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锡伯族特色文旅融合开发现状与发展展望

2020-12-23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锡伯锡伯族萨满

张 欣

(沈阳大学 学报编辑部, 辽宁 沈阳110041)

2016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划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对于补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短板,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提升各族人民福祉,增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1]

锡伯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北方少数民族,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存在,从祖先东胡族诞生起,就生活在北方草原和山林地区。锡伯族以游牧渔猎为生,过着夏逐水草、冬季狩猎的生活。锡伯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东拼西杀、南征北伐,一直遗传着擅长骑射的基因,有过辉煌的历史。锡伯族信仰原始萨满文化,萨满舞蹈是萨满祭祀仪式的重要内容,萨满舞蹈的本质是渔猎民族对适应、改造环境过程的叙述和表达。萨满舞蹈是当今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现代舞蹈文化,根据萨满文化编制的舞蹈曾荣获多个国家级奖项。目前,锡伯族多生活在沈阳周边的村镇,他们的传统民族生活是当前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此外,锡伯族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品,尤其是优良的弓箭制作技艺,可以设计、转化、制作成具有高附加值和纪念意义及观赏价值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锡伯族特色文化旅游和锡伯族旅游纪念品既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又能加大宣传推广锡伯族文化的力度。下面将从沈阳锡伯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优势与不足方面加以论述,并提出加速锡伯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规划,期待为促进沈阳锡伯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一、 锡伯族历史概况

1.历史悠久的北方少数民族

“史学界公认,锡伯族由东胡—鲜卑—室韦—锡伯的顺序发展演变而来”[2]。锡伯族的祖先----东胡族----被认为是公元前1124年商朝覆灭后,商纣王的叔父箕子不愿作周武王的顺民,率领一批商末遗老和弟子东赴朝鲜,路过东北时留下的遣民。《荀子·成相篇》记述:“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3]就是说商汤的14世祖昭明最早在砥石居住,然后迁居于商。《逸周书·王会》篇记载各方国向周成王进贡的盛况:“周室既宁,八方会同,各以职来献,欲垂法厥世,作《王会》。”[4]850其中提到的“东胡黄罴”“山戎菽”[4] 939,说的是西周时成王朝于东都,诸侯来朝,诸侯中就包括“东胡”“山戎”,来朝方国向周进贡物品,东胡人进贡棕熊、戎狄人进贡戎菽。东胡与戎狄人同时在周成王时朝会进贡,也说明东胡人的存在时间早于周朝,于殷商时已经在我国北方一带活动了。《荀子·成相篇》的“居于砥石迁于商”,也说明商朝的祖先在砥石之地居住。东胡族主要活动在蕃(亳)、砥石,是今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一带,是殷商祖先兴起之处,也是后来东胡族生活的地方。殷商末年至今己3 000多年,如果锡伯族起源于殷末箕子东渡朝鲜途经东北时留下的遗民,那么锡伯族的起源至今至少有3 000年,是中国北方名副其实的古老少数民族。

2.游牧民族的卓越骑射文化

古代匈奴人自称胡人,同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锡伯部落因为生活地区位于匈奴以东而被称为东胡族。古代东胡族是较大的部落联盟,由大小不一的部落组成,东胡部落有着由弱渐强的历史过程。东胡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曾有过东拼西杀、南侵北伐的辉煌历史,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为北方畜牧业和草原文化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也练就了一身优秀的骑射本领。纵观整个锡伯族发展的历史,从公元前12世纪的殷商时期起,锡伯族就是生活、驰骋在北方草原和山林地带的游牧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养成锡伯人强悍的体魄、坚忍的精神、不屈的意志,擅长骑射也成为锡伯族文化的重要特征。这种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文化,是北方草原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地域文化价值,是我国北方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锡伯族历史根据发展演变的过程可分为5个不同时期的生活形态,即:东胡时期的山林射猎生活形态;鲜卑-室韦时期的草原游牧生活形态;公元12世纪前后的游牧、农耕交织生活形态;清代时期的农垦-戊边生活形态;21世纪的市场经济生活形态。所以,锡伯族最具特色的骑射文化随着社会发展也可分为5个渐进的骑射文化类型,即生产型骑射文化、军事型骑射文化、民俗型骑射文化、体育竞技型骑射文化和文化与旅游融合型骑射文化。

二、 沈阳锡伯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

国务院于2011年6月20日颁布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将人口总数在30万以下的28个少数民族列为中国人口较少民族[5]。我国2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占56个民族总数的一半。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过不容忽视的贡献,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无法分割的组成部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更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力量。到目前为止,辽宁省锡伯族文化及产业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兴隆台锡伯族镇

1983年,沈阳市北郊20公里处的兴隆台人民公社更名为兴隆台锡伯族乡,1984年再次更名为兴隆台锡伯族镇。兴隆台锡伯族镇面积50.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约2 868公顷,下辖9个行政村[6]。锡伯族镇处在辽河下游,地势低洼,土壤肥沃、富含泥炭等有机矿物质。锡伯族镇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每年生产优质水稻3万吨[6],“锡伯贡米”享誉全国,锡伯族镇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被誉为“中华锡伯第一镇”。 此外,锡伯族镇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锡伯族的建筑风格已经初步形成。锡伯族镇是沈阳18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是沈阳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6]。

