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20-12-23涂祥兰

求知导刊 2020年46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摘 要:当前的课程改革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方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还应加强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本文结合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提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6-0045-02

引 言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提出核心素养概念[1],虽然这一概念早就被提出了,但大多数教师对这一概念较为陌生,不知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实施。在大家还处在一片迷茫中时,教育部把这一思想写进了教学大纲,这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所需,更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教育部还在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中把核心素养的概念分解为各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更明确的目标,就像给我们一线教师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对于地理学科来说,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为了切合课程改革的目标,作为一线地理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把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一、实地考察与多媒体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强调学生在一些实践活动中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运用地理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即地理实践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力,教师首先要具备这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理论上的“纸上谈兵”,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把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首先,教师要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宗旨,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观察地理事物,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其次,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不宜照本宣科,书本上的活动设计一般离我们的生活实际较远,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相关活动,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为教学服务,这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教学“产业转移”的相关内容时,笔者以海安家具厂的转移为例设计了简单的社会调查表,让学生对一系列问题展开调查,如这些家具厂的转出地、转入地,以及为什么转,转之后对海安地区的影响有哪些,由此推测对转出地的影响。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调查,有的负责上网收集资料,有的负责到相关部门了解情况,有的通过实地走访以了解情况,最后大家汇总调查的结果。整个活动让学生收获颇多,由理论走向实践,再由调查印证理论,少了枯燥的说教,多了学生探索的乐趣。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看到的不是空洞的没有生命的案例,而是多了许多研究的素材。

当然,受本地区环境的限制,对于有的实践活动,教师无法带学生到户外实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采用视频播放、图片集锦的方式帮助学生增强地理学习的现实感,再用学习单的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活动也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地理学习离不开空间范围的认知,地理学的重要特征即区域性。区域认知素养就是把我们要研究的范围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并能对这一地区进行归纳,包括对地理位置、特征等的描述。

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位置、特征等知识,还要让学生具备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分析理解各要素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区域,从而为区域的基本特征的分析奠定基础[2]。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的指导来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

例如,在复习某一国家的特征时,教师一般先引导学生了解该国家所在的位置,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方面分析,再根据位置分析气候特征、河流特征,自然环境特征决定了区域农业的发展,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既加强了学生对区域的认知,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教师可以用空白地图让学生填写相关知识,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加深了学习印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而且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又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当然,学生只有读图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完备的知识体系的支撑,所以在区域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思维建模的形式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集合起来,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知识,又能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此外,要想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区域地理特征,区域比较的方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把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区域进行比较、归类,更易于学生记忆。

三、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一直是地理教学努力达成的目标之一,笔者认为,人地协调观是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思想,也应该是每个学科都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从地理学的角度看,人地协调观强调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应该具有的一种良性的发展关系。地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人地协调观,并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让每位学生学会尊重自然,依照自然规律来分析、解决问题,并将这一思想延续下去。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在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中,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作为地理学的核心观念,人地协调观也是地理教育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所以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应该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每个机会,挖掘相关素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生人地观念的培养落到实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3]。

例如,在分析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耳熟能详的地方——楼兰,结合楼兰的背景材料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楼兰开始发展的条件有哪些?楼兰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如果想让楼兰不消失,我们可以做哪些工作?学生在分析、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问题的理解也更深刻,其环境观自然也就产生了,教师再进行适当引导,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强的适用性,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四、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即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具备全面、系统的认知能力,并能从全局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近年来,高考题越来越灵活,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谓的要求高,也就是让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还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综合思维的培养是要让学生全面地分析地理问题,形成大局观。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前提是学生要有扎实的地理知识,能熟练掌握地理规律和原理,所以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贯穿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学会灵活运用知识,从开始对知识的“会记”发展为对知识的“会学”“会用”。

当然,综合思维的培养方式有很多,在此,笔者就简单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首先,教师要尽量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中,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地理学习离不开图,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多引导学生读图、识图,使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尽量找空白的地图让学生来填,或者让学生自己来画图,使学生在填图、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对读图知识的巩固,还能形成空间观念。其次,在读图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比较法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比如,在教学“气候类型”这部分知识时,通常教师会让学生观察两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图,以此来比较两个城市气候的异同点,这个知识点书上是没有答案的,需要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到答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这种逻辑思维。当然,运用地图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学了南亚夏季风的成因,教师可再让学生分析澳大利亚西北地区夏季风的形成原因;运用地图,再结合其他的教学手法,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综合思维方式、养成思维习惯。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又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结 语

当然,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任重道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不仅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地理教学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谢生.核心素养培养与高中地理教学创新[J].文教资料,2020(02):211-212+238.

唐玉法.核心素养指引下高中地理新课改的“三思而后行”[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9):35.

作者简介:涂祥兰(1979.5—),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