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式园林设计探析

2020-12-23张静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设计手法优化策略

张静

摘 要: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楼盘在规划时都需要配备美观的园林绿地。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园林绿地建设都是效仿西式,美观独特的中式园林比较少见。文章重点研究中式园林的设计手法,促进今后的中式园林设计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中式园林;设计手法;优化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校内实践教学研究与建设”(NZJGH2018008)研究成果。

中式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要最大限度再现自然山水,追求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以便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园林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效仿,而是要把人工美和自然美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结合起来。中式园林设计要注重“虚实相间”,强调建筑群体间的内在关系,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

一、中式园林的特征

(一)布局流畅

中式园林在布局上一直强调几何性和对称性,这一点是继承了古典园林的特点。随着园林艺术的发展,现代中式园林融入了一些先进的建筑理念。现代中式园林一般是由一组或者是几组不同的景观构成,这些景观并不是以单独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被有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园林中的景物被整合到一起之后,显得更加和谐和自然,让观赏者在欣赏的时候会感到整体景观布置非常流畅。

(二)追求意境美

中式园林建筑不仅是一种城市景观,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其背后有着独特的人文情怀。这主要是因为中式园林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等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园林意境这一概念甚至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年间。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中式园林的基调,给中式园林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古代的文艺思潮是讲究崇尚和尊重自然的,像山水诗和山水游记等数不胜数。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园林创作彻底发生了转变,由以建筑为主体逐渐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方向转变,将文化素养的流露作为园林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从而营造一种园林意境美。

二、中式园林的设计手法

(一)造景手法的应用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式园林景观在设计风格上保留了一些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例如借景、框景、夹景和对景等,并在此基础之上添加了当代园林景观元素,通过这样的组合搭配达到一种景观多变的观赏效果。换句话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观赏,都会欣赏到不一样的景观造型,以此来营造多变的景观空间,实现虚实结合的最佳意境效果。以奥运村的造园手法为例,奥运村的南北大门主要采用了障景的园林设计手法,四個门分别运用青铜文化、玉文化、彩陶文化和漆文化进行造景,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再如西安著名的曲江华府(图1)在景观设计中应用了传统的借景手法,通过廊架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开辟景观透视线的效果,极大限度拓展了景物的广度与深度,在丰富游赏内容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园林的整体层次。

(二)植物的配置

现代中式园林在植物配置方面和古典园林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配置形式更加简洁明快。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有着鲜明的特点,主要是以自然型植物、多层次植物以及多品种植物混合种植为主。与古典园林相比,现代中式园林的设计主要是以自然型植物和修剪整齐的植物为主,层次较少,一般情况下可分为2~3层,主要分为地被层、乔木层、草坪等形式,以便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如果将现代中式园林和欧式园林进行比较,则可以明显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别。欧式园林景观植物多采用修剪整齐的植被作为主基调,在色彩选用上也非常鲜艳。而中式园林是以绿色作为园林的主色调,在营造现代植物空间的同时,浓厚的中国气息又得以彰显。中式园林在植物的选择上主要是以枝干修长和花小色淡的植物类型为主,例如垂柳、竹子、芭蕉、鸢尾等,在中式园林中是比较常见的。

(三)提取和重构传统元素

中国传统符号有很多种,例如象征吉祥的中国古代神话动物龙和凤,以及经典形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剪纸、中国结、祥云、日月和太极等,此外,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牡丹、石榴、松、竹等植物也是传统符号的一种。在当代的中式园林设计中,这些传统符号被广泛采用,借助抽象或者是简化的设计手法来客观反映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或选择将这些传统符号镶刻于大门、廊架或者是地面铺装上,或选择以小品景观雕塑的形式呈现。以北方某小庭院为例,在园林建筑时就是利用简单的窗花图案,将其镶挂于实墙上,通过这样的设计和漏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达到了一种虚实结合的状态。上文提到的西安曲江华府,在每家入户的门头上都会悬挂着带有福禄寿字样的灯笼,增加了古朴的韵味。入户铺装上装饰蝙蝠或者是祥云等纹样,以此来传达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四)利用和渲染传统色彩