2.锡伯族家庙

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居住在盛京的锡伯族人集资修建了锡伯家庙,经过1752年(乾隆十七年)、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1803年(嘉庆八年)、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几次扩建,规模不断增大。2003年,沈阳市投资4 000余万元恢复锡伯家庙原貌[7];2006年5月25日,锡伯家庙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锡伯家庙成为首批辽宁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现在是展示锡伯族历史、文化、民俗,包括锡伯族西迁史的展览馆。

3.沈北锡伯族文化广场

位于沈阳沈北新区蒲河北岸、盛京大道西侧的锡伯族文化广场,2011年9月峻工。2012年6月,锡伯族文化广场的主题雕塑群荣获“2011年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年度大奖。锡伯族文化广场通过5组雕塑再现锡伯族的西迁历史,展现锡伯族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和民族特色。锡伯族文化广场与市内的锡伯家庙相互呼应,是镶嵌在沈阳蒲河生态绿带上、宣传锡伯族历史文化的明珠,是沈北新区文化旅游的特色景观。

4.中国锡伯族博物馆

沈阳沈北新区的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总投资7 242万元[8],是现代化、高科技的国家级民族展馆。中国锡伯族博物馆于2018年7月26日正式开馆,是一处集文物典藏、民俗展览、学术交流、文献研究、传承民族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点。它的建成体现了沈阳市政府对锡伯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在博物馆的一件件展品上和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中,锡伯族人坚韧不拔、慷慨乐观的民族精神得到真实呈现。目前,沈北新区正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沈阳沈北新区是我国最大的锡伯族聚居地,锡伯族博物馆通过回眸历史,展示原生态锡伯族文化,丰富了沈阳沈北新区文化旅游的体验。

三、 沈阳锡伯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1.人文资源优势

2010年统计的锡伯族总人口约19万人[9],多数居住在辽宁省。锡伯族人口不多,但其悠久、辉煌的历史却处处闪耀着炫目的光彩。锡伯族的祖先----鲜卑人拓跋跬----在秦朝四分五裂、群雄并起时在北方称王,建立了北魏政权,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第一个王朝;清代,锡伯族人民多次在重大战争中冲锋在前,完成保家卫国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族的“骑射劲军”纵横国内外箭坛赛场,涌现出国际级射箭健将3名,国家级、自治区级健将近50名,创造了箭坛奇迹[5]。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民族是北方地域文化的亮色。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今天,应该大力促进锡伯族文化资源的市场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努力。2016年,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对10处有文化特点的锡伯族院落进行复原改造,建成喜利妈妈信俗、西迁节、抹黑节、锡伯瑞兽、锡伯剪纸等主题院落[10]。沈北新区还有锡伯营、锡伯故里带状公园、锡伯族射箭馆、稻梦空间、锡伯族村寨、锡伯族古城等景点[10]。“每年有全国十几万锡伯族人慕名自行前来寻根问祖,也有大量文化旅游爱好者来体验观光。其中位于兴隆台村的锡伯族古城占地2平方公里,四周有古城墙和护城河,城墙上有垛口和城楼。”[10]此外,沈阳锡伯族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紧邻沈阳国家级湿地公园----蒲河湿地公园,依傍全国最大的平原水库----石佛寺水库,“占地1 046亩,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共建设日光温室630栋,每栋占地909平方米,是融合设施农业生产、旅游观光、居住投资于一体的东北首席高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1]到锡伯族产业园体验田园生活“已成为国内大都会白领、金领阶层趋之若骛的‘非常规’休闲时尚”[11]。综合以上考量,沈阳锡伯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文化旅游开发的不足

沈阳有全国最大的锡伯族聚居区,但是,对锡伯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仍处于初期阶段,许多深化、细化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去做。应该充分传承、发掘,做好创造性转化、市场开发工作。但是,目前对锡伯族历史文化的宣传、弘扬工作明显不充分,锡伯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也没有充分展开,在国内及国际上的推广力度明显不足。因此,锡伯族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没有充分实现。

