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环境对初创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2020-12-22刘榆潇石永东贾礼洲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众创初创资源整合

刘榆潇,蓝 雅,石永东,贾礼洲

(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澳门 999078)

2015 年国务院首次提及发展“众创空间”概念,全国各高校顺应国家战略,积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开展创业活动实践相结合,高校众创空间应运而生。在政策指引带动下,中国创业环境综合指数在2010—2017 年间从2.87 上升至3.10[1]。当前中国创业土壤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其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孵化组织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服务质量降低、技术支援能力不足等问题的出现。据艾媒咨询调查报告显示[2]:我国孵化器实践发展现状中表现为发展迟滞、经营亏损甚至于濒临倒闭的孵化器占比接近20%。面对问题频发的发展现状,基于何种逻辑来创造可持续的众创空间创业环境是当前发展急需探讨的新问题。早在20 世纪末就有西方学者提出,对创业相关领域进行理论研究时需要重视创业环境对创业者在进行创业活动发生时产生的影响[3]。创业者通过与创业环境的互动学会从创业环境所包含的各环境要素中获取所需创业的资源,得到的这些资源可以提高创业成功率。但是初创企业所拥有的资金、信息及技术等资源有限,企业缺乏足够的声誉和绩效展示用来维护外部关系,导致获取资源的难度加大[4],这也是造成我国59.1%的初创企业寿命低于5 年的重要原因。因此,众创空间通过改善其外部环境进而提高初创企业绩效成为当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多停留在构建创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的评价体系构建层面,对创业环境对初创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则是凤毛麟角。初创企业运作到底受到哪些环境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其绩效?本研究据此以高校众创空间为主体展开深入研究。

1 文献回顾

1.1 创业环境

对创业环境的概念界定有利于解释环境作用于创业意愿、创业行为等的作用机制,不同视角下学者们对创业环境的界定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因素论、平台论、系统论三种不同的观点:因素论将创业环境看作是一切可以影响企业成长及发展的因素的集合,这些因素包括政策、文化、技术、经济、自然以及企业组织内部各因素等相互制约、作用从而形成的庞大整体。平台论认为政府为了鼓励大众创新创业活动开展而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即可称为创业环境。系统论认为创业环境是将各创业所需要素看作复杂的创业生态系统,如将生物生态理论与创业学结合的产物。Gartner 等[5]从因素论角度提出创业环境是由创业者及组织在进行创业活动时所需的社会资源、政府政策扶持、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研究、创业态度结合而成的。国内学者池仁勇[6]基于系统论将创业环境划分为创业者培育系统、企业孵化系统、企业培育系统、风险管理、成功报酬和创业网络系统等六个维度。本研究认为,创业环境对创业者实践活动的影响因素是有机结合的系统,基于系统论从基础设施环境、园区服务环境、创业文化环境、园区管理环境、融资环境、人力资源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等八个方面出发[7],能够充分探究环境与创业活动内在关系。

1.2 高校众创空间

在不同创业情境下创业环境的存在形式则具化为如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等。本研究聚焦于众创空间这一形式,因其为2015 年我国科技部对北京、广州、上海等多个城市的创客空间、孵化器基地等多种创业服务平台调研后提炼出的全新概念[8],结合了多种初创服务平台特征。众创空间主要服务于处于创业初期想要达成创业发展的实践团体,给予创业者及组织办公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网络和社交空间且收费较低,大幅降低初创团体运营成本。其作用与国外创客空间的最大区别表现在协助创业项目孵化的功能得到了强化,是我国引进创客空间概念并进一步发展的产物[9]。随着近年高校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活动实践融合进行综合人才培养,高校创业师生逐渐成为众创空间主力军,与其他类型众创空间相比,其教育属性和产业属性是无可替代的[10]。高校众创空间与一般众创空间相比,在创业者类型、创业项目主体及创业相关支援服务等均有显著不同。高校创业者具有更专业的知识架构及思维方式,同时其创业项目大多与创业者个人专业技能所长相匹配,使得其创新创业存活发展可能性大大提升。针对于创业服务及支撑体系,高校众创空间的驱动机制如图1 所示,具备专门的综合服务部门参与对众创空间及入驻企业的管理,同时高校、政府、各合作单位相互协作为众创空间提供丰富创业资源。如为创业项目提供创业导师指导、出台鼓励支持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政府或银行或投资团体的资金支援、校企的创业实践合作、提供优秀校友资源等。

