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红钢城居住街坊景观要素分析及保护策略研究

2020-12-23邹涵樊兢克

绿色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工业遗产

邹涵 樊兢克

摘要:指出了居住街坊產生自建国初期城市建设浪潮中,现多集中分布于工业城市。作为我国现代工业文化的物质载体,其不仅见证了我国现代工业城市的发展历程,亦包含着丰富的遗产价值内涵。当前,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相对薄弱,亟需采取措施进行有效保护及科学改善。通过剖析武汉红钢城居住街坊中的景观要素的构成及应用,挖掘了其遗产价值亮点,针对居住街坊景观设计提出了保护策略,以期对当前工业遗产研究及保护实践工作给予启发。

关键词:工业遗产;居住街坊;景观要素;遗产情境;武汉红钢城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14-0214-04

1 引言

近年来,国际社会正不断鼓励多样化地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关注城市文脉的发展及延续。人们开始认识到应将工业遗产视为普遍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保护工业遗产正是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性,培植城市文化根基的空间载体。居住街坊,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下社会需求的产物,其本身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开始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继而渐次纳入各地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中来,并针对其遗存现状专行划定相应的保护紫线。例如,位于武汉青山区的红钢城的居住街坊即被列为武汉市二级工业遗产,而城市规划研究部门则据此编制完成了相应的保护规划。

2 居住街坊发展概况及特征

建国初期,为实现国家战略视角下的战后恢复工作,更进一步保障国民经济计划的稳步落实,自20世纪50年代始,各大中城市为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布局[1]指导下的联合选厂工作,而渐次设立相应的计划委员会及城市管理机构,以开展城市规划工作,而居住街坊正是于此背景之下经由苏联援华城市规划专家引入我国。由于当期各大中城市普遍响应“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城市建设号召,故当时的城市功能核心普遍是由重点工业企业项目所决定。因而于实际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居住街坊于建国初期具有相对单一的概念定义,即配套工业企业项目而规划新建的职工住宅区。正如其概念所言,居住街坊意在缓解因工业企业项目基建及建成投产而带来的房荒问题,以满足职工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居住街坊通常是在拟建设用地内进行统一、详细的规划设计,进而确保其整体景观艺术及使用效益,即贴合城市主城区内功能用地组织及城市景观艺术,并归于一个完整、有序的城市空间结构内。

当时,各大中城市在进行居住街坊的设计工作时,往往遵循该地实际情况而采用不同尺度的单一街坊,再拼合构成外观完型的扩大街坊,目的是让使用效益最大化,并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城市建设开支。而对于街坊内则惯以“街坊土地平衡表”[2]来约束其内部用地功能组织,使街坊内道路系统、居住建筑、配属构筑物、绿化用地等符合功能主义的组织原则,例如卫生标准、配属设施服务半径等。于此基础之上,居住街坊内道路广场、绿化用地等可进行递进式设计,而房屋建筑则可以混合式、双周边式、周边式、行列式等围合形态布置,以进一步强化总图秩序(图1)。

从景观角度来看,建国初期各大中城市大量兴建的居住街坊具有相对成熟的设计体系。同时,在形成大型新建居住区下的单一街坊区域内,道路界面、局部空间形态等方面均代有强烈的设计目的及艺术性,并融于详细规划设计方案,且满足必要的经济技术指标。在建筑装饰形式上又凸显地域性、民族性等形式特征。

结合前文所述发展背景则不难看出,建国初期所大量兴建的居住街坊延续了苏联式较为成熟、科学的设计理论,同时也包含着我国地方设计工作者对于“民族形式”的设计热情。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各地居住街坊形制不尽相同,但是均具有强调临街面外观形象、总图设计上的秩序感、材料用色有机等共同特征。时至今日,景观要素作为居住街坊的直观体现,仍能够以其独特形式唤起人们关于建国初期城市历史的共同回忆。

