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传统补液法和亚休克疗法用于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效果
2020-12-23范益芹
范益芹
(江苏省连云港市急救中心,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创伤性休克就是由于暴力作用损伤到机体各脏器,出现有效血量骤降、微循环灌溉不足与严重出血等症状造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综合症[1]。创伤性休克临床症状有意识不清、患者面色苍白、血压降低与昏迷,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护理会导致患者出现多个器官衰竭、酸中毒和血栓等病症,严重者还会导致患者丧失生命。本研究就传统补液法和亚休克疗法用于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7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时分成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36.74±23.55岁)与观察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38.57±25.63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后,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均完全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 方法
1.2.1 传统补液法
对照组使用传统补液法进行急救,首先需要为患者进行适量的“液体复苏”根据“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先晶后胶”的方式进行氯化钠溶液(0.9%)的注射,速度为(20~30 ml/min)维持患者平均动脉压在(80 mmHg)。
1.2.2 亚休克疗法
(1)急救护理。因为头、面受伤患者会出现口腔、呼吸道出血、呕吐症状,而呕吐物与血块极易堵塞气管、呼吸道造成患者窒息。所以医护人员在进行头、面部受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时需要保持患者口腔与呼吸道的通畅:首先需要用纱布进行口腔分泌物与异物的清除,清除后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密切观察。同时为用干净毛巾或衣物遮盖伤口、用手按压出血处进行止血。将患者放平、对伤口进行简单包扎防止感染。
(2)亚休克疗法。然后由医护人员使用亚休克疗法为患者进行急救,为患者进行高渗氯化钠溶液(7.5%)注射、(3~4 mL/1 min)让患者机体处于亚休克的状态(同时需维持患者动脉压在30~40 mmHg)。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急救后的不良反应率与死亡率,不良反应包括凝血障碍、急性呼吸窘迫、器官功能衰竭和酸中毒,不良反应发生率=(凝血障碍+急性呼吸窘迫+器官功能衰竭+酸中毒)/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x2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患者出现凝血障碍有9例(18%)、急性呼吸窘迫有15例(30%)、器官功能衰竭有13例(26%)、酸中毒有6例(12%),发生率为86%;观察组患者出现凝血障碍有6例(12%)、急性呼吸窘迫有9例(18%)、器官功能衰竭有5例(10%)、酸中毒有4例(8%),发生率为48%;对比结果为(x2=32.654,P=0.001);对照组患者死亡21例(42%);观察组患者死亡6例(12%);对比结果为(x2=22.83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休克性创伤患者如果失血量达到(30%)则会危及患者性命、且出血会出现缺血、产生肿瘤坏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等炎性因子,导致患者虚线脏器障碍、急性呼吸窘迫、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2]。休克性创伤多为事故、器械损伤,而休克性创伤的治愈与否与及时救治护理息息相关。院前急救指从第一救援到现场采取措施开始到救护车到现场进行急救后再到医院急诊的阶段。院前急救对于突发意外或遭遇创伤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可能还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休克性创伤性作为院前急救的常见重症,更需要选择有效的急救方式。
传统补液法可及时补足患者血容量、使用升压药稳定血压来保护患者重要脏器,但传统补液法在补血升压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量与脉压[3]、增加了患者危险性。而亚休克疗法则是在未补足血量的情况下进行补液与速度的控制,将血压控制在低水平来避免出现传统补液法的弊端同时还能促进人体代偿、减少不良反应产生率与患者死亡率[4]。本次研究中选择了10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不同方式的急救效果后显示: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86%、死亡率为42%;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48%、死亡率为12%,观察组对比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应用中,亚休克疗法的治疗效果好于传统补液法,亚休克疗法可降低患者死亡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急救效果,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