礼·考工记》中有“金有六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剂”的记,说明中国古代对合金比例与乐钟音乐性能之间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检测表明,曾侯乙编钟的合金成分中,锡的平均含量占13.75%,而铅的含量平均为1.85%。经过模拟实验和多方检测表明,钟的含锡量低于12.48%时,钟声尖锐;含锡量在13%~24.5%时,音色深厚饱满;但含锡量大于16%时,钟体容易击破、不利于演奏。当含铅量在1.4%~2.8%之間时,对声音的传达有阻碍作用、能加快钟声衰减,利于演奏,尤其利于合奏。”曾侯乙编钟就是按这个标准配方的,故其演奏时声音清纯,浑厚饱满。
(二)发音原理
一套编钟能够发出不同音阶的声音,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大小不同,在曾侯乙墓这套编钟中也有大小相同的钟可发出不同音阶的音。事实上,编钟的外形和几何尺寸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些钟各部分的比值也是有规范的。
通常,我们见到的铸钟,口均呈圆形,但这套古钟,形扁如两块小半圆的瓦扣合,称“合瓦形”。一方面,“合瓦形”可减弱余音,《梦溪笔谈》中讲到:“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也就是说,合瓦形可以加快声的衰减速度,避免此音未平,彼音又起,音音混杂,不成曲调。另一方面,圆形的钟不论敲击钟身的任何部位,发出的音阶都是相同的,但是合瓦形的钟却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音阶。“利用激光干涉振型检测,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件编钟具有两类振动模式:一类是正对称振磕,其节线通过正鼓音所在部位;另一类是反对称振动,其节线通过侧鼓音所在部位,这样编钟便是双音打击乐器,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一件钟能发双音,也并不仅仅取决于钟的外形,更主要的是取决于钟的结构:在钟腔内壁有的地方较薄,有的地方明显地加厚,具体地说,在合瓦形两面的左右两侧,即棱与正鼓部之间内壁成弧形突起,形成了4条弧线脊,这4条凸脊有如现代铜鼓的音槽。把钟腔分为4个音区、6个敲击点,可以产生明确分开的两个基音。这样,合瓦形的外形,正是作这样4条弧凸脊的必备条件。”曾侯乙墓编钟“一种双音”的铸造技艺,表明了其在铸造上远远超出了前人,其科学技术水平之高,令人钦佩。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战国文物,曾侯乙编钟是社会政治变革在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艺术领域的反应。其科学技艺达到了古代青铜铸造的鼎盛时期,其艺术造诣也表现出了古人令人惊叹的睿智,反映着我国先秦时代的科学技术和艺术造诣或处于世界前列,或具有很高的水平,即使对今天的同类创作亦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