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自然保护地科学有效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020-12-23张亚楠赵永强李征浩陈浩

绿色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有效管理

张亚楠 赵永强 李征浩 陈浩

摘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并出台了相关文件及指导意见,推进了我国保护地的建设与改革。针对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质量的下降、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等问题,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愈发凸显。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保护区为例,根据保护区的价值和地位,为找准其管理的定位,分析了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3点管理的对策与建议:①科学化分类分区管理;②建立完善的科学监测体系,实现分层多点的网格化管理,通过多学科合作研究,并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形成保护区科学发展的基础平台和管理运作体系;③加强保护区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有效管理;资源保护与利用;盐城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14-0028-04

1 引言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工作。自从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国自然保护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范围到大面积、从单一类型到多种类型、从陆地到海洋的不断发展,有效地保护了中国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1]。新时代下,我国的自然保护工作更是迈出新的步伐,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新成立了自然资源部,解决了多年来自然保护地的多头管理的问题,加快推进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但是自然保护地受到人类活动的挑战,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退化、破碎化的趋势持续加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不断被破坏,物种灭绝、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灾害频发,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愈发凸显[2]。究竟如何加强自然保护地的有效管理?本文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盐城保护区”)为例,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有效管理的对策。

2 盐城保护区的概况

盐城保护区于1983年建立,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国际重要湿地,2019年以盐城保护区为主体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交汇区,是我国最大的沿海滩涂湿地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淤积淤涨型海岸带、丰富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使它成为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它是东亚及澳大利亚与西伯利亚之间,南北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成为许多水鸟迁徙、繁殖、越冬的重要场所。它是我国丹顶鹤最大的越冬地,同时,每年大约有近300万只候鸟迁徙暂歇于此,季节性居留和常年居留的鸟类达50多万只。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淤积淤长的海涂湿地生态系统,及依附于该生态系统生存的迁徙鸟类和湿地生物。

根据保护区滩涂湿地演变现状以及地方发展的需要,在2007年和2012年,经国务院同意,保护区进行了两次区划调整。两次调整之后,沿海的几大港口、大丰麋鹿保护区等相继调整出保护区的范围,保护区总面积有所减少,为247260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22596 hm2,缓冲区面积56742 hm2,实验区面积167922 hm2。北部实验区主要以养殖塘和盐田为主,中部的缓冲区为养殖塘和农田;核心区是较原始的芦苇和滩涂湿地,南实验区以养殖塘和农田为主;东沙岛为地貌独特的辐射沙脊群(图1)。

3 盐城保护区的管理定位

盐城保护区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区圈保护区网络”, 1999年,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涉禽迁徙网络”成员,2002年,被列入“拉姆薩尔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9年,保护区的部分区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拉姆萨尔湿地公约被认为是国际保护生境(栖息地)的三大公约。我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对保护区的管理目标、方法和原则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国内侧重点主要是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建设等,国际上更多地关注保护地面临的威胁、社会公平和社区管理等[3]。例如国际重要湿地强调的是湿地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其在管理方面自然要求维持湿地的生态特征,并形成监测上报制度[4]。盐城保护区作为候鸟迁徙重要栖息地,被列入“东亚澳大利西亚涉禽迁徙网络”,该组织也有一定的管理要求,主要包括加强迁飞区研究和监测活动,并注重各方面参与管理人员的能力建设。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侧重于遵循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的原则有效地进行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它的管理要求除履行保护区应有的保护职责和功能外,还要具备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积极与其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共赢,并定期开展评估。世界遗产地被认为是世界各地具有世界价值独一无二不可多得的区域和事物, 强调要加以严格的保护,不允许有任何的破坏,并注意加强监测,依照本国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公众的认识来达到预期的目的[5]。

盐城保护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其在世界保护区中的地位,因此其应该具备走在国内保护区前列,建成国际一流保护区的能力。保护地的管理是一项非常专业、科学的工作,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效果和保护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6]。盐城保护区既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也加入了多个国际保护公约,应该遵循相应的准则与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科学的管理方式来达到对辖区内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协调周边社区对保护区的合理开发利用为目标,科学地认识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对盐城湿地生态特征的有效维护。并且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科学模式带动周边社区以及相关利益群体实现科学开发,可持续利用的合作共赢模式,为生态文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出良好的表率和示范带头作用。

4 盐城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人员编制少,专业力量薄弱

盐城保护区作为我国最大的海岸带滩涂自然保护区,目前仅有事业编制26名,人员编制相对较少。同时目前在编的26名工作人员中,科研人员仅为4人。这就使得相对应的专业科研力量变得薄弱。并且由于保护区面积较大,同时伴随着国家和各国际组织对保护区内的监控监测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细致化、智能化等客观原因。虽然现在已投入并启用了5个管护监测站,并且在保护区关键区域内安装了高清监控设备,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目前来看只能实现对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部分区域进行人工巡护和定点监测。再加上专业科研人员数量稀少,同时各管护站点的管护人员都是以非相关专业的人员组成,从而导致了在每天巡护过程中无法进行相关的数据监测采集和统计的局面。