(1) 锡伯家庙。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太平里21号的锡伯家庙[12],“从建庙之日起,它便由锡伯族人经营管理。锡伯家庙是锡伯族早期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历史遗迹。如今,锡伯家庙是全国众锡伯族人心之所系和民族的精神家园。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这里都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锡伯族同胞,共同祭祖,畅叙亲情。”[13]73锡伯家庙对锡伯人来说,是“一个民族守望了三个世纪的精神家园……它不但是锡伯族人心中的‘圣地’,也是我们弘扬锡伯族‘西迁’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13]70但是,沈阳锡伯家庙对于全国众多旅游者而言,知道和了解其意义的并不多,除了每年主要由锡伯族人参加的祭祖、祭祀关公、娘娘庙会活动外,全国各地其他民族来此旅游、观光的游客不多、影响不大,锡伯族文化的传承受到限制。鉴于此,对锡伯族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2) 锡伯族西迁节。西迁节是锡伯族西迁戍边纪念日,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伯族西迁节也叫“四一八节”,开始于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乾隆年间,西北地区人烟稀少、防务空虚、外国势力不断向新疆侵略扩张,而新疆作为西北地区的边陲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为此,清政府设伊犁将军府,垦荒种田、移民戍边。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政府从盛京等地调遣1 018名锡伯族官兵,加上自愿随行戍边的家属共3 275人在锡伯家庙汇集,在祭祀祖先、焚香祈祷,食离别饭、饮送别酒后,次日清晨扶老携幼开始了西迁的伟大征程。历经1年零5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伊犁[14]。锡伯族西迁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功绩和代表的意义令人瞩目。纵观锡伯族的历史,以西迁节为依托有如下几个特征:

① 北方古老少数民族的原始文化。锡伯族自古以来就在北方过着渔猎生活,夏季捕鱼,冬季狩猎。锡伯人在严寒、艰苦的自然条件下生存,獐子、野鸡、江鱼等自然的馈赠无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锡伯人崇拜大自然,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形成古老的原始渔猎文化,是今天原生态的文化遗产资源。

② 萨满教原始习俗。萨满教是在原始渔猎生活基础上发展的原始宗教,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萨满教原始信仰行为的传布区域相当广阔,囊括了北亚、中北欧及北美的广袤地区。”[15]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如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蒙古族等都曾信仰萨满教。其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仍保存着萨满教的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祖神。萨满教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萨满文化,祭祀活动丰富、隆重、庄严。用于祭祀的萨满音乐是集歌、舞、音乐于一体的宗教、民俗、艺术活动。锡伯族现在仍然有萨满攀刀梯仪式、跳神仪式、萨满歌、萨满音乐等原始宗教仪式活动,这些原始的世界观、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中国及世界研究萨满文化都是宝贵资料。

③ “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新疆的锡伯人从200多年前西迁至今,沿袭使用满语满文,骑射的习俗更是代代相传,这为当代学者研究满语及清文化提供了鲜活资料。

西迁节系列活动展现了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依托西迁节发扬光大锡伯族的民俗文化传统,增加与其他民族的横向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这些工作显然有待加强。

四、 沈阳锡伯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1.创造性传承和发展萨满歌舞文化

锡伯族的祖先发端于我国北方寒冷的山林地带,地理位置处于萨满文化中心圈。萨满教崇拜大自然,相信万物有灵。作为原始的宗教文化,萨满文化对锡伯族的民族文化影响巨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萨满文化逐渐演变为如今的舞蹈文化。“现在,锡伯族在庆祝萨满文化节的时候通常都是通过载歌载舞的形式,最主要的是以此编制的古典舞蹈赢得了很多国家级奖项,其中包括《额姆琴舞》《铃鼓舞》《鼓舞》。萨满音乐一般都是以鼓点形式呈现出来的。在西迁节民俗文化中,萨满的服饰和舞蹈音乐道具都是精美绝伦的美术品。”[16]由此可见,原始的萨满教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而且具有艺术价值。萨满歌舞具有萨满宗教的特征,蕴含热烈虔诚的特质,通过传承、发扬锡伯族萨满歌舞文化,能够加深对锡伯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对锡伯族文化的认识。对萨满歌舞进行创造性地传承和发扬,使萨满歌舞走上舞台,不仅能为锡伯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增添亮色,也能为丰富我国的歌舞宝库作出贡献。

2.开发具有锡伯族民俗风情特征的旅游纪念品

锡伯族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独特的民俗生活、节日庆典、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等,内容丰富、多姿多彩,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锡伯族的历史文化也凝结、体现在绘画、剪纸、刺绣、雕刻、纺织、服饰、弓箭制作等各色工艺中,呈现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厚的北方地域文化色彩,其工艺品具有观赏价值和纪念意义。此外,旅游纪念品是旅游商品,有较高附加值,能够把人文资源更多地转化成经济效益。把锡伯族民间工艺品更多地开发为旅游纪念品,能够为游客留下旅行时的美好记忆,也能够更好地传播锡伯族文化。辽宁地区锡伯族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多元化、符合市场需求的锡伯族旅游纪念品有着广阔的前景,是促进沈阳锡伯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猜你喜欢

锡伯锡伯族萨满
非遗背景下萨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
民俗文化旅游攻略
锡伯族文化如何走进沈阳高校
稻田如画
何为萨满:人类文明史的眼光
印刷体锡伯文图像数据集的构建
浅谈满族装饰纹样中的萨满文化元素
民国前期新疆驻苏联中亚地区领事馆领事以锡伯族为主的原因初探
试论锡伯族婴幼儿的母语启蒙教育
乌鲁木齐市锡伯族纪念西迁2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