园林景观色彩是园林设计首先要考虑的元素之一,因为景观色彩的选择具有定位景观表情的功能,现代中式园林设计在色彩选择上要尽可能选择可以代表中华文明和民族地域特征的色彩,也就是常说的“国色”,即以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和国槐绿等为主色调,结合景观材料和园林设计特点,经过搭配组合构建富有层次和鉴赏价值的园林景观。在色彩运用方面,还会经常使用到黑色和木原色等。这些色彩的合理运用共同打造了中式园林的表情,形成了一种较为喜庆和祥和的中式景观空间。

中国红和琉璃黄等色彩被广泛应用于大门、廊架和景观亭等建筑元素上,主要是为了烘托喜庆和祥和的氛围。长城灰则多用于地面和座椅等景观小品上,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凸显园林典雅和古朴的景观氛围。而玉脂白则多被用于点缀,在雕塑、景墙饰面等比较常见。国槐绿主要体现在植物色彩的搭配上,将绿色作为主要基调,在此基础上点缀一些色彩相对鲜艳的植物,使园林更加富有艺术观赏价值。由此可以看出,传统色彩的具体应用较为客观地体现了中式园林景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并融合了新的园林设计元素,使园林建筑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三、中式园林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植物配置避免单一性

园林设计和植物配置其实是属于艺术的范畴,利用植物自身的生长特点和色彩线条进行搭配组合,最终呈现完美的园林艺术作品,增添城市的韵味,达到景和物的和谐统一,为人们提供休闲和观赏的空间。首先,风景园林中植被的选择一定要参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植物的选择和配置一定要避免单一性,尽可能丰富园林的内涵,要根据园林的设计方案,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选择适合在当地生长的植物。其次,根据植物的外观特征,站在美学的角度,尽可能选择存活率高和色彩突出的植物,提高植物景观的观赏性。最后,植物的规划要结合当地的人文特征,尽可能保留原有的风景景观,在原本的基础上升级和改造,节约园林建设的成本,避免材料的浪费,同时借助园林景观彰显城市特色。在实际的植物配置工作中,不仅要保证植物搭配错落有致,还要保证和谐统一。

(二)实现多功能性

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林建设作为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设计阶段,既要考虑其特有的功能性,又要实现功能的多样性。科学合理的园林规划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还可以在关键时刻发挥避难的作用。想要呈现风景园林应有的效果,就要科学规划,促使园林建设向着节约型和生态型的方向转变。

(三)景观树的选择

树冠树形是风景园林建设中常考虑的因素,树冠树形一定要与地面高度统一,从而保证园林建设的效果。通常情况下,一般会通过景观树的选择来提升园林的造型感和层次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观赏体验。在景觀树的选择上,要注重群落间的协调性和视觉对比,尤其是轮廓的设计,既要考虑平面的林缘线,又要考虑立面的树冠线,强调两者的结合效果。在实际的园林设计和规划中,设计人员要熟悉园林植被的习性和生长特征,制定合理的长期方案,保障园林景观建设的效果和价值。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建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越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建筑物也就会越密集,容积率就会相对较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地面硬化加剧,这将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园林工作者要把理解和掌握植物习性作为绿化工作的重点和关键,把园林植物变为可持续绿化的资源,使之起到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作用。除此之外,景观树的选择和规划除了绿化城市之外,还要考虑到植物是否具有防尘、降温和隔绝噪音等功效。

(四)综合考量和评估

园林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设计前期要对当地的土质、气候和人文环境深入研究,综合评估和考量。除此之外,还要有大局观,根据植物四季变化的特点,搭配和植物相契合的假山、水体和建筑等,呈现园林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另外,根据人们的观赏习惯,合理规划观赏路径,针对四季景色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观赏景观,提高园林的整体观赏效果,保证园林建设的质量。

四、结语

在中式园林的设计中,要严格遵循植物配置的原则和技巧,通过科学合理的搭配,体现园林设计的美感和价值,形成景、物、人三者的和谐统一。从事园林设计工作的相关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园林设计水平和审美品位,全面提升人文素养,从而保证中式园林建设的实际水平。

参考文献:

[1]陆春竹.浅析新中式园林对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展:福州永泰建发山外山为例[J].现代园艺,2020(10).

[2]薛怡.多样化园林风格背景下新中式园林发展分析[J].乡村科技,2020(12).

[3]陆文莺.旅游景区中式园林与建筑的交融:风景区内的度假村建筑[J].建筑结构,2020(7).

作者单位: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设计手法优化策略
以产品为核心的专卖店空问设计
浅析新中式景观设计与传统景观设计的对比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在现代景观艺术中的应用
“新中式”景观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