4.2 主要保护对象面临威胁

4.2.1 野生动物种群管理水平欠缺

盐城保护区自建区以来,一直开展鸟类监测工作,主要以丹顶鹤的监测为主,近年来才开展鹤类、雁鸭类、鸻鹬类等水鸟的监测工作,但主要监测种群数量,对大部分水鸟的迁徙规律和种群动态并非十分清楚,同时对主要保护对象息息相关的植被、底栖、鱼类等关联因子的基础监测和研究也很薄弱。

丹顶鹤作为盐城保护区的关键物种,有比较多的监测和研究,2000年其数量达到1000余只,2001以后年基本维持在600~800只的范围,近几年数量有所下降,为400~600只左右[7]。有学者对丹顶鹤的数量减少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一方面土地围垦开发导致大量原生湿地丧失,其次互花米草入侵导致保护区水文过程的改变,本土植被碱蓬生境消失,使得丹顶鹤的栖息生境减少[8]。刘红玉等[9]研究了丹顶鹤的适宜生境,曹铭昌等[10]考虑了协调丹顶鹤的生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设计多种情景对保护区的景观格局优化模拟。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保护区的管理实践中。

4.2.2 栖息地质量下降

20世纪50年代以来,盐城保护区的核心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唯一一块未被围垦、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湿地,但是近年来其湿地退化非常严重。20世纪70、80年代,人工引进的互花米草 很大程度地改变了保护区水文条件,促成了水、土壤、地形地貌、营养物质、底栖生物、地上植物等生物要素的改变,使原生生态系统退化。互花米草的入侵对核心区的景观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直接导致了鸟类栖息地生境质量的下降[11]。但是关于互花米草的治理及本土植被恢复的研究成果很少,互花米草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其环境影响及生态风险评估上,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治理案例就是在崇明东滩保护区试验的带水刈割技术,能长期有效地清除互花米草,施工现场条件要求较低,是目前大面积治理时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但同时该方法的治理成本较高[12]。对于盐城保护区辖区内的入侵互花米草的治理来说,成本和代价十分高昂,且该方法需要围堤蓄水,受我国法律法规制约,在保护区、缓冲区无法实施。所以对于该问题的进一步科学化研究并找出更好更适用的办法是未来保护区发展和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4.3 湿地资源过度开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

江苏省土地资源稀缺,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而江苏的后备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滩涂地区。滩涂围垦是对滩涂湿地生态演变影响最强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盐城保护区核心区以外大量湿地被围垦与开发,原生湿地大面积减少,滩涂破碎化日益严重。保护区浅海水域面积为102425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1.42%;自然湿地面积仅为52038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21.05%,主要包括河流、光滩、沼泽湿地等;保护区人工湿地面积为6394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86%,主要包括养殖塘和少量盐田;农田面积为2797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31%(图2)。土地的开发利用,直接减少了鸟类的栖息空间,虽然养殖塘和农田也可以为鹤类、雁鴨类、鸥类等水鸟提供部分觅食地和栖息地,但是面对人鸟争食,周边社区经常会采用各种办法来驱赶鸟类。因此,如何协调好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5 有效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5.1 科学化分类分区管理

保护地分区管理是国际上普遍采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有效保护和利用资源和环境、发挥保护地的多种功能。盐城保护区目前的功能分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由于围垦开发的历史遗留问题,目前还无法完全按照自然保护区的条例要求,完全实施好现在的分区管理的目标。尤其是此举不符合保护地内及其周边社区居民的合法利益,会使得资源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发展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保护区现存的功能分区是不适合保护区有效管理的,所以保护区需要根据国家和国际的相关规定和标准要求重新划定适宜的功能区。不同的功能分区,意味着不同管理目标,不同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根据国家新的保护地管理指导意见,保护区功能分区由以前的三区改为两区,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但是不同的保护地的区域特点不一样,具体分区时,还需要充分考虑现有物种种群数量、迁徙规律、适宜生境、分布区域、适宜规模、资源分布特点、环境容纳量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分类分区保护,就盐城保护区来说,除核心保护区外,一般控制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划分出生态保育区、生态农业区、生态观光区、一般农业区等不同区划。目前盐城保护区的核心区,是一块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现存的唯一的未被围垦的自然湿地,对于这一块区域要做的是更多的考虑如何维持固有的自然生态特征,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建立核心保护区。同时核心区周边的缓冲区目前大部分被开发为鱼塘和农田,但是其依然为大量的越冬鸟类提供了栖息和觅食的空间。所以笔者认为基于保护区未来更好地科学管理规划,应将缓冲区作为一般控制区,进行科学合理地设置,划分为生态保育区和生态农业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理现在的实验区也可以根据生境和地理位置划分为相对应的生态保育区、生态农业区 、一般农业区、生态观光区等相关功能区,这样可以使得保护区的管理更有针对性并且可以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可以更好地平衡与社区多方的利益关系,满足更多的相关利益者的需求。

