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打招呼留下好印象
2020-12-23吕迅喜
吕迅喜
上个学期,有一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班里的男生小林违纪,他的家长被请到学校,我们彼此开诚布公地进行了交流。最后,小林向我提出了一个困扰他已久的问题:“老师,在你眼里我是不是一个垃圾?为什么每次跟您打招呼,您只是看我一眼然后就漠然走开,没有回应?为什么您对别的学生不是这样?”
听到这样的提问,我有点懵了,更多的是震惊。我的记忆翻腾,努力回想自己平时是怎样回应小林和其他同学的问好的,为什么会给他留下那么糟糕的印象,带来那么大的误解和伤害?在我的记忆中,如果学生向我问好,我会礼貌地回应“你好!”如果学生鞠躬问好,我也会鞠躬回应。如果是比较熟悉的学生,我们甚至还会互相开玩笑。而小林在路上遇见我时,总是说:“老师好。”“老师再见。”他这样“自问自答”的方式让我没办法回应,只能目视、点头。可能是点头幅度太小不易觉察,但我并没有无视和蔑视他的意思。
也许,长期以来他不断违纪总被我批评,在他心里,班主任就是不喜欢他,加上他比較敏感,很在意别人的反应,所以加重了对我的误解。我正想着如何回应小林的提问,旁边政教处梁主任的一席话更让我受触动。梁主任说,之前我的班上一名女生小颜也向他诉苦,说和班主任打招呼,班主任总是黑着脸,都不理人,很失落。听到这些话,我觉得很羞愧,原来我在学生心里是这样一个冷漠且没有礼貌的人,原来我真的做得很糟糕。我尽量向小林解释我的想法,送走了家长。之后,我的脑子里全是自责与羞愧,夜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
第二天,我向办公室的老师讲述了这件事情,并向他们请教如何和学生打招呼。有位老师向我推送了一段视频,视频展示的是:早上上课前,国外一位男老师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学生,和班里十几名学生一一打招呼。视频精彩之处在于:这位老师能熟练回应十几名学生不同的打招呼方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喜好,非常熟练地做出各种击掌、拥抱、比画手势甚至是对舞等复杂动作,眼花缭乱的场面充满着欢乐,让人佩服这位老师的灵活、周到和细致。
反思自己,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和学生打招呼这件事情,很多地方做得不到位。首先,我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感受;其次,自己平时也不够主动热情,很情绪化,心情低落时对学生的回应比较冷淡;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打招呼只是体现见面时的交流,只有平时多些关心、以诚相待、沟通顺畅、相互了解,才会有见面时的愉快。认识到了这些之后,我决定做出一些改变,加强印象管理。
一天,我远远就看见小颜在走廊用瓶子接水。我迎上去,微笑和她打招呼:“小颜,你吃饭了吗?怎么来教室那么早?”一开始,她看见我走近,有些惶恐,我能感觉到她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她手上拿着的杯子在微微颤抖。但是聊了几句后,她的紧张减轻了,虽然我们笑得有些勉强,但总算有了一个还不错的开始。这之后,我每次看见小颜都会主动和她打招呼、聊天。现在小颜再遇到我时,她的脸上也有了会心的微笑,我们的隔阂渐渐消除了,打招呼也变得轻松自然。
小林自从认识到自己打招呼的方式让我感觉不受尊重后,可能觉得很尴尬,路上看见我,他索性绕着走,避免与我相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课堂上让小林回答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给予一些积极的评价;然后从他喜欢的学科入手,时不时和他探讨问题,加深了解;最后,我在课后多和他进行一些交流,多给他鼓励和赞扬,促进相互的理解和支持。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再相遇时,已经能够毫无芥蒂地相视一笑,相互问好了。
维持和管理印象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坚持,而改变印象需要更多的付出。针对打招呼这件事,我特地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详细介绍了各国打招呼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去和别人打招呼。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只要足够真诚、热情和细心,总能找到好的沟通方式。
打招呼看似是小事,其实很复杂。经过这件事,我深刻领会到,孩子眼中无小事,作为教师,应当无微不至地关注和关心每一个学生,积极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妥善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努力管理好形象。希望每位教师都能重视打招呼这件小事,在师生相遇时,都能很好地打个招呼,留下好印象,维持好形象。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扶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