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入结构视角下海南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2020-12-23孙铁玉

当代农村财经 2020年7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海南农民

孙铁玉

摘要: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民增收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海南80%以上的土地在农村、6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在农民收入结构视角下,研究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构成状况及其增长影响因素,保障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既是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振兴乡村产业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夯实之举,也是海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收入结构农民增收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编号:HNSK(YB)18-95]的研究成果。

当前,受外部复杂形势、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和内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就业结构压力叠加,农民增收面临新问题、新情况,海南需要抓住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机遇,因需施措、多措并举助农增收。

一、海南农民收入概况

(一)基本情况

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海南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农增收政策、措施不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从总额看,2013—2018年海南农民收入由8343元增加到13989元,年均增长1129元,年均增长率10.9%,农民收入逐年提高。2017年和2018年,海南农民收入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第14位,2019年,海南农民收入提前实现收入翻番目标(比2010年累计实际增长106.6%)。从增速看,2013—2018年海南农民收入名义增速由12.6%下降到8.4%,自2015年结束两位数快速增长,增长速度逐年放缓,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由9.7%下降到5.8%。与全省GDP增速比较,2014、2015年实际增速分别高于GDP增速1.1和1.2个百分点,2013年、2016年、2017年低于GDP增速,2018年与GDP增速持平。

(二)收入差距情况

1.比全国同期农民收入水平低。从总额来看,2013—2018年,海南农民收入分别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低553元、576元、564元、520元、530元和628元;从增速来看,海南农民年收入增速快于全国0.5个百分点。与浙江、江苏等先进省份比较,2018年海南农民收入仅为浙江(27302元)的51.2%、江苏(20845元)的67.1%,增速比浙江(9.0%)、江苏(8.8%)等省份分别低0.6和0.4个百分点,收入差距更大。

2.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绝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相对收入差距逐年缩小。2013—2018年海南城乡绝对收入差距分别为14586元、14574元、15498元、16610元、17915元和19360元,2019年海南城镇居民收入(36017元)是农民收入(15113元)的2.4倍,城乡绝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13—2018年,海南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连续6年缩小,由3.04下降至2.38,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稳步缩小。

3.三类地区收入差距。海南东部、中部和西部三类地区农民收入也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农民收入最高,西部中等水平,中部最低。2013年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8961元、8296元和7050元,2018年达到14955元、13924元和12307元,由于三类地区农民收入起点不同,导致随着经济增长三类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13年东部与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为1911元,2018年达到2648元。

4.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按照库兹涅茨比率将农民收入从低到高五等份分组后,2013—2018年海南农村居民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二者的收入比由7.39逐步扩大到8.63,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最高收入组农民收入年均增长率最高,为13.9%,收入越高者的收入增长也越快,马太效应明显。

二、海南农民收入结构及影响因素

从构成看,海南农民四大项收入呈现“一降三升”,2013—2019年海南农民收入构成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由53.3%下降到38.3%;工资性收入的比重由35.7%上升到41.8%、转移性收入的比重由8.5%上升到17.5%,财产性收入的比重自先降后升,自2016年的1.2%上升到2019年的1.9%。从来源看,海南农民四大项收入呈全面增长态势。

(一)工资性收入

2013—2019年,海南人均工资性收入由2979元增加到6317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556元,年均增长率为13.3%。2018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40.8%,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3.4个百分点;2019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62.7%。

工资性收入成为海南农民增收的最大贡献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是海南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18年,海南第二、三产业经营净收入分别增长9.4%和7.3%,为海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提供了就近就地就业机会。海南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2019年海南城镇化率达到59.23%,接近60.6%的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将增加0.314元。此外,海南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消费能力逐年增强,也推动了二、三产业发展。2018年,海南与全国人均工资性收入低385元,表明海南通过拉动工资性收入提高农民收入还有较大潜力。

(二)经营性收入

2013—2019年海南农民经营性收入由4443元增加到5865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237元,年均增长率4.7%。2018年和2019年,海南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分别为21.2%和5.3%。