图1 高校众创空间驱动机制

1.3 资源整合能力

初创企业拥有的创业资源多为零散细碎的,难以形成系统化,这使得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对资源的整合是一个繁杂且不断变化的过程[11]。企业通过依据资源的来源、内容、结构、层次进行划分,并对包含信息进行筛选、协调、获取及组合形成全新的高效资源体系,使资源的利用发挥最大化效用。Sirmon 等[12]将其定义为将所需资源进行集聚以及对获取资源进行平衡的综合而复杂的过程。在其随后的研究中Sirmon 等[13]等进一步提出了,资源的集聚及平衡的过程是企业通过对资源的配置及整合来达到理想结果的能力。Wernerfelt 等[14]认为企业及组织对其内部资源的整合及所需外部信息的获取能力是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最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我国学者崔启国[15]提出初创企业或组织要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获得的资源、信息,需要内部对资源进行重新构建和组合,因此对其测量应该包括资源构建能力及资源利用能力两个维度。当前,高校初创企业拥有的众创空间平台亟待解决的不仅是资源获取,更是对获得的有限资源如何整合运用。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借鉴崔启国的观点,将初创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划分为资源构建能力及资源利用能力两个方面。

1.4 初创企业绩效

初创企业一般指的是创建时间不久且资金及资源匮乏的各类企业。对其成立时长的界定,不同学者、机构的衡量标准也均不相同。全球创业观察报告(GEM)显示初创企业是指自成立起42 个月之内的企业[1]。西方早期学者Pickle 等[16]则认为初创企业是成立时间在5 年以内的企业。本研究结合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及Pickle 等学者观点,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初创企业标准界定为创立时间不足5 年的创业公司。对于初创企业绩效的研究可以理解为初始创业生存发展环境下的企业绩效[17]。初创企业绩效的研究不仅要注重测量企业所获得的业绩财务成果,而且需要重视运作过程取得的成长过程。初创企业成长能力及财务获得能力之间是互相影响的,随着企业的发展成长所获取的经济利润也会随之增多,企业经济利润的增加也同样使得企业有足够资金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2 研究假设

2.1 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

创业绩效是初创企业运作达成发展目标的结果,同时也是初创企业走向成熟的基础,在这一运作过程中企业需要和市场、供应商、客户等多方进行交互,而交互活动的发生总是处于各个环境之下。在过往的研究中,初创企业所处环境已被证实与企业绩效成果存在紧密的关联[18]。国内学者徐占东等[19]认为大学生群体相对较缺乏政策敏感性、社会阅历,创业环境对其影响更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相比于工薪阶层,在创业后所获得的收益效果要更高[20]。具体来说,创业环境对初创企业绩效的影响,从初创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上看,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为初创企业降低运输、通讯成本使创业活动的利润空间得到保障,地域文化特征对大学生的风险承受能力及择业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政府政策对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将降低大学生进入创业活动的门槛;从初创企业所处的创业园区环境上看,其园区管理水平决定了其功能配置的合理性,而所配置的功能能否最大程度发挥其效用则取决于园区服务水平;从创业资本环境上看,金融资本是初创企业生存能力及创业活动开展的根本支撑,人才资本决定了企业是否能使得所获资源发挥价值,技术资本是初创企业解决痛点打造市场吸引力及扩散的重要工具。基于此,本研究提出H1假设:

H1: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环境及各维度(假设H1a:基础设施环境;假设H1b:园区服务环境;假设H1c:创业文化环境;假设H1d:园区管理环境;假设H1e:融资环境;假设H1f:人力资源环境;H1g:技术环境;H1h:政策环境)对其入驻企业创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2.2 创业环境与资源整合能力

初创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取得可以从宏观与微观战略两个方面分别来解释,宏观层面指企业如何在运作发展过程中获取外部资源,而微观层面是企业在获取资源后,如何配置资源并激发组织资源融合能力的提升[21]。国内学者马鸿佳[22]在探索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内部资源整合能力对初创企业绩效影响机制时发现,资源整合能力对初创企业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关系,并提出资源构建及综合利用能力是初创企业资源整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崔启国[15]对该观点表示认可,提出初创企业或组织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后需要内部进行重新构建组合才能有效发挥其价值。资源的获取来源于企业生存发展所依托的环境,而高校众创空间作为初创企业发展生存的支撑、孵化平台,其所构成的环境要素决定了企业生存发展所需资源是否充裕,从而才有足够的资源要素供企业整合利用并培养其整合能力。基于此,本研究提出H2假设:

H2: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环境及各维度(假设H2a:基础设施环境;假设H2b:园区服务环境;假设H2c:创业文化环境;假设H2d:园区管理环境;假设H2e:融资环境;假设H2f:人力资源环境;H2g:技术环境;H2h:政策环境)对其入驻企业资源整合能力有正向影响。

