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专业认证的材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改进
2020-12-23王辉虎龙威卜智翔
王辉虎 龙威 卜智翔
[摘 要]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是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的重要一环。文章提出了面向专业认证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阐述了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持续改进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材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其中,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围绕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类别及总学分应满足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与补充标准要求,课程体系的修订更有利于支撑毕业要求,最终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专业认证;课程体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基金项目]2017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研项目“校企协同模式下‘工程教育认证+双证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省2017306); 2018年湖北工业大学教研项目“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校2018004)
[作者简介]王辉虎(1978—),男,湖北仙桃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7-0-02[收稿日期] 2020-05-14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2016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许多高校从此开始大规模展开。根据《华盛顿协议》专业认证标准国际准则,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从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7个方面制定了认证的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1-2]申请认证的专业应当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该专业符合标准要求,其核心就是要确认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其中,毕业要求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而课程体系则要求课程设置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3]。由此可见,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以及满足毕业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面向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构建与改进对提高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4]
一、材控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由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见,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需结合学校定位,在广泛调查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工程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论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的毕业要求,收集企业及行业专家等对课程体系设置的意见,对课程体系进行修订,以保证课程设置能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湖北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分为焊接和铸造两个方向,在多年的培养过程中,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于机械和装备制造、能源与交通、钢铁及有色金属、电子电器等行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于企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内容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基础知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知识,能够在材料成形工艺及装备设计、过程优化和控制、先进材料工程领域内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相一致,与企业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在此培养目标上,确定了专业的12条毕业要求。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围绕该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构建。
二、材控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专业认证课程体系通用标准要求,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1]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如下:
1.在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中,开设了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实用数值方法等数学类课程,同时开设了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生命科学基础等自然科学类课程。课程开设类别符合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以及专业补充标准的要求,同时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16.4%。
2.在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方面,开设工程力学课程,涵盖了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开设材料热工基础以及物理化学等课程强化毕业生的热流体相关知识;材料科学基础知识以金属学及热处理、金属材料学两门课程支撑;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以及材料成型及机械制造基础则涵盖了认证标准中机械设计及制造基础知识的要求。
按照通用标准要求,专业类课程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设置课程,办出特色,本专业开设了两个专业方向课程组。焊接方向课程组为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结构生产、弧焊电源及其自动控制,铸造方向课程组为铸造合金及熔炼、铸造工艺及装备设计、材料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基础。在课程组当中,将铸造方向核心专业方向课程铸造工艺及装备设计和焊接方向核心专业课程焊接结构生产与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整合成为理实一体化课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工程能力。其他课程不在此赘述。总体而言,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39.5%。
3.在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方面,开设了金工实习、数控实习、电子实习等实践类课程。在专业实习方面,分别开设了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3周)与毕业实习(4周),其中毕业实习采取有组织的分散式毕业实习模式。除专业综合实验以外,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并为毕业设计(论文)做好准备,专门开设了专业创新实验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的20.8%。
4.在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类方面,开设的课程占总学分的23.3%,满足认证通用标准和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要求。同时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考慮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为了保证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在教学大纲中规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设置了相应的教学内容。
三、課程体系的持续改进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国家政策背景,结合内部自身质量监控系统反馈与外部反馈,如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的毕业生信息、行业信息,进一步确定毕业生的服务面向,修改课程体系,使之更有利于支撑毕业要求,最终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根据毕业生座谈、任课教师反映、用人单位反馈以及企业专家反馈等手段,在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修订。如大学生就业指导从通识教育选修课改为公共基础课;开设大学语文,提高学生文字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开展学术竞赛,推进短学期实践,要求学生从事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增加学生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机会;开设专业外语,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外语交流能力;开设焊接成型数值模拟,同时引进金属凝固模拟仿真软件,加强学生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和开发能力;为提高学生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开设工程经济学等课程。所有课程体系的修订在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专家对课程体系的意见基础上,组织本专业全体教师进行讨论,经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审议形成定稿,并提交校教务处审批。
四、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目前高校里各工科专业面临的重要工作,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对于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满足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以保证毕业要求达成。基于此,本文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案、课程体系持续改进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建设路径,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及专业认证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EB/OL].http://www.ceeaa.org.cn/gcjyzyrzxh/rzcxjbz/gcjyrzbz/tybz/index.html.
[2]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EB/OL]. http://www.ceeaa.org.cn/gcjyzyrzxh/rzcxjbz/gcjyrzbz/18gzylybcbz/jxlzy/index.html.
[3]柯旭贵,吴梦陵.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职业标准的材料加工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中国冶金教育,2017(6):81-85.
[4]程伟丽,王红霞,王文先,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闭环控制体系构建[J].铸造设备与工艺,2017(2):55-59.
Abstract: The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ensure the achievement of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materials form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major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expounds the basic composi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explains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revision process. The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built arou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the curriculum category and total credits sh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general standards and supplementary standards, and the revis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more conducive to supporting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nd ultimately ensuring the realiza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s.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curriculum system; materials form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