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肺赫依病理论探微
2020-12-23赵军杨广源苏和赵宇明师建平谢静华
赵军 杨广源 苏和 赵宇明 师建平 谢静华
摘要:蒙医认为:肺属阳,但因其所在部位所依赖的根源,与巴达干、司命赫依和上行赫依功能直接相关,故其病变主要由巴达干赫依病变引发,血之损伤亦是其发病主因。肺在司命赫依和上行赫依的作用下进行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如果因某种外缘引起三根相搏,在肺和气管内巴达干黏液过盛时,阻碍上行赫依及司命赫依的正常运行,影响气体交换,产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紫绀等症状。肺赫依病,即在赫依时辰,以干咳或咳泡沫样痰为症状的赫依为主的肺病,主因热症未痊愈残留于肺,迁延时久,赫依偏盛紊乱,伤及肺体素,肺通气受阻而致病。通过蒙医肺赫依病理论进行探微,以期对于蒙医肺赫依病科研、临床诊治有所裨益。
关键词:肺赫依病;赫依病;蒙医;肺脏;肺病;病变特征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11-0071-03
1 蒙医“三根”、“七素”理论
蒙医理论“三根”学说认为,“三根”系概括五源内涵的正常赫依、希拉、巴达干。赫依、希拉、巴达干系机体生来固有,它不断吸收五源精微而得以滋生,以补充自身损耗,保持体内相对平衡,维持机体生理活动。以五源学说解释,赫依归属气源,希拉归属火源,巴达干归属水、土源;由于空源为其它四源存在的空间,因此赫依、希拉、巴达干均属于空源[1]。从寒热性质角度解释三根,希拉具有热、锐为主秉性成分,属火源呈热性,希拉偏盛病变时,则导致热性病症。巴达干具有寒重为主秉性成分,属水土源,呈寒性,巴达干偏盛病变时,则导致寒性疾病。而赫依具有轻、糙、动为主秉性成分,归属气源,呈寒热两重性,因此偏盛病变时不仅导致赫依性疾病,而且赫依助希拉则热旺耗身,赫依助巴达干则寒盛凝体,体现其寒热两重性[2]。了解三根本质,应依其各自秉性成分的偏盛或偏衰症状特性为依据。如赫依具有轻、糙、动、凉、微、坚等六种秉性;希拉具有热、锐、腻、轻、臭、泻、湿等七种秉性;巴达干具有重、寒、脂(赋)、钝、柔、固、粘等七种秉性。就三根本质而言,希拉和巴达干两者是相互对立的[3]。
“七素”包括: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食物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三秽”包括:人体代谢的大便、小便、汗液等排泄物。清浊生华是指人体内不断进行的新陈代谢过程,也是七素、三秽分解的基础[4]。
由于三根支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因此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占主导地位,而七素在三根的作用下进行代谢生华,故成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动地位。七素为人体构造组织器官的基本成分,是三根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三根则依赖于七素,全面支配人体的生理活动[5]。这就是三根和七素的协调关系。
2 蒙医对肺脏的认识
肺,即气体交换的重要脏器,它与心、肝、脾、肾合成为五脏。是“以气源精微为主的内呼吸之崇”,肺在五源中属气源,五行属金。位于巴达干之总位,是病变巴达干之窜行之道,其附属器官喉咙、气管等则属于司命赫依和上行赫依的运行之道,因此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巴达干、赫依有关。肺虽然缘于依存部位之故,常因巴达干偏盛而患病,但“肺内血脉犹如捆草,纵横交错,且很松软,故入病容易而出病难”,因此也可因血、希拉病变而罹患,重者会引起蜂窝状化脓。肺居于胸腔内,鼻、喉、气管等呼吸通道为肺的附属器官。肺左右各一,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蒙医学将肺前方称“五叶子肺”,后方称“五叶母肺”。肺通过肺动脉和肺静脉与心连通,产生肺循环[6]。肺为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在司命赫依的推动和支配下进行呼吸运动,从外界新鲜空气中接受气源精微,交换体内外气息,通过“从心脏插入肺的血脉”完成全身的气体交换。在十三条隐性血脉中,产生希拉的一条血脉与肺连接,另一条与大肠相连,通过此脉运行希拉和感应,产生肺、大肠和脑部的连接。肺和大肠属同源(五源属性),大肠为“奴仆”,故产生病变时可相互影响。肺开窍于鼻,肺病常引起鼻塞、流鼻涕等症状。
3 蒙医对肺病的认识
肺病,即因肺功能改变,表现疾病秉性症状的总称。引发肺病的原因颇多。肺属阳,但因其所在部位所依赖的根源,与巴达干、司命赫依和上行赫依功能直接相关,故其病变主要由巴达干赫依病变引发,血之损伤亦是其发病主因。肺脏尽管对寒性外缘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外界作用的寒势超过其限度时,易导致寒热相搏,受到热势损伤,故易受伤发病。《蒙医治疗原则和方法学》云:“对一切肺病应注意巴达干和血”。《秘诀医典》把肺病分为“干咳、浮肿、肺热、肺积液、频咳、肺痼疾、肺热盛、肺脓疡”等八种,但《蒙医临床学》将其分为肺赫依、肺热、肺刺痛、肺脓疡、肺结核、呼吸不畅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痼疾)、哮喘症等。肺病可表现出咳嗽、咳痰、痰色多样、胸憋、发热等症状,有具体病变和不同病根的典型特点[7]。治宜采取兼顾巴达干热为主,润肺、止咳、祛痰,以对症治疗为原则。饮食起居方面,宜用稻米、小麦面、牛奶、酸奶、新鲜蔬菜、羊瘦肉等营养丰富的食品,忌锐腻性、咸苦辛味饮食,忌烟酒。宜在空气新鲜、无烟尘的环境中休养。