经营性收入成为海南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重要主体。主要影响因素,一是农业收入的增长。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以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引领的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促进海南农业较快发展,2018年,海南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增长2.5%,促进农民农业经营增收;二是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在海南全力推进全域旅游、新农村建设中,美丽乡村、特色小镇项目为农村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注入了新活力,带动了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非农经营增收。2018年,海南农民人均经营性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07元,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势,增幅小,增速回落明显,贡献率远远低于工资性收入,表明如何稳定和提高经营性收入对海南农民收入增长至关重要。

(三)转移性收入

2013—2019年,海南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由709元增加到2648元,增长3.7倍,年均增长323元,年均增长率24.6%。2018年和2019年,海南农民转移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分别为31.8%和29.4%,仅次于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快速增长。转移性收入成为海南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主要影响因素是海南强农惠农、精准扶贫以及农村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措施执行有力,使得农民转移收入稳步增长。2018年,海南与全国转移性收入平均水平相比低603元,表明海南农民在提升转移性收入上还有很大空间。

(四)财产性收入

2013-2019年,海南农民财产性收入占四项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12元、177元、195元、139元、186元和254元,呈现较大波动变化。自2016年财产性收入逐年上升,2018年,海南农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同比增加68元,增长36.5%,在四大项收入中增速最快,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比浙江(784元)发达地区农民财产性收入低530元。2019年,海南农民财产净收入达到283元,增长11.4%,对农民增收贡献率为2.6%。

农民财产性收入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包括农民出让土地经营权的租金净收入、农村集体土地租金收入、土地等要素入股分红。海南农民财产性收入在收入四大构成中不足2%,表明提高财产性收入潜力大,将成为海南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补充。

三、建议

当前,疫情给经济发展带来冲击,2020年一季度,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4.5%,农民增收已进入爬坡期。克服经济下行的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保持农民持续增收态势,进一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需要优化农民收入构成,增加农民增收新动能。

(一)“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农民素质”,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1.城乡融合发展。近年来,海南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但总体而言,海南的城镇化规模较小(多数为小城镇)、产业较少(集中于简单的货物集散和传统的商业)、功能弱较(难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杠杆效应难以充分发挥;海南农业生产效率受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土地经营规模不大等因素影响难以提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充分转移,2018年,海南乡村从业人员323.96万人,农业从业人员为219.26万人,比重为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67.7%。因此,需要深入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土地规模化流转和产业化经营,释放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以全域旅游、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海南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化建设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上的过度城镇化,释放城镇化带给农民的就业机会,以城镇化反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实现城乡统筹规划、均衡发展。

2.优化就业结构。从产业而言,海南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18年的20.7∶22.7∶56.6调整为2019年的20.3∶20.7∶59.0,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升,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相关研究,整体经济增长对工资率的直接影响主要来自于第三产业部门经济的增长。2018年,海南第三产业乡村从业人员为71.09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22%,海南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空间很大。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各项政策、措施应向第三产业倾斜,通过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的增长。从行业来看,2018年,交通运输和邮电业的乡村从业人员为8.60万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2.83万人,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为33.11万人。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应加强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劳动力转移培训,通过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的增长。

3.提升农民素质。农民增收,本质在于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从受教育程度看,海南农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数比例高,某些市县文盲、半文盲的比重较大,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较为陈旧保守,文化水平、非农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偏低。提升农民素质是推动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关键能力,是解决农民就业岗位层次低、就业岗位不稳定、就业岗位收入少、就业转移率低等问题的根本。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本地农民成为持续提供人力人才支撑的主力军,因此,提升农民素质,需要多主体多方式多层次多渠道,从政策上制定农民素质提升的保障措施和长效机制,从组织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从内容上既立足短期的专业性劳务服务、产业技能等劳动力就业培训,也要长远规划,抓好农民返乡就业创业培训,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万名中专生培训计划等项目实现农民终身素质教育,促进农民人力资源配置结构的升级,提高农民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能力。

