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实施模式的样本研究
2020-12-23吴音莹
吴音莹
摘 要:文章详述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阶段开设的“《论语》讲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通过“自主阅读、专题探究”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实施模式的样本研究,重点探究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课程的内容与实施两方面的做法,以期在课程的开发实践中总结成果,形成反思。
关键词:校本课程 实施模式 样本研究 《论语》讲读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湖南省普通高中示范校,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99年,学校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全国4所试点学校之一,2000年初学校开始开展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预实验”。2007年进入高中新课改后,该校确立了“建立适合学生实际,体现学校特色的新课程体系,实现必修课统一安排,选修课自主选择,活动课丰富多彩,实践课多元形态”这一课程改革目标,通过近十多年的努力,学校已形成了社会人文类、自然科学类、数学类、实践技能类和体育艺术类共五大门类的90多门兴趣型课程,2020年学校构造了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卓越课程组成的湖南师大附中人本课程体系,在拓展课程中继续开发各类兴趣课程。学校语文组依托学生学情和老师专长,开设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其中高一阶段开设的“《论语》讲读”兴趣课多次作为精品选修课程进行交流展示,不少专家认为附中的校本课程开发“走在了新课程改革的前列”。
一、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研究者确立了在附中开展行动研究的计划后,在与学校领导、语文教研组老师多次沟通协调后,确定了以研究者高一执教的高一某班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利用一周一次的阅读课时间开展“《论语》讲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学校语文学科每周设有一节专门的阅读课,阅读课在学校图书馆的阅读教室进行,每个教室由学校负责配备各类书籍800余册(常备《论语》10本),平时的阅读课教师陪学生一起看书,一般采取不讲授,不交流、不考核的方式,由学生自由阅读,“让学生在课上看书”已经成为学校语文组一种保持多年的传统。研究者向学校提交研究计划,将“《论语》讲读”这一校本课程纳入“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系列校本课程开发设计中,将原来的“课上看书”改为“自主阅读、专题探究”的课程实施模式,按照学校不走班上课的传统方式开展选修教学,将选择的重点移植到专题的自主选定,提出了“在自主阅读中关注学生选择,在专题探究中发展学生个性”的课程目标。这一课程开发建议得到学校领导和语文组负责人的理解同意,得到该实验班级班主任的鼎力支持,班主任表示当课程课时不能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班会课或自习课的时间补上,每位学生自备一本《论语》,课程设置的初始方案和开课时间得到了基本保障。
在课程的具体设计中,研究者基于當下课程改革、学校资源、师本实际等具体问题,样本实施前先罗列出可能面临的具体问题情境,问题围绕“《论语》讲读”校本课程研读中学生选择和个性的实现展开,研究者将在研究过程中始终重点关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利用探索《论语》校本实践样本来设计内容模块,期望梳理出有利于学生个性实现的“将来的经验”。
二、课程的内容与实施
研究者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推进策略,依托自主编撰的“《论语》讲读”教材,让高一该班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兴趣来进行专题模块的选择,最后确定明晰了“自主选择、专题探究”实施模式。
实施分为九个渐进的阶段,首先是“个体泛读,调动积累”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泛读学校自主开发的选修系列教材“《论语》讲读”“《庄子》选读”“《诗经》选读”,联系自己在必修和限定选修中学习过的作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兴趣需要,班级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形成选择上的共识,完成学习模块的选择。在研究者实验的高一教学班中,一共有8个学习小组最后选择了“《论语》讲读”模块,教师以此为基础,进入“选择模块,专题阅读”阶段。
在“选择模块,专题阅读”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泛读
“《论语》讲读”中选编的文本,即论语的二十章语录,要求学生用批注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悟、疑问和思考。“泛读”是选择的基础,按照编者依据章节所划分的二十篇,要求学生至少全面了解其中十篇的选文,在此基础上不同的学生做出适合自身的选择,确定几个自己想要重点研读的篇章。
在“单篇研读,自主选题”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自主定篇来整合探究的主题,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阅读成果。
在“多维阅读,交流讨论”阶段,学生交互阅读的对象不是课文,而是学生个体呈现出来的学习成果,通过一篇篇不同阅读视角、不同探究主题的小论文,学生可以交流讨论个性迥异的不同表达,关注到更多可供选择的探究主题。
在“合作研读,整合选题”阶段,学生进入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汇总可供选择的探究专题,共同制订研读计划,选择研读重点,最后整合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选定探究主题。
在“组内讨论,解决问题”阶段,小组延续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引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交流观点、解决疑问。
在“选择角度,分组探究”阶段,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逐渐形成清晰的认识,教师根据学生自主确定的不同学习主题重新分组,这样更有利于讨论、探究的深入。