4 蒙医对肺病变特征的认识
肺病变常以出现气体交换受阻、憋气等为特征。由于肺之依存部位和生理功能特征多因巴达干偏盛而罹患,但也可因血、希拉病变而受病,产生憋气、气体交换受阻等病变特征。肺位于巴达干之总位,是正常巴达干的依存部位和病变巴达干之窜行之道,故出于受依存部位的原因,多因巴达干偏盛而患病。肺通过鼻腔和气管直接与外界寒热气候连通,易受粘虫感染等内外刺激,且其结构松软,血脉丰富,在十三条隐性血脉中产生希拉的-条白脉与肺相连,因此也可因血、希拉热而罹患,蒙医惯称“肺为娇脏”。对此,《后序医典》指出:“治肺病,宜以热为主”。肺在司命赫依和上行赫依的作用下进行呼吸运动和氣体交换,如果因某种外缘引起三根相搏,在肺和气管内巴达干黏液过盛时,阻碍上行赫依及司命赫依的正常运行,影响气体交换[8],产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紫绀等症状。临床上常见的感冒、干咳、频咳、肺热、肺化脓以及肺浮肿(肺气肿)、哮喘、咳喘病(慢性支气管炎)、呼吸不畅病等均与此类病变有关。此外,肺开窍于鼻,大肠为肺之管辖之腑,心脏以血脉相连,故肺病常累及大肠、心脏、鼻等相关脏腑器官,而出现肠道病,肺源性心脏病及鼻塞、鼻翼煽动等症状。
5 蒙医对赫依病的认识
赫依病,即赫依偏盛紊乱,以赫依秉性特征为表现的病症。赫依偏盛紊乱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在《秘诀医典》和蒙医学经典著作中,将此病命名为“赫依病”,并将其定为基本病症之一。赫依偏盛紊乱时,三根失衡,不仅赫依升盛,而且五种赫依之间的相互关系、通络及功能亦随之发生紊乱。引煽和扩散病变,把病邪传递到所有精微,促使盛者愈盛,衰者愈衰,以致病情复杂,病未出现假象,是本病的特征[9]。在病因病机方面,性能与赫依秉性之六种成分,尤其是轻、糙、动者相同的条件作用于人体时,即发生赫依偏盛紊乱。除气候变化反常外,长期缺乏营养,多食苦、涩味。轻、糙消食物,饥饿状态下消耗体力,语意业过多,失眠、惊恐或悲哀等精神刺激,大出血及风寒冰冻是引发赫依偏盛紊乱的主要外缘。本病在老年人和赫依型体质者中多见。赫依病属寒性病,但病程中可表现三根合并或集聚的不同变化,轻重各异。这与患者年龄、体质、体力、生活习惯、发病季节和病变部位有关。
6 蒙医对肺赫依病的认识
肺赫依病[8-9],即在赫依时辰,以干咳或咳泡沫样痰为症状的赫依为主的肺病。主因热症未痊愈残留于肺,迁延时久,赫依偏盛紊乱,伤及肺体素,肺通气受阻而致病。体质虚弱,年迈,长期吸烟,过多吸入烟尘类有害物,治疗肺感冒、流感等热病不彻底,疾病迁延不愈,一次投用凉性施剂过量,是本病的诱因。有慢性肺病史,并经常干咳,尤其在赫依时辰(拂晓前及夜幕降临时)咳嗽为著,无痰或咳少量泡沫痰,疲乏无力,快速活动后气短,心悸,睡眠不牢,有游走性刺痛,颜面和眼睑浮肿,脉象空、芤,舌质红、粗糙。因患者年龄、特性、生活习惯、发病时期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病根的合并症状。治宜在强身润肺,镇赫依的前提下,以对症治疗为原则,五味肉豆蔻散加五味沙棘散等量,用四骨汤送服;用《蒙医内科学》所记十一味沙参汤送服十一味葡萄散,用十五味沉香汤送服十八味清热肺散,以润肺,镇赫依,止咳,防止热盛。《秘诀医典》云:“用牛奶搅拌食用三甜(冰糖、红糖、蜂蜜)、肉豆蔻、肉桂、白豆蔻、荜菝、香青兰散,服三籽油剂,若不愈,取第4~5椎关节穴施灸疗”。心悸、气促者,以三味檀香汤加四味蒺藜汤等量送服十六味杜鹃散。用十一味沙参汤送服二十五味冰片散,以清除残留热。
7 小结
综上所述,肺赫依病即在赫依时辰,以干咳或咳泡沫样痰为症状的赫依为主的肺病。主因热症未痊愈残留于肺,迁延时久,赫依偏盛紊乱,伤及肺体素,肺通气受阻而致病。治宜在强身润肺,镇赫依的前提下,止咳,润肺,防止热盛,以对症治疗为原则。文章就蒙医肺赫依病理论进行探微,以期对于蒙医肺赫依病科研、临床诊治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罗本巴布.医经八支.内蒙古医学院蒙医药学院文献资料室(手写版)[Z]:234-236.
[2]巴·吉格木德.蒙医基础理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312 -318.
[3]蒙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药)[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211.
[4]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译,四部医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24.
[5]吉格木德,丹兽吉穆苏.观者之喜[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7.
[6]伊喜巴拉珠尔.四部甘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296-306.
[7]乌力吉巴特尔.蒙医人体体质学浅谈[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4):241-242.
[8]策·蘇荣扎布.蒙古学百科全书(医学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20:7.
[9]阿古拉.蒙医传统疗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2:311.
(收稿日期: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