(二)促进“农+非农”产业双发展,增加经营性收入

1.发挥热带特色农业最大效益。农业资源稀缺、市场价格波动、自然条件影响、资源环境约束等农业弱质性对农民农业收入持续增长产生重要影响。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要依托热带生态资源优势、农业技术优势、种业优势,充分放大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比较优势,围绕“五基地一区”,[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基地、“南繁硅谷”、热带水果和热带花卉基地、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品牌化建设,推动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提质增效促农民增收。在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方面。进一步优化种植业,重点发展冬季瓜菜、热带经济作物、热带水果和热带花卉;深化海洋渔业,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保持发展林业和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调整畜牧业发展方式和产能布局转型升级。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方面。立足热带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模式,建立农业产业园区,推进海南热带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发挥农业产业化对农业效益和农民增收的正向效应。在推动农业品牌化建设方面。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围绕县域熱带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品牌农业,建立农业品牌基地,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提升“海南热带农业”品牌市场竞争力,以品牌增效强农。

2.释放非农产业增收新动能。海南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制约因素很多,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收入,要农业和非农产业双管齐下,不仅要探索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渠道,还要拓展非农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价值链。因此,海南应在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定位下,充分利用海南热带农业资源的独特性和多元性特点,以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和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为支撑,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共享农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返乡创业创新者等“新主体”,以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产业”,休闲农业、休闲渔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共享农业、生物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业态”和“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生产基地+中央厨房主+餐饮门店”等“新模式”,满足消费升级以及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持续增长的需求,开辟农民“新财源”。

(三)完善农业扶持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农业扶持政策与农民转移性收入关系密切。在强化落实渔船补助、地力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基础上构建新型农业补贴体系;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的持续稳定和奖励措施落实;创新政策性财政支农服务;引导金融资本投入农业服务;稳定农业保险保障力度,继“橡胶保险”“椰子贷”,开发冬季瓜菜等热带优势产业农业保险,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稳定增长。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推进农村养老、卫生医疗等综合化改革,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延伸覆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教育、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的建设与运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造更美更宜居的美丽乡村,增强农民的获得感。

(四)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海南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不足2%,需要深化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发挥对农民增收的显著促进作用。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推广“海南文昌允许村集体有偿收回农户自愿退出的宅基地,并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经验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农村“三块地”改革的海南模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引导农民将个人土地、房屋等资源投资入股,推进土地资源资本化和资产化。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清产核资,明确界定成员和集体资产所有权,科学设置量化股份,通过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组织或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等方式,将集体土地、林地等闲置资源转变为资产,让农民变为股东,增加财产性收入。

参考文献:

[1]费红梅.收入结构视角下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以榆树市沿江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3).

[2]张建涛.城镇化与收入结构的相关效应研究——基于陕西省的实证分析[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7(05).

[3]王敏.基于收入结构视角的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问题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2).

[4]刘娜.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研究——以新乡市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9(29).

[5]石丹,王涛.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居民工资性收入提高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3(05).

[6]冯旭芳,班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8(52).

[7]海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査总队.海南统计年鉴2019[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8]《海南农业年鉴》编辑委员會.海南省农业年鉴2019[J].海南:南方出版社,2020.

Reflections on income increase of farmers in Hain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ome structure

Sun Tieyu

[Abstract]:The farmer problem is the key of "three rural" problem, the farmer income problem is the core of the farmer problem. Hainan more than 80% of the land in the countryside, more than 60% of the population are farmers, the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perspective, the farmers salary income, income of profit-making, transfer income and property income situation and growth factors, security and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is not only the safeguard farmers vital interests, promoting rural industry and rural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cement, and Hainan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ree trade port of The Times.

[Key words]: Income structure; Farmers incomes; Free trade port; Influencing factors; Policy Suggestions

(作者单位:海南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凌玉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海南农民
耕牛和农民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农民
59国免签游海南
热带宝岛海南
职业教育对湘西州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