5.2 实现预定的管理目标

5.2.1 建立网格化多维度监测体系

保护区的管理需要依托动物、植物、水文、环境等生态特征的监测,通过各项监测数据来确定保护区的管理是否达到相对应的基础目标。同时除了相对应的生态监测数据以外,保护区内的关键物种的存续和数量的恢复也是保护区管理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标。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监测体系非常重要。利用遥感卫星数据的多样性以及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上的尺度差异,以保护区植被、气候、水文、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活动影响等参数作为主要监测指标,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技术,通过网格化开展现有资源及环境的监测,建立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群和栖息地生境质量监测体系,以实现对栖息地生态长时间序列、多空间尺度的全方位快速监测与评价,并对栖息地变化、变迁方向和未来发展做出预估,为政策的制定和保护策略提供重要的信息保障和决策支持,同时为更合理的功能分区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出网格化监测管理多层次、立体化的科学优势。

5.2.2 加强多学科交叉科学研究,合理保护与利用资源

研究“保护与发展”这个主题,既涉及生态学、地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也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需要多学科结合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谈到保护,以单一的濒危物种丹顶鹤来说,自然科学者有研究表明保护区景观格局的变化会影响丹顶鹤分布的变化,丹顶鹤的栖息地逐渐向保护区核心区缩减,但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周边的农田也是鹤类、雁鸭类水鸟比较适宜的生境,但是却无法解决野生动物保护与周边社区的矛盾,目前提倡的生态补偿机制也只是一个被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需要考慮如何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同时,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再例如滩涂泥螺、贝类等可再生资源的采撷利用问题,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自然资源一律不允许利用,包括可再生资源,但是根据盐城保护区的日常监测结果显示,利用核心区、缓冲区滩涂泥螺、贝类等可再生资源的鸟类很少,且在盐城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栖息的鸻鹬类水鸟远不如部分实验区的水鸟数量多,其原因机制是什么,是和其它生物资源有关还是和地理因素有关?合理的利用资源是否可以更好地保护资源,其利用的阈值又是什么?因此,未来“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急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及研究方法的组合使用,为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寻求出路。

5.2.3 产学研合作,利用科技成果提高管理水平

开展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工作,光靠湿地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借助有湿地保护专业技能的科研机构或者非政府组织,加强与相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为其提供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基地,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理念,使得保护区生态修复及周边的社区发展具有先进的科学指导基础,最大程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一套人员交流培养的平台,用以加强湿地保护的管理有效性和科学性。

5.3 加强人才引进和人员培养

针对人员培训、能力培养、方案实施等方面进行更好的管理。保护区应该加强专业人员引进,争取增加编制数量,同时对现有人员要加强培训,提高保护区人员的科研素质,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增强科研队伍整体实力。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岗位划分,并通过落实相对应的人才政策,从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的角度出发会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昌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J].林业经济,2019,41(10):3~9,31.

[2]徐网谷, 秦卫华, 刘晓曼, 等.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分布现状[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31(6): 802~807.

[3]郭子良,祝 伟,雷茵茹,等.自然保护地管理有效性评估方法综述[J/OL].世界林业研究:1~10[2020-02-23].https://doi.org/10.13348/j.cnki.sjlyyj.2020.0001.y.

[4]胡洵瑀,钱逸凡,朱勇强,等.世界主要国家国际重要湿地信息公开及湿地名录建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9,15(3):21~26.

[5]王献溥,郭 柯.论世界遗产地和生物圈保护区的关系[J].植物研究,2004(2):254~256.

[6]HOCKINGS M, STOLTON S, DUDLEY N. Evaluating effectiveness: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management of protected areas[R]. Best practice protected area guidelines series No.6: IUCN, Gland,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UK, 2000.

[7]张亚楠,赵永强,陈 浩,等.1983~2017年间丹顶鹤在盐城越冬地的种群变化分析[J].四川环境,2018,37(6):154~159.

[8]刘 伶.苏北土地利用变化对丹顶鹤越冬栖息地分布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9]孙贤斌,刘红玉.江苏盐城海滨区域丹顶鹤适宜越冬生境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1,30(4) : 694~699.

[10]曹铭昌,龚 溪,孙孝平,等.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空间优化模拟[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32(5):743~749.

[11]曹铭昌,孙孝平,乐志芳,等.基于 MAXENT 模型的丹顶鹤越冬生境变化分析:以盐城保护区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32 (6) : 964~970.

[12]顾燕飞.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的施工技术及效果[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9,37(5):83~88.

猜你喜欢

有效管理
会计信息化课程业务实习产生的问题及策略探讨
让管理为教学助跑
技工类院校班主任如何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浅论英语课堂的有效管理
浅谈如何做好供电企业人才培养的有效管理与创新
浅析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有效管理
如何上好音乐课
对高压电气试验安全管理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