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两种规格湘华鲮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2020-12-23程小飞邓时铭何志刚李传武

中国饲料 2020年21期
关键词:稚鱼蛋白质系数

程小飞, 宋 锐, 吴 浩, 邓时铭 , 刘 丽 , 何志刚 , 李传武,2*, 向 劲,2*

(1.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水生动物营养与品质调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53;2.湖南省水产原种场,湖南长沙 410153)

湘华鲮俗称 “青鱼”,20世纪80年代其野生种群数量比较丰富,并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人们喜爱的经济鱼类之一。但受违禁捕捞、水利工程建设及栖息地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湘华鲮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一方面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湘华鲮野生种群数量,另一方面为实现湘华鲮的规模化繁育及人工养殖,国内外学者在湘华鲮的生物学特征 (梁志强等,2011;卞伟等,2011)、人工繁殖与驯化(李传武等,2019;蒋国民等,2019;卞伟等,2010)、遗传育种(刘明求等,2009;郑陶生等,2009)、病害防治 (蒋国民等,2019)、体成分分析 (梁志强等,2009;王亚楠等,2008)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关于其营养物质需求量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仅见程小飞等(2020)关于湘华鲮幼鱼蛋白质需求量的报道。

鱼类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及利用能力存在差异。赵书燕等(2017)研究指出,大规格石斑鱼 (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适宜的蛋白质需求量为 40.94% ,小规格石斑鱼蛋白质需求量为 43.44%。杨俊江(2013)研究指出,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三个不同生长阶段(初重分别为 10、102.8、275.1 g)蛋白质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51.10%、47.40%和45.28%。董小林等(2019)研究表明,中规格草鱼(460 g)和大规格草鱼 (1970 g)分别在饲料小麦淀粉水平35%和40%以内,可有效地利用淀粉节约饲料蛋白质,此时的最适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8%和20%。程小飞等(2020)以鱼粉为主要蛋白质源,通过配制蛋白质含量为32.57%、37.58%、42.76%、47.83%、52.22%的5种等脂饲料,经过60 d的养殖试验,通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折线法分析表明,湘华鲮幼鱼(初重14.40 g)达到最大生长时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2.91%,而稚鱼和养成阶段湘华鲮对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鲜见报道。

本试验以初重分别为1.60 g(稚鱼阶段)和109.87 g(养成阶段)的湘华鲮为对象,通过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及饲料利用的影响,以期确定稚鱼和养成阶段湘华鲮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求量,为研制湘华鲮精准高效配合饲料提供参考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 稚鱼阶段设计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0%、35%、40%和45%的4组等脂试验饲料,详见表1;养成阶段设计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5%、32%、39%和46%的4组等脂试验饲料,详见表2。所有原料粉碎过60目筛,用小型搅拌机搅拌均匀,正昌SZLH200制粒机制成1.5 mm粒径的颗粒饲料,风干后于-20℃冰柜储存。

1.2 试验鱼及饲养管理 试验鱼由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繁育。于2016年和2018年,分别选取初重 (1.60±0.06)g的湘华鲮稚鱼 600尾和初重(109.87±0.13)g养成阶段湘华鲮240尾,每个试验设置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分别放养50尾(稚鱼阶段)和20尾(养成阶段),饲养于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孵化棚内的水泥池养殖系统,养殖试验所用水泥池均为12个,水泥池规格均为2.8 m×1.6 m×1.0 m。试验期间日投饲量为体重的 3% ~ 5%, 分 4 次投喂(8:00、11:00、15:00、17:30),每 2 周抽样称重调整投饲量。养殖周期分别为60 d和66 d,试验期间保持微流水,水温为19.0~30.5℃,溶解氧为5.31~7.53 mg/L,pH为6.78~7.82,氨氮小于0.10 mg/L,亚硝酸盐小于0.05 mg/L,硫化物小于0.05 mg/L。

1.3 样品采集 试验鱼采样前饥饿24 h,每尾鱼测体长和体重;每池随机取10尾鱼解剖,测量肠长,称量内脏团重、肝胰脏重、脂肪重及肠重。采用以下公式计算生长性能和生物学性状(程小飞等,2020)。

成活率/%=末尾数/初尾数×100;

摄食率/(%BW/d)=饲料摄入干物质/[投喂天数 ×(初总重+末总重)/2];

增重率/%=(末均重-初均重)/初均重×100;