2.3 资源整合能力与创业绩效

资源基础理论指出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条件同时也是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然而初创企业因其社会网络局限性,在开发识别到的商业机会时普遍存在着资源约束问题,面临资源整合的困境[23]。因初始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初创企业需要在提高已有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注重外部撬动、整合其它资源来促进运作效率[24]。资源构建能力强的新创企业,其内部的资源流动效率较高,有利于提高产出,部分缓解了新创时期资源约束的问题。Sirmon 等[13]提出企业及组织在进行资源整合配置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发生交互作用产生的新资源有利于提高新企业的运作绩效。高效的资源利用为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并内化为一种独特的能力,使得企业资源获取路径得到扩展,从而助力于创业绩效的提升。基于此,本研究提出H3假设:

H3:高校众创空间入驻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及各维度(假设H3a:资源构建能力;假设H3b:资源利用能力)对其创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2.4 资源整合能力在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初创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在创业环境与创业企业绩效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表现在其对两者关系的承接上。在动态复杂的创业环境下,初创企业需要保持资源信息的高警觉性以应对市场变化,为避免生存风险企业不得不提升其资源整合利用的能力[24],而对资源信息的运用得当能在不同创业阶段产生新的资源并且提高使用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创业绩效。大学生入驻众创空间,从其提供的创业环境中获取创新创业活动所需的信息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配置利用,并在资源获取过程中发现新的信息途径,使资源价值发挥最大化从而达成创新创业活动的高效运转。基于此,本研究提出H4假设如下:

H4:资源整合能力在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关系间起到中介作用

根据以上论述假设,本研究理论模型归纳如图2 所示。

图2 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环境、资源整合能力与创业绩效关系概念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高校师生创业团体逐步成为当代创新创业潮流的主力军,以高校的众创空间为研究对象可以体现出当下创新创业环境的新特点。本研究选取山东,浙江,广东三省共计32 所高校的创业活动参与者作为调查样本,主要受访人群是:(1)曾经入驻高校众创空间的创业者;(2)正在高校众创空间开展创业活动的实践者,问卷填写均为大学生新创企业负责人或创业团队核心成员,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基于问卷题量考量,本研究共计回收472 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17 份,有效率达88.3%。

对回收样本的背景特征进行分析。从性别分布看,男性创业者相对较多,共223 名,占比为53.5%;从受教育程度上看,硕博群体占比仅为26.8%,远低于专科及本科群体的73.2%;从专业背景上看,理工类和商学院学生创业比例较高,合计占总受访人数的58.8%;从创业者所在地区上看,东部地区从事创业的学生占比为 57.3%;值得关注的是,所有受访创业者的企业成立年数均低于5 年,其中以2 年以下占据61.2%,另外,其企业所属行业为高新技术业的占据了60.2%。

3.2 变量测量

(1)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环境。大学生创业离不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环境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创新创业校园环境的依托。本研究借鉴了全球创业观察报告[1]、谭颖等[25]学者的观点,主要参考学者肖勇军[7]开发的创业环境量表进行测量。

(2)资源整合能力。高校创业群体因缺乏社会阅历、网络,其资源获取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对所能触及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故本研究从资源构建能力及资源利用能力两个维度测量高校创业群体资源整合能力。主要参考学者马鸿佳[23]开发的资源整合能力量表。

(3)初创企业创业绩效。该变量的测量借鉴Biggadike[26]学者观点,通过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让高校创业群体主观对企业在“人才吸引”“销售增长”“市场份额”“利润”“新产品或服务”“投资回报”6 个方面与主要竞争对手对比进行评估。为避免其他因素给研究结论带来干扰,本研究在假设检验分析中控制大学生创业者的人口背景特征、行业结构等。

4 实证分析

4.1 信度与效度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本文应用IBM SPSS 24.0 对量表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显示(见表1):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环境、资源整合能力和初创企业绩效3 个量表的Cronbach's α 分别为 0.898、0.909 和0.911,均达到0.8 以上,α 值均大于临界值0.7,且删除相应的题项后均低于各自量表的a 值,证实了本量表真实可信,题项一致性高。在效度分析上,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中的主成份分析,使用最大方差旋转法,结果显示: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环境、资源整合能力和初创企业绩效量表的KMO 值分别为0.962、0.761、0.785,适合做因子分析,各变量因子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83.144%、69.762% 和66.194%,所有题目的因子载荷系数达到 0.6 及以上,证实了量表结构效度良好。

各变量相关系数详见表2 所示,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环境各维度与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初创企业绩效在0.01 水平上显著相关,初步验证了假设,可进一步检验变量间关系。

表2 各变量相关性分析

4.2 模型拟合验证

运用AMOS22.0 对本文理论模型拟合度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 所示,模型1 至模型4 的拟合指标都在理论允许的范畴之内,代表着较好的拟合水平。

表3 模型结构方程拟合指标

4.3 假设检验

(1)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环境对初创企业绩效影响的假设检验。由表4 所示,由路径系数显著性表明,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环境各维度均显著正向影响创业绩效,其中创业园区管理环境对高校初创企业绩效影响最大,其次为融资环境、创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由此可验证说明了本研究假设H1成立。

