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课堂教学初探
2020-12-23王云燕
王云燕
摘 要:本文以苏少版美术二年级《小挂件》一课为例,在“核心素养本位教学”的理念下引导孩子“像美术家一样创作”:主题——欣赏——技法——构思——创作——展评。从“会欣赏”“能创作”“巧展评”三个方面对核心素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做了初步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术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其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小学美术课堂是培养和提升核心素养的理想阵地,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课堂,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会欣赏”,发展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能力
“图像识读”,是指以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为目的的对图像的观看、识别和解读。“文化理解”,是指在文化的角度看待美术作品和现象,认同中国优秀文化,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挂件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流行,是人们美化生活环境常用到的装饰品,小小挂件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在《小挂件》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会观察、欣赏小挂件美感,体会小挂件蕴含的吉祥寓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在图像解读中发现串联的规律
图像相比文字,更利用学生理解。笔者先从小挂件的整体造型入手,展示两张图片的对比,分别是教师范作小挂件,以及前一课《相同图样排排队》学生纸上作业。
“看了这两张图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教师问。
“小挂件的造型有规律”一位学生说。
“看起来好像在排队,是相同图样排排队”另一位学生说。
“对,小挂件的串联就用到了这个原理”教师小结。
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两者的造型结构是相似的。运用相同图样排排队的方式就能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小挂件。
(二)在游戏探究中感受优秀文化
游戏教学是小学美术课堂中常用的的教学方式,由于这一学段学生年纪尚下,性格活泼好动,在课堂上一直保持安静对他们有些难度。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只能保持前十分钟左右的集中注意力。课堂教学中小游戏的应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让学生在輕松愉悦的游戏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在《小挂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事先预设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在组合游戏的探究中理解小挂件传达的吉祥内涵,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小挂件?你知道它们能表达什么寓意?”教师设疑。
“我看到汽车上的小挂饰上有一路平安四个字和中国结,应该是希望开车的人能平平安安”学生说
“我看到钥匙链上的红辣椒应该是想要表达日子红红火火的意思吧”另一学生说
“你还知道哪些可以表达吉祥寓意的形象?”
蝙蝠——福气;桃子——长寿;鱼纹——丰收;莲花——连年
经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学生对吉祥图案及寓意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对吉祥的寓意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教师组织学生以组合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验。
教师出示出示一个祝愿词汇,“福寿双全”,请学生从吉祥的形象中挑选适合形象表达这个意思。学生选用了蝙蝠和桃子组合形象。
“为什么这样组合?”教师问。
“蝙蝠代表福气,桃子有长寿的意思,两个形象组合在一起就是福寿双全啦”学生回答。
随后请同学尝试自己创想吉祥祝福语并组合形象。
在游戏中学生自主的认知了吉祥纹样的含义,并能合理运用以表达美好愿望。
通过以上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美术活动中,体会美术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感受了祖国文化的魅力,大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能创作”,实现创意实践与美术表现
“创意实践”是指在创新意识主导下的思维和行动,创新意识就是做事有于众不同、新颖的想法和思维。具体来说就是运用联想、想象等方式,合理利用材料、工具、方法进行创造和实践。“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特有的素养,是指学生通过相应的作品来表达自身内在的情感。创意实践与美术表现是密不可分,美术表现是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共同作用的精神表达形式。
(一)在问题中碰擦创意的火花
传统课堂教学比较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教学过程呈现“标准化”,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使得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作品呈现单一形态。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要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呢?笔者在《小挂件》一课教学中尝试打破以往“教师讲技法,学生学操作”的教学方式,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珠子是有孔洞的,没有孔洞的彩泥要如何串到线上?”教师设制开放性疑问。
带着问题,教师请学生用事先做好的泥球、泥饼、泥条动手“试一试”。
“可以用工具给彩泥球戳一个小洞,然后把线穿进去,就像穿珠子一样”一个学生说。
“彩泥球还是湿的,线很难穿进去”另一个尝试穿线的学生说。
“那我们换一个思路,想想怎么把彩泥固定在线上?”教师引导说。
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尝试“串彩泥的方法”。
“我用泥球包住线,看起来就像是线穿过了泥球”一个学生兴奋地说。
“我做了两个泥饼,把线压在了他们的中间”一个学生说。
“我用泥条做了一个环,勾在了线上”……
随后教师小结学生的实践成果:用泥球包住线、用泥饼压住线、用泥条勾住线。在“试一试”教学环节中学生带着问题亲自体验,让创意得到实践。问题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充满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在实践中发展美术表现力
实践是把知识和技能内化为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让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实际应用,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的价值。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意,也要加强表达创意方法的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实现运用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进行美术表现活动。
在《小挂件》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希望学生能合理运用彩泥“串”的方法,能富有创造地用美术的方式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呈现在小挂件上。
在本课的示范教学中,教师以“希望自己能一直拥有好运气,想做一串表达好运连连的小挂件送给自己。”为话题,引导学生联想适合表达“好运连连”的形象。教师在投影下示范用彩泥制作半立体莲花造型,并选择运用“包”“夹”“勾”等“串”彩泥的方法做成一串小挂件。
随后,课件中用图片展示分别运用“捏”“画”“写”装饰手法完成的“好运连连”小挂件。对比赏析后,学生选择喜欢的“串泥”方法,综合的运用“捏”“画”“写”等装饰手法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小挂件。
三、“巧展评”,提升审美判断能力,塑造正确价值观。
审美判断是人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的能力,即可以对不同的美术作品或現象诠释出其中的含义和感受。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在看到某一作品或美术现象时的心理状态,我们去判断“哪里美”“怎么美”的过程。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判断能力”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术、探究美术的过程,是通过学生对具体美术作品和事物的感知、分析、判断的体验中,不断提升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真切的感受生活之美,促使他们产生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塑造他们的正确价值观。
如何展评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和评价,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呢?《小挂件》一课的教学展评环节,由于学生完成的是彩泥小挂件成品,所以教师事先为每位学生制作了卡纸模特“手部”和“半身”的展示板,学生将完成好的彩泥小挂件挂在这些卡纸展示板上。在教师设定“彩泥小挂件博览会”的评价情境中,卡纸板上的小挂件像一件件真正的艺术品一样接受大家的欣赏和评价。
“小挂件叫什么?你是怎么做的?它有什么特殊的寓意。想送给谁?希望他可以……”在师生的一系列问与答的活动中,学生对小挂件进行了美的概括和分析,对小挂件传递的美好寓意进行了诠释和表达。
四、结语
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落实是当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基于核心素养制定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3
[2]王大根.美术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与评价[J].中国美术教育,2018.5
[3]朱晟利.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亟待明确的几个问题[J].教育科学论坛,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