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初探
2020-12-23于娜
于娜
摘 要:随着会计制度的改革,预算管理也产生了较大变化,过去在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改善预算管理模式,使预算管理更加符合新形势,是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本文探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预算执行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核心,也是单位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环节。运用预算管理对单位整体工作进行有效控制,是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检验单位及单位内部的资金使用的规范程度以及使用效率。强化预算管理可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率,有助于财政部门统筹规划资金。良好的资金测算能更为准确地预测资金不足或资金沉淀,以便及时申请资金或及时上缴资金。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业财融合度不够:编制阶段和执行阶段
在预算编制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由财政部层层下达到各个单位的财务部门,再由各单位财务部门分配至各项目主管处室。
各业务部门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申报预算建议书。在预算编制阶段常见的问题是预算编制不规范。各业务部门对预算绩效、金额测算等业务仅通过财务部门了解相关政策精神,业务部门负责预算的人员并没有得到系统专业的培训。
一方面,预算规模编制不合理,预算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另一方面,预算指标的设计需要业务部门及财务部门共同编制完成。在实际工作中,业务部门对预算绩效相关政策和业务不了解,财务部门对具体业务不了解,导致预算绩效指标设计不科学、不规范、不合理,指标设计流于形式。
在预算执行环节,具体执行部门对预算执行重视程度不够,单位疏于对执行过程的考核,业务部门缺乏年中执行测算,导致资金使用与预算脱节,存在年底集中支出的情况。因支出规模缺乏整体规划,导致资金支出超标或者资金不足,未充分合理的安排资金,降低资金使用绩效。
而财政部门在制定资金使用进度时,往往会根据月份,统一设定一个资金使用进度指标,以此来测算资金使用绩效。但是各单位业务性质不尽相同,每月资金使用规模不可能全部是平均支出,或者大部分资金在前9?0个月支出完毕。所以,设定统一的支出进度指标来测算绩效不尽合理,降低了绩效目标的合理性。
2.信息化整合度不夠
财务部门各业务系统之间融合度低,单项业务有自己的系统并且共享数据的程度低,导致财务人员重复录入数据,增加了人力成本,降低效率。数据共享能够降低人力成本,而在各个系统之间可实现审核和监督的功能,增加了数据的准确程度,有利于系统性掌握财务状况,便于管理。如资产年报、资产月报、内部控制系统、决算系统、预算系统、债务系统、账务系统等方面均单独管理,如相关数据可共享,统一使用,并增加财务分析功能,更有利于资金的系统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甚至可以通过系统性的资金管理,为基层单位及上级部门决策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3.预算制定的精细度不够,执行力度不够
在实际制定预算的过程中,预算分解程度不够,预算执行部门对预算的掌握仅局限于以往常规性业务的经验,对于新业务新项目的评估程度不够,很多时候无法提供有效的测算信息,没有充分的依据支持,导致资金申请困难。各行政事业单位都设计了本单位的预算编制、执行等预算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手段,且执行力度不够,使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对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业务缺乏有效的指导。
因预算编制“一上”一般在上年度十月完成,对于无法预计的状况,以及尚未下达具体工作细则,但必须开展的新项目,难以在预算编制期间搜集足够的编制依据,导致资金申请困难,或申请资金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而通常情况下,部门预算未予以批复的,第二年原则上不再追加预算,这就造成了实际工作与财政预算衔接不良。
4.单位重视程度不够
预算单位往往更加重视预算的申请结果,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时间安排、绩效目标考核等环节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绩效目标考核方面。绩效考核目标应由预算执行部门编制,财务部门预算编制人员进行审核录入。但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绩效的填制及培训均仅培训财务人员,业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未进行预算绩效培训,未能掌握具体预算指标的编制方法,无法保证科学合理进行预算指标编制。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不够明确,导致部分指标的编制流于形式,无法科学合理地对预算绩效进行考核。
二、相关解决措施
1.强化内外监督
目前对于外部监督还是以收支审计为主,对业务的内部流程,预算制定流程等方面没有有效的外部监督。因外部监督的力度不足,以及预算单位对内部监督忽略、专业人员不足等原因,导致内部监督不力。