表4 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环境对初创企业绩效假设检验结果

(2)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环境对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影响的假设检验。由表5 所示,创业园区管理环境对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影响最大,其次为融资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文化环境,说明良好的创业园区管理和便利的资本可获得性有利于高校师生创业群体拓展资源并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由此,可证实本研究假设H2成立。

表5 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环境对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假设检验结果

(3)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对初创企业绩效影响的假设检验。由表6 所示,资源利用能力对初创企业绩效的影响略大于资源构建能力,且两者路径系数均显著,可见高校创业群体在缺乏资源可获得性的现状下,合理配置运用所能触及的资源十分重要。由此,可证实本研究假设H3成立。

表6 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对初创企业绩效假设检验结果

(4)资源整合能力在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环境影响初创企业绩效中的中介效应假设检验。本研究运用AMOS 22.0 对理论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根据Baron、Kenny 等[27]的判别检验方法,首先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回归系数应显著)、自变量与中介变量(回归系数应显著);其次,同时将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代入方程,检验两者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在中介变量与因变量回归系数显著的情况下,如果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回归系数较第一步的低且不显著为完全中介,显著为部分中介。如表7 所示,从表4、表5、表7 可看出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环境各维度与因变量(初创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均为显著,而且与中介变量(资源整合能力)也显著。当将自变量与中介变量同时代入结构方程模型后,中介变量(资源整合能力)与因变量(初创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799 并且显著,但是自变量创业环境的各个维度与因变量(初创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消失,因此,本研究最终验证了资源整合能力在创业环境影响初创企业绩效中的完全中介效应,假设H4得到验证。

表7 企业资源整合能力的中介作用假设检验结果

在中介效应检验的基础上,本文对初始理论模型进行了修正,删除了不显著的路径后,修正模型整体模型拟合优度指标χ2/df 为2.201,RMSEA 为0.054,TLI 为 0.939,CFI 为 0.950,IFI 为 0.950,各项拟合指标良好。修正后创业环境、资源整合能力与初创企业绩效关系模型如图3 所示。

图3 创业环境、资源整合能力与初创企业绩效关系修正模型

5 研究结论、局限与未来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立足于高校众创空间实践经验,借鉴学术界关于创业环境、企业基础理论等理论研究成果构建了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环境—初创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初创企业绩效的理论研究模型。该模型深入揭示创业环境要素向初创绩效转化的中介路径,丰富了创业绩效理论研究,对创业者解决企业绩效低下的问题具有实践价值。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实证了理论假设,得到一些富有启发的结论和启示:

高校初创企业所处的众创空间基础设施、创业服务、创业文化、园区管理、融资环境、人力资源、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是影响其创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其中,园区管理环境、融资环境以及创业文化环境对入驻企业绩效影响最大。高校发展众创空间时,要注重管理园区优惠条款颁布的有用性和落实的切实性,对于高校创业群体而言这些资源是能以低成本获得创业扶持的最便利途径;协助入驻企业联系融资渠道能在根本上解决创业项目计划落地开展的资金阻碍;在资源上提供支持的同时,注重外在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营造和对创业者内在创业心理的引导,让创业者心理上认同创业,自觉形成坚守创业道路的创业者。

高校众创空间环境对其入驻初创企业绩效的影响是通过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进行的。对于高校初创企业而言,资源的可获得性是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企业对当前拥有的资源材料的合理配置利用是促进前期稳健发展的重要手段。假若企业自身闭门造车对外在环境的有利条件置之不理,即使众创空间为其提供了优质的管理服务、优惠条款,企业自身绩效也丝毫未能受到提携。单纯的依赖众创空间所给予的资源协助显然是不足以支撑企业长期的发展,众创空间的培养是一对多的形式,提供资源往往是缺乏专门、针对性的,企业需要在外部环境中对可获得资源条件进一步扩展,以此积累提升创业水平的有利要素。

5.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尽管本文对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环境与资源整合能力、初创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1)本文只得出资源整合能力在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环境与初创企业绩效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而没有对资源整合能力的两个维度分别进行论证。在后续的研究中,可进一步论述资源构建能力与资源利用能力分别在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关系中充当的作用。(2)本文问卷发放地区集中于山东、浙江、广东三省的高校,一定程度上不足以代表中国所有高校众创空间。后续可将样本拓展覆盖多个地域、以及不同创业时期的创业者,进而对初创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追踪研究。尽管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在创新创业快速发展、高校众创空间方兴未艾的情景下,本研究探讨的主题仍然对初创企业成长及我国众创空间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实践启示。

猜你喜欢

众创初创资源整合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初创”杯喜剧大赛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重庆科技学院“众创之家”简介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众创时代到来,杭州准备好了吗?
莫借众创空间之名装神弄鬼
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