3 武汉红钢城居住街坊景观要素构成分析

3.1 红钢城居住街坊概况

红钢城居住街坊位于今武汉市主城区东北向,属青山区辖,为武汉市青山工业区域内首批永久性职工住宅区,设计使用年限为25年,始建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于60年代初初形成规模。居住街坊系以网格式道路系统规划住宅街路,区域内每单一街坊区占地面积约为8 hm2左右,沿街风貌较为整齐,而坊内又有多处绿地带供以共用。其内建筑多采用周边式围合形态,通过对道路、绿化地带、居住建筑、附属构筑物进行有序布设,继而形成完型的空间结构。据管立青先生口述[3]及《武钢志》《武汉城市规划志》等多部史料所载[4,5],于实际设计过程中,广泛借鉴及参考了苏联马格尼托格尔斯克城冶金工人大街两侧的居住街坊设计形式,使居住街坊整体景观艺术表达趋于“团结”,体现其社会思想性(图2)[6]。

3.2 红钢城居住街坊设计风格溯源

红钢城居住街坊景观艺术组合因其设计形式及手法上的整体性考虑,使其紧密融于建筑群组合之中,并借助建筑群的外观形象予以表达,因而,针对其景观艺术而展开的研究工作,从另一视角来看,正是对建筑群直观艺术形式及空间层次的剖析。

由于红钢城居住街坊在设计过程中即沿用了形成设计的苏联居住街坊图文成果,这也就使得其整体形制特征趋同于当期苏联居住街坊设计范式,苏联范式则继承了巴洛克城市规划范型、带形城市理论等范型来源的影响,故其往往于具体设计中以善用城市道路系统形成构图为人关注,即借由道路基调塑造中轴式、线型列厅式及全景式城市空间结构,使具体规划区域内功能节点得以明确,并具有良好的空间秩序与完型、协调的发展结构。例如,Peter Hall即提出苏联城市规划重视城市景观艺术的塑造而更趋于“城市美化”[7]。而此种特征对应在红钢城居住街坊景观艺术方面,则同样如此,红钢城居住街坊景观艺术延续了苏联范式中利用街道空间界面来创设视觉景观的设计手法,即在以水平界面为主的总平面构图设计中,延续苏式街坊及城市规划设计中所常见的递进式空间序列基调,于多个列厅式半开敞空间结构内安排主要道路,房屋建筑呈周边式围合,使街坊肌理关系保持着规整、便利的实用性的同时,也具有完型所带来的几何美感。针对垂直界面的景观组合,红钢城住宅区也得以兼顾,即根据实际情况而选择附属艺术的相应设计高度,使艺术形式不受围墙等附属设施的遮挡,得以完整曝露,并以连续性节奏延续至顶部空间,而顶部空间则采用人字架结构形制以不大于45°[8]的结构坡度撑起屋面,实现临街面“围墙—建筑外墙—瓦顶”的三段式划分,确属当期苏式成套标准设计法中截段设计的典型特征(图1、2)[9]。

3.3 紅钢城居住街坊景观要素的构成分析

红钢城居住街坊景观艺术表达于空间界面上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底界面、侧界面及顶界面。

(1)底界面。为红钢城居住街坊景观艺术组合的重要载体,其不仅仅作为接触界面要素承载着住民密切的日常出行等活动,同样也是对总体构图设计中所展现的轴线观的具象化表达(图2)。其主要由住宅区道路系统及广场等组成。其中,红钢城居住街坊道路系统就其通达度可分为两种类型,即住宅街路及巷路,相较于城市干道系统,街坊内道路系统则呈现出尺度窄小、构造简单等特征,但其艺术表现力则更显强烈,尤以庭院内放射路的设置最为典型。广场设计则具有较为直接的设计目的,即利用庭院内部空地规划作为绿化带,以服务周边住民,又以灌木等园林花卉来满足庭院审美、声污染及卫生距离等。