在“引导点拨,完成学习”阶段,各个重新分组的学习小组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过程,进而呈现学习成果。
在“成果展示,弥补思维”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成果中发现可以继续探究的问题,解决学生思维方法中出现的问题,为课后的拓展延伸和学生的继续性学习做准备。
三、课程的成果与反思
作为一门社会人文类校本选修课程,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将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读书笔记、演讲视频、小论文等作为学习形成性评价的要素,在对课程成果的评鉴中注重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团队活动的协作性、语文素养的发展性,实验班部分学生在评教评学系统中谈到了自身的成长体会:“很喜欢老师按我们的需要配备书籍、电脑资源,感觉这样的阅读课和放羊读书明显收获不同,现在的我已经是周围同伴中的一个《论语》研究专家,感觉很有成就感。”“谢谢您,普通的一节节课,让我们这个小组的每个成员走在越来越不普通的路上。”“逐渐觉得经典还是很耐咀嚼的,小组学习也很有趣。由我自己确定的小专题并不容易搞懂,但是和老师同学一起查找资料的过程很是受益。”“在自己生活的做人做事中会受到那些研读专题的影响,和同学交流时不同观点的碰撞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谢谢老师告诉了我,不同的阅读体验会让这个社会更加丰富多元,独特的阅读体验会让我的生活更加的幸福快乐。”“我要读和要我读感受迥乎不同,感谢那些给我推上坡和泼冷水的小组同伴。”从以上部分的学生反馈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于这一课程的生态诊断反映良好,“《论语》讲读”课程开始成为学校展示自我和个性成长的重要平台,“自主阅读、专题探究”的课程实施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帮助学生个体亲近经典、成为自己,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中学生选择和个性的实现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和突破。
其次,在这一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研究者不断收集素材,以期回应研究问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研究者尽可能地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强调模块教学的综合性和整合性,着力于落实各个课程要素间的关系,以学生的学力基础和兴趣导向来选择学习专题,立足于课堂执行层面来探索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内涵价值实现的“现场经验”。在探索过程中,研究者逐步明晰了“课程第一要发展的是教师”这一理念,利用教师的发展、教材的完善来促进给学生的选择提供机会平台,期许由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来实现突破。该校教师对教材的新编提供给了学生新一轮选择的机会,研究者自己作为任课教师,鼓励不同的阅读体验和不同见识能力的形成,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篇目确立阅读专题,实现了每个学生个性的不同方向发展。研究者还积极引领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受教育者的自造性来促进语文选修课程的发展。研究者发现,在现有的行政班条件下,50人的大班非常普遍,在这样的现实教学环境中,只能策略性地采取学习小组的学习模式,以这种形式来带动生生交往、师生交往,引领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相互的交流碰撞中实现了观念的多元和创新,走向自愿、自发、自觉、自主的学生个体使得学生个性的实现成为可能。
另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对教师自身素养、协调宏观、中观、微观影响因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研究问题的提出开始,设計者囿于自下而上的勉力为之的个体实验性质,利用身体力行的行动研究来检验个案学校中个案实施的经验,立足于学生个性实现的这一课程目标明晰坚定,课程理念的确定对于后来的具体实施具有指导性作用。研究者借助多方力量争取到在学校实验“相对自由”的环境,力争在课堂执行层面呈现一个以选择的关注、个性的实现为核心的螺旋形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专题探究”这一课程模块的实施过程中,研究者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推进教学过程,依次达到阶段性的教学预设目标。整个过程类似于爬山,学生到达一个目标后再向下一个目标进发,最终到达山顶,完成学习任务。
“自主选择、专题探究”这一课程实施模式促使学生个性实现的状况较为理想,课堂执行层面逐渐由原来的中心辐射状态变成网络沟通状态,相较于原来学生自由读书,教师不介入不组织的阅读课(即高一、高二年级不参与评价考核的语文必修课)而言,较好地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通过课程目标的导向来引领学生过程中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最后影响学习成果的呈现。虽然这一校本课程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如何解决课时进度与课程内容有效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浅层阅读体验和学生思维品质之间的矛盾上,仍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总体而言,校本课程“《论语》讲读”的开发与实践过程符合具体学校的具体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建构、审美鉴赏、文化理解能力,让学生爱上读书,回归经典,是一次有意义的样本研究和课程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语文高中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刘义兵,段俊霞.教学研究范式论:内涵与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重点课题“基于2017年版新课标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编号:XJKX18A00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