特定生长率/(%/d)=[(ln 末均重-ln 初均重) /饲养天数]×100;

绝对增长率/(g/d)=( 末均重-初均重)/饲养天数;

饲料系数/(g/g)=投饲总量/(末总重-初总重);

肥满度/(g/cm3)=(体重/体长3)×100;

肝脏指数/%=肝胰脏重/体重×100;

内脏指数/%=内脏团重/体重×100;

表2 湘华鲮养成阶段试验饲料配方及营养水平(干物质)%

脂指数/%=肠系膜脂肪重/体重×100;

肠指数/%=肠重/体重×100;

肠体比/(cm/cm)=肠长/体长。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试验数据经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后,用Duncan’s多重比较来确定各试验组间差异的显著性,P<0.05为差异显著。

2 试验结果

2.1 摄食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两种规格湘华鲮生长性能的影响 稚鱼阶段湘华鲮的生长性能结果如表3所示。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稚鱼阶段湘华鲮成活率和摄食率无显著影响(P>0.05);湘华鲮稚鱼末体重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增大,且44.08%和44.05%蛋白质饲料组显著高于28.83%蛋白质饲料组(P<0.05);湘华鲮稚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增大,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表3 饲料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湘华鲮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养成阶段湘华鲮的生长性能结果如表4所示。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养成阶段湘华鲮成活率和摄食率无显著影响(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大时其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6.44%,但各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4 饲料不同蛋白质水平对养成阶段湘华鲮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摄食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两种规格湘华鲮形体指标的影响 稚鱼阶段湘华鲮的形体指标如表3所示。高蛋白质组(44.05%)湘华鲮稚鱼的肥满度显著大于低蛋白质组 (28.83%、35.12%、40.08%),而低蛋白质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内脏指数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各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肠体比具有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减小的趋势,但各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肠长高蛋白质组(44.05%)显著小于低蛋白质组(28.83%、35.12%、40.08%)(P < 0.05),而低蛋白质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养成阶段湘华鲮的形体指标如表4所示。肥满度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各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脏指数有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降低的趋势,但各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处理组间养成阶段湘华鲮的肝脏指数、脂指数、肠指数、肠体比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2.3 摄食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两种规格湘华鲮饲料系数的影响 在本试验条件下,摄食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稚鱼和养成阶段湘华鲮的饲料系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两种规格湘华鲮对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的饲料系数为3.06~7.97,其中稚鱼阶段的饲料系数较低,为3.06~3.53,养成阶段的饲料系数较高,达到5.77~7.97;对于稚鱼,饲料系数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降低的趋势,表明鱼苗时期对蛋白质营养需求较高,对高蛋白质水平饲料利用效率较高;对于养成阶段湘华鲮,其饲料系数总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且饲料系数在蛋白质水平为36.44%时最低,为5.77。

3 讨论

3.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两种规格湘华鲮生长性能的影响 本试验结果表明,稚鱼和养成阶段湘华鲮饲料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4.1%和36.44%时,湘华鲮生长性能表现最好。本研究结果与一些学者对石斑鱼 (Epinephelus malabaricus)(赵书燕等,2017;Chen 等,1994)、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Page 等 ,1973)、 尼 罗 罗 非 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Siddiqui 等 ,1988)、 大 黄 鱼(Pseudosciaena crocea) ( 林 淑 琴 ,2013)、 草 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李彬,2014)、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姚林杰等,2014)的研究结果相同,即随着试验鱼的规格增大,其蛋白质需要量降低。本课题组在2013年以初重为9.10 g的湘华鲮幼鱼为试验对象,通过配制蛋白质含量为31.4%~46.7%的6种等脂饲料,经过8周的养殖试验,通过方差分析得出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为42.8%时,湘华鲮生长性能表现最好,这与程小飞等(2020)对湘华鲮幼鱼(初重14.38 g)的研究结果类似。2016年和2018年的试验结果通过折线模型或多项式回归模型分析饲料蛋白质水平与特定生长率、增重率的关系,发现其拟合度很低,因此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其最适合蛋白质需要量不一定是最佳结果。钱雪桥等(2002)认为,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剂量-反应曲线,试验应安排6个或6个以上的蛋白质水平,延长试验周期至12周左右,提高体重增量或生长速度等。因此,在日后湘华鲮蛋白质需要量相关研究工作中可通过增加试验处理数、延长养殖周期及改善湘华鲮驯食效果等措施,以提高本研究工作的精准性。