(2)侧界面。为红钢城居住街坊景观艺术组合的主体组成部分,由于建筑实体的参与,使得其景观艺术组合更显复杂精美。其主要由建筑立面外观、附属艺术、庭院植物立面及街坊围墙等构成。其中,参与景观艺术组合的建筑立面外观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临街面和山面。山面形象多暴露于小区入口处或街坊内两个庭院间的结合部,通过配合街坊围墙、庭院植物(马尾松等)等形成构图,为了弥补直观面对人群的山面墙体风格单调乏味,我国设计师在广泛参考苏联街坊形制的入口装饰形式之后,提出了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山面设计方案,即利用传统建筑艺术中山面外观形象来取代苏联街坊山面外观中的悬楼、阳台、柱式等小建筑艺术形式,不仅使界面空间富含传统,亦减少了经济投入,另据笔者调研,该种设计手法不仅仅出现于武汉一地,于西安、洛阳等地同样存在相同的处理手段,因而可以断定,于当期景观艺术设计过程中,我国本土设计师并不仅仅拘泥于苏联形制的具体形式,反而将传统建筑艺术设计手法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当中。此外,红钢城居住街坊入口处的山面外墙及临街外墙部分延续了苏联景观艺术设计中的退线处理等空间布置原则,令入口处侧界面得以完全曝露于人们眼中,保持了整体组合形式的完整性。临街面,为居住街坊侧界面中最为重视的景观艺术部分,于苏联形制中临街面的表达不仅仅要求具体艺术形式通过组合实现艺术效果,更需要立面本身即具有一定的节奏性,红钢城居住街坊正是基于该种设计思路,而在临街面上灵活布设装饰性构件,使等距、单调的窗洞富有趣味,亦弥补了单调材质基色所带来的乏味。围墙,作为当期居住街坊景观艺术设计中常见的小建筑艺术形式,其空间布置作用即是利用连续的墙体来强化临街面的整体性效果,并优化垂直向界面中传统三段式的下段表达尺度。

(3)顶界面。可以视为红钢城居住街坊总平面构图设计的另一种形态下的延续,借助天空及庭院植物,使房屋建筑瓦顶围合形态得以明确(图1)。其设计感的应用效果则着重于节奏、色彩等处。其中,色彩方面,红钢城居住街坊俱以棕红色沟瓦盖顶,使之与沥青道路的材质色对比与底界面及侧界面中的对比表达效果趋同,令整体色彩表达效果不至突兀,也兼顾了侧界面单面瓦顶的色彩控制。节奏方面,红钢城居住街坊房屋建筑瓦顶分水线、合水线及天沟等,均作结构排水的规划安排,但45°脊线仅设置于转角式单元上部,而街坊入口及庭院结合部间则进行封山处理,作顺坡脊线,而该种设计手法,正是对居住街坊总平面构图设计中空间结构紧密度的考量,以连续的节奏表达来提升整体景观艺术组合的表现力。

4 “遗产情境”视角下的保护策略研究

4.1 建筑遗产情境的阐释

现今,随着人们对于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的不断深化及发展,在延续传统保护策略的同时,开始逐步认识到情境对于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据全轶先、杜晓帆先生所述,“情境”可理解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要素相结合的境况,既可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同样也可以作为施加导向的途径。“遗产情境”则脱胎于“情境考古学”,在情境分析角度下,可将其视为在一定时空场点下,涵盖了与遗产相关的自然与人文、物质与非物质等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集合圈,这构成了人在其间的行为与情感活动发生的背景网络。正如徐坚先生针对考古学情境内涵所给出的界定观念,即物质文化的内在属性情境、组合和空间情境以及阐释情境[10]。

建筑遗产保护方面引入遗产情境视角,则能够以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既有保护实践方法及价值认识观念形成启发。于情境视角下,历史建筑作为社会需求的产物,围绕其进行的修建、修葺活动直接受社会需求所主导,继而于一定时期内作为特定的时空场点,成为了承载人类活动背景的物质实体。而综合于人类活动背景下的人文、自然等诸要素则与历史建筑共同构成了空间性情境。同样,历史建筑本身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亦可视为物质文化的内在属性情境,即客观反映营造者建设目的及意匠等。

4.2 红钢城居住街坊的遗产特征阐释

红钢城居住街坊于建筑遗产类型中,属工业遗产范畴之下。就其应用特性而言,可总结为两个方面,第一,在利用景观要素进行组合应用时,始终坚持整体、规则的空间布置原则,在保持功能组织科学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居住街坊的整体艺术效果,力求规整、完型,其空间界面的层次化则承自西方古典主义景观艺术范式,即追求轻快、稳定的艺术印象,又喜用对称配置权衡各部比例关系。第二,在进行色彩配合时,其延续了苏联形制中的单色及两色粉刷[6]的式样特征,且善以小建筑艺术形式的色彩强化色调间的对比关系。

