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中医证候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0-12-23陈瑛玲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24期
关键词:痉挛性艾灸偏瘫

陈瑛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针灸科,福建省福州市 350004

中风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约70%以上中风患者会留下后遗症,其中以痉挛性偏瘫最为常见,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关节永久性挛缩,造成终身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独立生活能力[1]。目前,改善患者肢体痉挛,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康复训练是中风患者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能培养患者关节及肌肉正常运动模式,促进患者恢复正常功能模式,具有一定疗效,但治疗周期较长,见效较慢[2-3]。艾灸利用针刺镇痛、温热效应等因素作用于针灸穴位,能降低患处部位的周围神经兴奋性,加强局部组织代谢,改善血液循环。为此,本文探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应用艾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中医证候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8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9.06±6.45)岁;病程14~38d,平均病程(26.85±4.45)d。观察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8.89±6.34)岁;病程15~39d,平均病程(26.57±4.38)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均为首次发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目前处于痉挛性偏瘫期,临床表现为偏瘫肢体无力或乏力状态;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晕针或惧怕针刺者;严重出血倾向者;合并其他严重心、肝、肺疾病者;处于急性期或病情危重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具体措施:(1)肌肉牵伸:协助患者调整体位为坐位,牵伸放松患者指屈肌、腕屈肌、旋前圆肌、肱二头肌,5min/次,休息30min后重复以上肌肉牵伸,5次/组,4组/d。(2)按摩治疗:按摩患者患肢,30min/次,1次/d。(3)Bobath握手练习:保持患者手臂过头,指导患者双侧用力,10下/次,6次/d。(4)运动功能训练: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翻身、坐起、站立、行走以及日常活动训练等,30min/次,1次/d。5次/周,共治疗1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灸,取三阴交、足三里、天泉、阳陵泉、外关、手三里、合谷、曲池、肩髃、中脘穴位,取百笑灸,用医用胶布将灸筒粘贴在所选穴位上,拔开灸盖安装好灸柱,将灸柱点燃后合在灸筒上。在施灸过程中通过升降灸盖调节温度,以皮肤潮红、发热为度,20min/处,5次/周,共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中医证候,包含气虚证积分和血瘀证积分。(2)比较两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AM)[4]评价,包含上肢功能(66分)和下肢功能(34分),总分100分,运动功能与评分呈正相关。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 两组治疗前气虚证积分、血瘀证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气虚证积分、血瘀证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2 运动功能 两组治疗前FA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FA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FAM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增高、肌协调异常,形成刻板运动模式,不利于患者行走与站立平衡,妨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研究发现,持续训练刺激可重建或增强中枢突触联系,形成新的运动通路,进而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5]。但对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而言,仅能暂时缓解痉挛,难以打破已强化、固定的痉挛模式。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属于中医“痉证”“筋病”的范畴,认为该病是由于筋失濡润、阴阳失调所致。因此,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治疗应以平衡阴阳、疏通经脉、调补虚损为主。

艾灸具有散结止痛、温通经脉之效,其作用温和,可减轻疼痛,缓解肢体痉挛。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FA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应用艾灸联合康复治疗能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从中医角度分析,艾灸取三阴交、足三里、天泉、阴陵泉、外关、手三里、合谷、曲池、肩髃、中脘等穴位,其中艾灸外关具有补阳益气、联络气血之效;艾灸肩髃、曲池可理气化痰、疏通经络、清热解表;艾灸手三里、足三里具有补虚强壮、调和气血之效;艾灸三阴交、阴陵泉具有补肾益精、健脾和胃之效;艾灸天泉具有消炎止痛、活血解痉之效;中脘具有化滞和中、健脾化痰、理中焦、补中气之效。诸穴合用,共奏益气活血、通络之效,正契合本病病机,起到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濡养筋脉的作用,从而恢复患者运动功能。现代医学角度认为[6],中风后脑血流迅速降低,艾灸通过燃烧灸柱,使热力通过穴位直抵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及血管扩张,改善血流局部微循环,舒张局部肌肉,进而达到改善痉挛的目的。同时艾灸可快速建立侧支循环,迅速解除因脑缺血而引起的微血管痉挛状态,使得缺血区可及时获得周边侧支代偿血流灌注,改善脑血流状况。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气虚证积分、血瘀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应用艾灸联合康复治疗能改善患者气虚血瘀症状。灸柱燃烧后对体表穴位进行熏灼、温熨,可起到回阳救逆、消肿散结、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之效[7]。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8],艾灸在燃烧时产生以近红外线为主的物理因子,通过其对穴位进行刺激而产生生物分子的氢键,进而发生谐振吸收效应,在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作用下为人体细胞提供所需能量。同时近红外线穿透能力较强,通过艾灸穴位可将能量传递至病灶以发挥作用。此外,艾灸还具有生物学调节和神经调节等综合作用,利于减轻偏瘫症状。

综上所述,艾灸联合康复治疗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缓解中医证候,为艾灸治疗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新思路,也为中风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新方法。

猜你喜欢

痉挛性艾灸偏瘫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夏天怎么做艾灸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