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浅谈
2020-12-23蒋剑萍
蒋剑萍
“各花入各眼”——有人不喜欢的,自然也有很多人偏爱。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在书中的形象描写得十分立体,绝对不仅是广为传唱的“多愁善感”、“敏感多疑”、“眉间微蹙”、不如宝姐姐善解人意、处世圆润,甚至还有些“爱闹腾”,“不懂礼数”……这一系列负面形象。“林黛玉是一个至真至纯至美至善的女孩。有人说林黛玉不通人情世故。事实上林黛玉很成熟,对待世态人情非常敏感。
这些年来,读红楼的人不见多,说黛玉的却不见少。
常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情:看着一个个哭的梨花带雨的姑娘,总有人要嘲讽上一句:“这人怎么和林黛玉一样。”我思来想去没法理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林黛玉成了个贬义词?那些动辄说人姑娘像黛玉的,真的看懂红楼了吗,真的看懂林黛玉了吗?
每年教授《红楼梦》节选篇目,或者和他人聊起《红楼梦》时,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对书中人物的喜欢或讨厌都会随着情节有些变化。刚开始读红楼的时候,喜欢黛玉,认为她博学多才,不喜欢宝钗的虚伪世故。后来再读,又觉得宝钗知书达理,觉得黛玉整日哭哭啼啼、矫情。读得越多越深入,又会觉得还是更喜欢黛玉,并且会越来越爱黛玉。
黛玉作为红楼中极为重要的人物形象,她的一言一行,都由曹公精心设计,可她的人生观却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曹公在创造这样一个人物时,并未将她写成一个单纯的闺阁女子,她身上还带着千古诗人的纯澈高洁,带着作者对浪漫主义,对美好生命,无限的热情与爱,她是大观园里最美的姑娘,她天真热忱,温柔娇俏,也活泼狡黠,多愁善感,她是最美的年少时光,是曹公一生岁月里旖旎的旧梦,却也是过往不可追忆。
那么,林黛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曹公又如何借她之口,诉说自己对年少时光的怀念和对浪漫的无限追求的呢?
要了解林黛玉,就得抛弃一些市面上流传的偏见。所谓的“好使小性儿”、“敏感多疑”,这些,都是误解。
黛玉不仅不是气量狭小之人,相反还非常宽容,第二十六回末,黛玉夜访宝玉,恰逢宝钗也在怡红院中,晴雯心里烦闷不愿给她开门,便推说“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进人来!”引得黛玉误以为宝玉同自己怄气,不愿相见,伤心之下,又念起自己孤苦无依,才有了二十七回的葬花一事。可就是伤心至此,宝玉同她说明前后因果后,她也只是同宝玉说笑似的提起怡红院的丫鬟该加以管束,毫无责怪的意思。
同样还有,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茶,黛玉因品不出梅花上雪水泡的茶,被妙玉讽刺“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黛玉已经是大观园里极高洁雅致的女子,连她也被说成俗人,妙玉的孤高可见一斑。可正当读者们以为,黛玉被妙玉这样下面子定要生气时,她却念及妙玉本性怪癖,不愿与她计较。且结合后文七十六回,妙玉,黛玉,湘云三人对景联诗一节,私以为,妙玉和黛玉关系不会太差,甚至可能是相交的好友,且宝玉生辰收到妙玉的贺帖,不知如何回应,也是寻黛玉共同商讨,若按这样的解释,那么妙玉的话就不该做讽刺解,或许是出于相熟好友的调侃。两人要真是好友,以妙玉的性子,也是黛玉包容她多些,更可见黛玉温和宽容了。
要说明黛玉的性情,书中的事例远不止这些,还有湘云拿黛玉比戏子,袭人背后直言黛玉不如宝钗等,她皆没往心里去,所以,多疑小性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既如此,那为什么宝黛二人又常有争吵呢?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原文二十九回早已说明白了“原来宝玉自幼生成来的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