一方面,单位应谁科学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应加强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体系建设的监督检查。财政部门及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可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体系建设的规范性、及时性。另一方面,各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体系信息化建设,保证内部控制不流于形式,有效促进预算制定效率及预算执行能力,加强预算分析评价能力。
2.加强制度制定和执行环节关联
第一,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规模、业务工作性质及财务收支体系有较大区别,这导致各单位管理模式和财务评价指标会有较大区别。建议各级财政部门及主管部门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调研,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人员规模、财务收支形式以及收支规模等指标分等级进行管理,以此分级评价财务绩效指标。
第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不足,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人员均为兼职,一人负责多项财务工作。财务人员预算管理培训仅局限于报表填制的培训,缺乏预算管理制度设计及日常管理培训。单位应强化预算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有规模有条件的单位配备专门的预算管理人员。
第三,制度设计层面,应细化到具体的执行岗位,业务流程,时间节点,预期目标等方面。执行层面,预算管理各环节岗位责任人严格按照预算管理的相关规定及管理制度执行,保证流程合理,预算执行时间及时,预算调整流程规范,审签手续齐全。在执行过程中,应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以验证内部控制测试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是否一致。
三、对预算管理的建议
1.预算绩效管理引入战略视角
预算指标设置的质量深度影响预算的可信性和有效性。预算管理是单位未来经济规划的第一环节,单位需在战略角度提升对预算管理的认知,引入战略绩效管理工具。创新性应用及改造战略管理工具,使其适用于预算绩效考核。
对于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应在保证掌握充分的政策依据及单位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结合专家意见,设立预算绩效指标库。对于规模较大的行政事业单位,如高等学校等,可以利用数理统计工具进行整理和筛选。把模糊的指标具体化,使绩效考核量化指标和非量化指标均有章可循,避免因指标设计模糊,无法真正起到考核作用。
2.预算管理应加强风险防控
预算管理中的风险点,第一是预算制定环节考虑不全面,不具体,往往停留在整体的预算需求数上,测算不具体不科学;第二是预算执行与预算制定的脱节,在执行过程中不考虑具体的年初预算明细数据,导致支出超预算或资金闲置,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第三是未经审批随意改变预算用途,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未经财政部门批准,不得随意改变预算用途。以上三点导致预算管理失效。
解決的办法有以下几点:第一,预算工作要打足提前量,在财政部门正式布置年度预算工作之前,提前安排好预算工作,充分了解政策,准备申请预算的政策依据和预算材料,考虑清除新问题,新情况,争取提高都算上的业财融合度。第二,了解当年度预算进展情况,充分考虑下半年预算执行情况以及年末结余结转情况,根据结余结转情况和下一年度实际需求的资金综合考虑。第三,提前做好政府采购预算年度计划,研究采购的合理性,可行性,规划好采购规模。第四,做好不纳入部门预算资金的预算,保证收支预算的完整性。
3.现场检查向信息化监督转化
目前使用的预算系统虽已进行更新改造,但在预算执行层面,无法和其他系统进行连接。在预算执行进度及预算分析,预算考核方面,起到的作用较小。预算管理应加强信息化建设,使预算系统能够和账务处理系统及内部控制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进行连接,有助于在预算执行层面加强控制。
目前,预算相关信息的监督汇报方式是下级单位向上级单以EXCEL表格形式汇报。财务人员工作量大、效率低,也极易因差错或汇报不实,导致汇总信息失真。如数据信息在不同系统之间共享,大大减少相关人员的工作量以及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信息,为政府部门决策层进行判断,提供更真实有效的信息。
信息在不同财务系统中的连接共享,也有助于财政部门及主管部门对下级单位进行监督管理,提高监督管理的效率,也降低因人工操作,增加的人力成本以及因信息化程度增加提升监督考核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张颢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探究――基于新预算法视角.财会通讯,2018(2).
2.项晓华.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强化财务预算管理.财会学习,2019(13).
3.史永秀.基于新预算法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26(11).
4.王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问题与措施浅析.经济学,2019(3).(责任编辑: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