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即时通讯技术结合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2020-12-23朱秀容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年21期

朱秀容

【摘 要】 目的:分析即时通讯技术结合心理護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精神科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53例,一组为参照组,采用心理护理模式,另一组为研究组,采用即时通讯技术结合心理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病情状况、生活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结果:研究组Nosie评分与Adl评分高于参照组;研究组SDS评分与SAS评分低于参照组。结论:对精神科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即时通讯技术结合心理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状况,提升生活能力,并调节心理状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即时通讯技术;心理护理;精神科护理管理

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压力逐渐提升,从而对人们的精神状态造成较大的影响,很多人的精神都出现了一些异常,对其生活与工作带来严重危害。而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护理时,受到疾病的干扰,导致护理工作较为困难,若无法有效对患者进行护理,则会降低患者康复速度,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并进一步增加家庭经济压力[1]。所以,在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的同时,需要采用心理护理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与完善,推动了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其被广泛应用到医疗护理领域,通过这一技术的应用,拉近医患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心理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2]。基于此,本文作者选取本院精神科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6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索即时通讯技术结合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精神科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53例,一组为参照组,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龄为32~57岁,平均为(43.68±10.55)岁;另一组为研究组,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龄为31~69岁,平均为(44.16±11.23)岁,且两者患者均无其他重大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护理时,仅采用心理护理模式,如住院期间的健康宣传、神情与行为的观察等。研究组患者护理时,采用即时通讯技术结合心理护理模式,主要包括:1)构建延续护理小组,其中,主治医生为组长,2名高级护士为组员,由该小组利用即时通讯技术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2)在微信APP上,建立患者交流群,指导患者使用微信,通过护士邀请或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引入微信群,并向患者讲解护理的作用[3]。3)以3个月为1个周期,每周三与周六,在微信群内推送文字、影像等多种类型的消息,一方面为患者讲解疾病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对患者心理进行疏导。4)患者遇到问题时,通过该群告知延续护理小组,小组针对患者的问题,作出详细解答。5)延续护理小组成员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采用轻柔的语言,且耐心聆听患者的心声,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6)通过微信群,对患者病情进行追踪,了解患者病情状况,从而调整用药方案[4]。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当中,共选择3个观察指标:1)病情状况,主要通过护士观察量表(Nosie)获得,其中,共由30题构成,每题1~4分(取整数,下同),总计120分,分值越低,患者病情越严重[5]。2)生活能力,主要通过生活能力量表(Adl)获得,总分为100分,分值越低,患者生活能力越差[6]。3)心理状态,主要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获得,每个量表各20题,每题1~4分,分值越高,患者心理状态越差[7]。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情状况

通过研究发现,护理后,参照组患者Nosie评分为(61.48±12.75)分,研究组Nosie评分为(74.82±6.57)分,研究组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生活能力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护理后,参照组Adl评分为(71.46±8.33)分,研究组Adl评分为(89.52±4.27)分,研究组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心理状态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护理后,参照组患者SDS评分为(49.64±2.66)分,SAS评分为(49.25±2.49)分;研究组患者SDS评分为(42.36±2.58)分,SAS评分为(43.66±2.15)分,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根据性格的不同,可以将精神疾病患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分裂性格,性格怪癖,少言少语,害怕交际,胆小怕事;2)偏执性格,做事顽固,生性多疑,以自己为中心,很少听取他人意见;3)癔病性格,喜欢幻想,感情波动较大;4)神经衰弱性格,做事犹豫不决,无明显兴趣爱好,胆小孤僻;5)循环性格,性格不稳定,有时表现得非常热情,有时又胆小孤僻[8]。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患者,性格均存在一定问题,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还会危及患者及他人的生命安全[9]。所以,需要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进行有效疏导。

以往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护理时,仅采用心理护理模式,通过这一模式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其生活质量。然而深入研究后可以发现,部分患者精神状态依然较差,并无法独自生活,表明心理护理模式的实际作用有限[10]。而在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即时通讯技术,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精神科内部构建延续护理小组,小组内每个成员掌握丰富的工作经验与理论知识,能够更好地对患者进行引导,为患者的护理打下良好基础[11]。通过耐心的引导,帮助患者进入微信群,使患者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接受到与精神类疾病及其治疗护理相关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阅读,加强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提高对治疗的信心,进而主动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患者提出问题后,医护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其解答,解决患者生活与治疗中的疑惑,确保其能够按照医生的嘱托用药[12]。医护人员通过微信群与患者进行交流,可以准确掌握患者的病情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更好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有利于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与病情的好转。此外,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研究组Nosie评分与Adl评分高于参照组;研究组SDS评分与SAS评分低于参照组,与上述结论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对精神科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即时通讯技术结合心理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状况,提升生活能力,并调节心理状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沈勤.微信功能在临床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和效果[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2):626-627.

[2] 闵海瑛,王玲,施美丽,等.系统认知治疗技术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14(14):69.

[3] 钟耕坤,卢庆华,邹桂元,等.精神科护士组织支持与心理困扰关系: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8,15(01):68-72.

[4] 卢庆华,徐清芝,王爱青,等.心理弹性在精神科护士自我效能与核心能力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09):708-712.

[5] Pimmer C, Florian B,Odetola T D.Instant messaging and nursing students, clinical learning experience.[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8,64(11):119-124.

[6] Bautista J R,Lin T T C.Nurses' use of mobile instant messaging applications:A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2017,23(05):54.

[7] 宋晓雪,刘小艳,陈妮,等.路径式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現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8,15(03):408-410.

[8] 陈洁,蒋培琴,穆福婷,等.微信群在PICC置管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8,18(12):64-66.

[9] 赵丽琼,安昱,朱波.微信群平台在内科科室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提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04):111-113.

[10]赵琳,郭兵妹,高元鹏,等.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远程康复护理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13):1125-1130.

[11]崔静怡,邵静,刘克林.“减压坊”对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7,26(03):47.

[12]马慧,许迎华,毛仁玲,等.神经外科老年患者多模式联合术前心理护理效果评价[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9,25(02):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