宝黛二人日久生情,又因封建社会的大家族背景,难以将心思说明,故只好相互试探,便常有争吵,而两人也越吵越心意相通。再说恋爱中的女孩子,难免敏感些,加上宝玉是个姑娘堆里厮混大的,对姐姐妹妹丝毫不知避嫌,又有薛宝钗的金玉良缘之说,黛玉自然为将来担忧。这些想法并非空言,原文三十二回后,宝黛相互剖白,表明心意,从此之后,两人便再无口角。
否定了常见的认识误区,下面就该认真讲一讲黛玉其人。
若要在红楼中找个姑娘做一生的朋友,黛玉无疑是最合适的,她心思单纯,温和热情,又待人真诚。对宝玉自是不必说,元妃省亲时要求姊妹兄弟现场作诗,宝玉写不出,她便顺手替人作了,贾政回府检查功课,她也总是仿着宝玉的字迹,给写完一半。
四十回,贾母两宴大观园,黛玉不小心说出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句子,其他人都未注意,只宝钗留了心,四十二回时,便由此事劝导黛玉,黛玉由此对她心怀感激,将自己以前的误解悉数告知,两人冰释前嫌,成了大观园里感情最好的姐妹,四十五回,黛玉病中逢宝钗前去探望,就将自己寄人篱下,无依无靠的苦全讲与宝钗,后五十七回,黛玉甚至接将薛姨妈认作干妈,当宝钗为亲姐姐。
不仅与小姐,黛玉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侍妾丫鬟们也极好,四十八回,香菱初入大观园,想和姐妹们学写诗,宝钗不肯教她,觉得那不是女孩家的正经事,却是黛玉热心指点。宝玉打发丫鬟去给黛玉送东西,正赶上她给潇湘馆的下人分月钱,就顺手抓一把给小丫鬟,更不要说贴身丫鬟紫鹃,冒险为她试探宝玉的真情。能得这样的倾心相待,紫鹃本身的性格是一部分,更多的应是还她付出的一片真情。
其次,红楼中的黛玉更多时候是活泼娇俏的。譬如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足有半章写宝黛嬉笑打闹,再如二十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作者直接用上了“俏”“谑”等字,这都是形容小姑娘狡黠可爱的词。再看黛玉的语言和动作:
话说史湘云说着笑着跑出来,怕黛玉赶上。宝玉在后忙说:“绊倒了!那里就赶上了?”黛玉赶到门前,被宝玉叉手在门框上拦住,笑道:“饶他这一遭儿罢。”黛玉拉着手说道:“我要饶了云儿,再不活着。”湘云见宝玉拦着门,料黛玉不能出来,便立住脚,笑道:“好姐姐,饶我这遭儿罢!”却值宝钗来在湘云身背后,也笑道:“我劝你们两个看宝兄弟面上,都撂开手罢。”黛玉道:“我不依。你们是一气的,都来戏弄我。”宝玉劝道:“罢呦,谁敢戏弄你?你不打趣他,他就敢说你了?”
寥寥几句,一个明朗可爱的少女形象便跃然纸上。
谁的生活会全是惆怅与悲伤呢?黛玉是快乐的,在作为乌托邦的大观园,在姐妹们的簇拥中,她也活在春风里,活在阳光下。可她的快乐却也是虚幻的,短暂的。
她非现实中人,她从诗中来,从梦中来,从童话中来,却不能在尘世久留。
所以她有她的忧愁,对无所依托的身世,对飘摇未定的将来,对仓促流逝的青春。她的周围,是现实的风刀霜剑。寄人篱下的生活,宝玉母亲的态度,下人的议论…
在极度现实的世界里,浪漫是注定走向衰亡的。可即使面对错综复杂的人事,无望的爱情,注定飘零的刹那芳华,就如那枝头的落花,她悲伤,惆怅,哀叹,但绝不屈服,也不迎合。她是骄傲的,不困于現实,不囿于世故。也就是拥有这样心气的她,才写得出“质本洁来还洁去”。
黛玉是固执的浪漫主义者,而大观园外的世界,却是现实的绝境。她没有别的选择,便只能抱着自己所坚守的底线,与世界拼个玉石俱焚。
黛玉的结局历来猜测颇多,至今也难有定论,后四十回的描写与前文多有差异,如:黛玉道:“我在这里,情愿自己做个奴婢过活,自做自吃,也是愿意。只求老太太作主。”单这一段就颇荒谬,黛玉侯门嫡出的千金小姐,如何自降身份,给人做奴婢,骄傲如黛玉,又怎会低声下气求人。不过若论结局,倒还是这一版勉强值得一观,其余的,最好还是莫轻信。
说到最后,林黛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稍作总结:她是娇俏可爱的少女,是亲切真诚的朋友,温柔细致的爱人,更是清高孤傲的诗人,执拗的浪漫主义者。或者,她是花,是雪,是梦,是世间一切求不得和留不住,是最美的初见,或是久别重逢。
每个人的心里,都该住着一个林黛玉,那是未经世俗沾染的,最本真的自我,亦是我们,理想中的将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