就其自身情境特征而言,红钢城居住街坊自建成后即迅速转入使用状态,一直作为武钢职工住宅区而延续到今,至2012年间划归武汉强制保护单位名录,其情境状态应属良好、完整,即融于情境内的人文、自然等要素于使用阶段下处稳定状态,其物质文化载体因保护规划的及时公示得以大量留存,且诸情境要素的延续发展因健在的承载者而保有更多可能。

4.3 “遗产情境”视角下的保护框架及具体建议

据此,居住街坊景观要素的保护框架可由三部分构成,即物质载体的保护、空间情境的重构和再利用状态下情境的延续。

(1)物质载体的保护方面。可循居住街坊景观要素的构成特性,即凝结于空间界面下的景观艺术组合,指定相应的保护准则。通过对单一构成要素予以整合,例如材质方面等,以确定技术干预手段。于具体实践的全周期内,应针对保护工程及规划采取科学的分析手段,确保实施效果达成预期。其中,技术干预手段作为保护实践中的关键性技术,可通过结合遗产现状而选择现今遗产保护框架下所常见的多种技术干预方式,诸如保存、修复、环境修整等。

(2)空间情境的重构方面。其保护策略的核心即是延续居住街坊原有的景观艺术表达效果。如前文所述,居住街坊景观艺术表达效果侧重于居住街坊整体,并于关键节点处进行着重设计。因而,于保护实践中,针对空间情境的重构工作应着眼于居住街坊的总体构图方面,并以关键节点为重点修缮对象。需要注意的是,居住街坊形制产生自城市规划设计中,其本身即带有苏联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中的诸多范式特征,例如带形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等多个方面。故重构居住街坊的空间性情境,在重点保护街坊内部所具有的诸类情境要素的基础上,应对于居住街坊周边的城市干道系统、隔离带等密切关注,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性措施。

(3)再利用状态下情境的延续。即是通过引入新型文化业态,促进居住街坊与现代商务融合,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间,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对公众开放,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继而形成融入现代设计观、适应当代生活方式的公共开放空间。使居住街坊继续作为现今人们的活动场所,并利用在自身情境内形成的体验及反馈信息来增补历史建筑于新时期的价值构成,使遗产始终处于永不停歇的动态更新之中。

5 结语

居住街坊是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布局下的特殊产物,伴随着当今人们对于遗产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其所具有的丰富史料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等开始受到密切的关注。而通过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则能够为遗产价值的延续注入新的经济活力,使其得以在新时期发展中不断增补自身、延续发展。本次研究正是通过剖析居住街坊的景观要素所具有的综合内涵,探讨其保护策略,以期为当前遗产研究及保护工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城市建设部城市规划局.城市规划参考资料(城市规划训练班讲稿汇集)[M].北京:城市建设部城市规划局,1956.

[2]雅·普·列甫琴柯.城市規划技术经济指标及计算[Z].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4.

[3]罗先建.红房子之父[J].武钢文艺,2016(4).

[4]武汉钢铁公司武钢志编撰委员会.武钢志(1952-1981)第一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3.

[5]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武汉城市规划志[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6]寇金,杜尔宝.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6.

[7]Peter Hall. Cities of Tomorrow: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Since 1880[J].John Wiley & Sons.Hall,2014.

[8]中央重工业部翻译室.建筑师简明手册(1)[M].北京:重工业出版社,1954.

[9]普列新,斯米尔诺夫.住宅成套标准设计法[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5.

[10]全轶先,杜晓帆.情境视角下的乡村遗产价值阐释[N].中国文物报,2019-05-31(6).

猜你喜欢

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研究
中外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对比分析
杭州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案例比较研究
城市更新下工业遗产的文化重塑
基于扎根理论的沈阳工业遗产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探析
老房子新建筑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遗产数字化路径研究
连云港716创意产业园区文化营销研究
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
工业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