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模式下新生儿足底血标本采集的质量改进
2020-12-23李少芬吴艳燕
李少芬,王 瑜,吴艳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广东 广州 511495)
新生儿出生缺陷目前在我国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一项公共卫生和社会性问题[1]。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明确规定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项目[2]。是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之一[3]。我科在质量管理中发现新生儿疾病筛查部分不合格血片,包括血斑直径太小不达标,反复滴血、不是一次成形,血斑发生溶血等等现象,因此采用 PDCA 循环法进行质量改进,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妇产科贵宾区出生新生儿827人,每月选取30例新生儿,均为出生72 h后,正常哺乳8次以上,无新生儿疾病筛查禁忌症及其他并发症。
1.2 方法
1.2.1 选择原因
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反馈有不合格血标本,血片质量直接影响筛查结果,增加假阳性率。
1.2.2 项目立项
妇产科贵宾区全体护士通过头脑风暴,共同讨论,达成共识后评分,进行优先级排序,确定“提升新生儿足底血标本合格率的监测”为优先级项目。
1.2.3质量改进计划
评价标准: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2010年版)》要求:血斑直径>8 mm;血滴自然渗透,滤纸正反面血斑一致;血斑干燥无污染;血斑无渗透环,无溶血。
1.2.4目标设定依据:
依据查阅同级别医院2016年对外公布的数据:观察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8.56%[4]。根据妇产科贵宾区现状评估设定目标值≥98%。
1.2.5 数据收集与初始分析
1~3月收集数据合格率为63-73%,通过趋势图、柱状图、排列图的方式进行分析原因,其中直径和渗透是新生儿足底血标本不合格的主要项目。
1.2.6 根本原因分析
采用饼图分析,流程因素占35%,护士因素占33%,新生儿因素占20%,工具因素占10%。采用鱼骨图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流程因素主要存在于无足底采血定位操作流程和缺乏足底局部血循环的评估内容;护士因素主要存在于采血部位定位不准确和未评估足底局部血循环;新生儿因素主要存在于足底冷和足底血循环差;工具因素主要存在于部分血片滤纸片渗透差。
1.2.7 改进措施
(1)问题:血标本直径要求>8 mm,比较抽象,没有具体的可参照物。
(2)措施:利用Excel工作表画出3个直径8 mm的圆形。将3个直径8 mm的圆形分别贴于空白血标本滤片上,剪裁出3个直径8 mm的圆圈,作为参照物,贴在婴儿治疗台面,方便采血护士比对。
(3)问题:部分新生儿足底冷,足底局部循环差,血量不足;挤压采血部位,血滴不够大,导致重复多次滴血于同一滤纸片上。
(4)措施:采血前先评估新生儿足底血循环情况,先按压,利用局部恢复苍白时间找到血循环较好部位。先给新生儿沐浴后再采血,对足底冷循环差的再予热毛巾湿热敷足底部3-5分钟。垫高上半身,采取头高足低体位。轻挤压采血部位,等血滴够大后将血滴滴于滤纸片上,避免同一滤纸片反复滴血和两面滴血,已凝固的血液不能滴于滤片上。
(5)问题:以往采用常规足跟两侧定位法,采血部位范围较大,部分区域血运不丰富,部分护士采血部位掌握不准。
(6)措施:改进新生儿足底采血定位方法,采用三角形定位法,提高穿刺成功率,增加采血量。三角形定位法:从新生儿足内踝骨突处向外踝骨突处画一条直线,该直线与足底内外侧分别形成一个交点,从该交点向足跟中点分别画一条直线,则三条线形成一个类似的等边三角形, 再从足底内外侧交点分别向对侧连线的中点画一条直线,该连线的中点即为穿刺点,该连线路径即为针 头穿刺斜角穿刺方向,选择内侧穿刺点则向右上方、 选择外侧穿刺点则左上方向呈40°斜角穿刺[4]。
2 效 果
经过监测和持续质量改进,合格率由改进前63%上升至现在的100%。
形成标准化流程,包括采血前准备、采血时操作、采血后处理,以指导护理人员学习并参照执行,使之更科学、合理。
3 讨 论
PDCA模式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在1954年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总结出来的,它是一个质量管理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系统,使质量管理处于不断循环、不断提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5]。PDCA循环管理法既可以前瞻性预知、预测工作流程中的漏洞,也可以回顾性分析每一个环节中产生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6]。通过运用PDCA的方法,血斑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合格率显著提高,减少了血斑假阳性率,减少护士采血时间,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