本试验中,湘华鲮稚鱼和养成阶段增重率最大值分别为(124.46±7.17)%和(38.51±7.82)%,其对应处理组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44.1%和36.44%。本研究发现,通过60 d左右的养殖试验,湘华鲮稚鱼其增重率大多可以达到100%及以上,而养成阶段湘华鲮通过60 d左右的养殖试验,其增重率却较低,很难达到一般养殖试验要求(100%及以上),这与湘华鲮生长缓慢、成体体型较小(一般个体的体重为0.5~1.5 kg)等生物学特性相关(卞伟等,2010),因此对于大规格湘华鲮的营养学养殖试验,可以通过延长试验周期获得较高的增重率。

3.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不同规格湘华鲮形体指标的影响 形体指标方面,本试验中湘华鲮稚鱼体长(5.55±0.34)cm,其肠体比为(4.48±0.65);养成阶段湘华鲮体长(18.78±0.97)cm,其肠体比为(10.17±1.52)。 梁志强等(2012)对体长(28.98±2.69)cm 的野生湘华鲮研究发现,其肠体比为(21.42±3.51)。本研究发现湘华鲮的肠体比,在不同生长阶段差异较大,且规格越大其肠体比越大,而对于肠体比与年龄的相关性尚待进一步研究,肠体比或可以作为湘华鲮年龄初步鉴定的重要依据。饲料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湘华鲮肠体比也有一定影响,本试验中稚鱼阶段湘华鲮的肠体比有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P>0.05),这可能与湘华鲮对低蛋白质饲料需要更长的肠道去延长消化时间进而充分消化饲料中占比较高的植物蛋白质相关,而高蛋白质饲料中植物性蛋白质占比较低。长期饲喂低蛋白质饲料或可致肠体比增大,反之,长期饲喂高蛋白质饲料或可致肠体比减小。

3.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不同规格湘华鲮饲料利用的影响 鱼类遗传上的消化吸收能力、饲料营养的全面性、饲料的加工工艺、水质环境和饲养管理等因素都会影响鱼类生产中饲料系数的高低 (陈万清等,2007)。本研究发现不同生长阶段的湘华鲮其饲料系数差别较大,且随着湘华鲮的生长发育,其饲料系数增大。陈万清等(2007)用粗蛋白质含量为26.1%~52.7%饲料,饲喂1.5~1.6 g的华鲮(Sinilabeo rendahli)153 d,其饲料系数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大而减小(2.18~4.82),这与本研究稚鱼阶段湘华鲮料系数(3.06~3.53)结果相近。本研究中两种规格湘华鲮的饲料系数 (3.06~7.97)均偏高,一方面与湘华鲮属于碎屑食性鱼类,其取食方式为刮食等习性相关(梁志强等,2011;王宾贤等,1982),饲料投到食台后不会被湘华鲮第一时间吃掉,导致饲料在水中的溶失率较高,这是导致饲料系数偏高的直接原因,另笔者在近5年研究中发现湘华鲮喜夜间摄食,而养殖试验期间投喂饲料一般是在白天进行,再次增加了饲料的溶失率。另一方面与本试验养殖环境及水质较差相关,研究中发现湘华鲮胆小怕人,喜安静幽暗的环境,野生湘华鲮一般栖息在底质为砂石地带、透明度(175±34)cm、溶解氧(8.84±0.55)mg/L、pH(7.6±0.3)的流水中(卞伟等,2011),而本试验养殖系统周边白天工作人员来往嘈杂,且养殖水质老化严重,影响其正常摄食,这也是其饲料系数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湘华鲮的饲料系数偏高与其驯食难度较大相关,一般的吃食性鱼类在驯化2周后便可达到理想的驯食效果,而湘华鲮的沉性硬颗粒饲料驯食效果较差。研究表明,用浮性膨化颗粒饲料驯食效果较好(李传武等,2019),这为日后湘华鲮人工驯化、养殖及开展营养需求相关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

4 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稚鱼和养成阶段湘华鲮的最适饲料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4.05%和36.44%

猜你喜欢

稚鱼蛋白质系数
基于符号相干系数自适应加权的全聚焦成像
蛋白质自由
基于广义加性模型的天津近海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研究
云南盘仔稚鱼口吸盘发育*
人工智能与蛋白质结构
春季舟山渔场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长江口邻近水域仔稚鱼分层群聚特征分析
苹果屋
嬉水
待定系数法在分解因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