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浅析

2020-12-22

福建茶叶 2020年2期
关键词:天道天人合一饮茶

黄 澜

(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6)

1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虽然上古神话中有“绝地通天”的观念,但远不及“天人合一”的影响广泛而长远。“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不断探索、追求的最高智慧和境界,各朝代、各家都对天人关系问题做过系统的探讨与论述,“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也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丰富。

传统意义上的“天”是具有神学色彩的,早在商代,人们把天看做是一切的主宰。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对于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天”的崇拜,把“天”当作是事物背后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决定着万物。当人们遭受灾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天人的预测方法,比如通过占卜来向“天”问吉凶祸福,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了,从这个角度讲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天”被神秘化了,附加上了宗教内涵,更多的是强调人应顺从于“天”的主宰。

在道家,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自然意义在老庄思想中得到了充分地显现,“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的“天”即为道为自然。顺应自然就能到达“无为”的境界,《庄子•齐物论》里写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地万物之自然合为一体,返璞归真,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儒家,“人”是一个道德性存在,“天”还被认为是人道德性的提升与折射,是道德权威性的最终根据。“天道”生生不息,以仁为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儒家把天的特性和人的道德紧紧相连形成了义理之天,以天来证明人需要具备的德性,此时天与人的关系成为了一种内在的关系。因此,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是从道德层面来建立联系的。

在墨家,“天志”是墨子哲学的重要观念,墨家的天志是上天对人们的期望、意志。《墨子》主张“无差等”博爱万物,“且吾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者有矣”,即要敬天爱人。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天与人的复杂关系,都对“天人合一”观做出了独特的诠释,他们丰富了天与人的内涵,实现了从纯粹的主宰天向价值本体天的超越,并提高了人的地位与价值,将“天人合一”作为最高境界,使中国的“天人合一”文化具有多样性、系统性。

2 “天人合一”与中国茶文化

2.1 自然之道

“天”与“人”既是一种外关系,也是一种内在关系。“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表示终极真理、本体、规律、原理等。所谓天道,即使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中华古老的天道,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核心名词,当人的主体意识萌芽,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相应的实践经验,主客体得到区分,积极作用得到认识后,自然概念随之产生。思想家们开始尝试对天进行自然性的解读,如从《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论语·泰伯》中“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等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家们吸收了自然化天人观的观点,将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通过“天”与“人”的交互作用来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茶文化作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凝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从药用到饮用、从野生到种植,茶叶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两千多年前,四川、云南一带已经开始人工栽培茶树,而后又推广到其他地区。西汉时期王褒的《僮约》中有两处提到了茶:“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这篇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是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的正式文献记载。随着饮茶的盛行,历代茶人开始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茶文化也在文人士大夫群体中发扬光大,因而中国茶道将自然主义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茶道无时无刻不在显示着自然。在中国思想史上,阴阳范畴的应用被作为是世界万物得以产生发展的两个因素因而被上升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总结到:“植产之地,崖比阳,圃必阴。”、“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总是去维持一个动态平衡,不会让一方太过亢盛,也不会让一方太过亏虚。传统意义上的五行之说即金、木、水、火、土,这五大元素相生相克,最终达到均衡的状态。按照茶的自然规律不违反它的自然状态,通过阴阳相济让其充分吸收天地之精气。陆羽著的《茶经》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著作。“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唐以前我国有关茶叶的知识及制茶加工的实践经验,对当时乃至后世都有深远影响,为中国茶叶和世界茶叶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阴阳五行之说对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和生活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里最基本的建构。五行均衡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身一小天地,包藏阴阳五行之气,与自然之阴阳五行一一对应,相互制衡、互相影响。陆羽带着“天人合一”的深刻思考在《茶经》中也突出强调了“五行均衡”的重要性,并将其体现在采茶、制茶、煮茶等各个方面。把易理和金木水火土的理念贯穿到制作茶风炉的过程中。上水下火风在其中,内部相互调合,才能生火煮茶,并让人体五行平衡,促进身体健康。

中国传统的过犹不及中庸思想也是“天人合一”的基本原则。茶具的制作要遵循“中”这个字,煮茶的过程要把握好“度”,水不可三沸,不然就会“损有余而补不足”,即便是饮茶都强调了只有在适当的“量”,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中医是中国古代的医学,在其发展中吸收了众多传统文化的学术成果,因此中医文化从出现到理论成熟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医养生,讲究的便是人与自然之道保持一致,所以会注重茶的药理营养、怡情养性的功能和保健养生、保生尽年的功效。

道家的自然境界在中国茶文化中表现为在思想上对话自然,人格上比拟自然,且倡导通过茗饮去参透自然的法则。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天然特性,认为之有在心性澄澈虚静的意境中才能品出茶的真香、真味,这与老庄哲学倡导“无为”的人生态度和虚静恬淡的审美趣味相通。“天人合一”追求的最终境界便是天和、地和、人和的“三和”境界,也即是一种平衡的和谐。自古以来,爱茶之人身上培养出的淡泊优雅、超脱沉静的品格气质,与朴素却得天地之精华的茶性相一致,都在无华中体现出了深远的意蕴。由此可见,“天人合一”中的自然之道与中国茶文化从古至今就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

2.2 伦理之道

周灭商后,将殷商时期的“以祖配天”转化为了“以德配天”。君主的权力是“天”授予的,但“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与周初那种对外在主宰之天的崇拜的宗教不同,之后的孔子将视线从西周对“天”权威性认知转入到思考个体的知命、立命问题。在对传统意义的天保持敬畏和信仰的同时,也在其之上注入新的内容,赋予天以伦理性,且将转化为“宇宙生命、宇宙法的存在”,把天的特性和人的道德紧紧相连形成了义理之天。“天”被当做最高准则,是一切道德的来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以天作为依据与示范,将天运用到他的社会政治体系当中,同治理国政联系在了一起,强调用道德来维持社会稳定,重建社会秩序。“余所否者,天厌之”(《论语·雍也》)“天”具有去恶趋善的特点,这样的义理之天以督查人内在道德理性的普遍性、秩序性与永恒性,通过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对“天”存在着一种主动感知,将天与人的关系更加紧密的联系了起来。

在两晋北朝时期,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美,多效膏粱厚味。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便倡导“以茶养廉”,来冲击当时流行的奢侈之风。东晋以“雅量宏远”著称的陆玩虽登公辅,而交友多布衣,《晋书》曾记载他的儿子陆纳在担任吴兴太守时面对将军谢安的到访仅以几盘果品和茶水招待,侄子陆椒知道后命人准备了一桌酒席来款待。客人走后,陆纳大怒,批评其玷污了自己的清明。不仅陆纳倡导“以茶养廉”,桓温也主张节俭,以茶代酒,以简朴示人,“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德风。

对“性”与“天道”关系的最基本的阐述,是通过“仁”来表达的,以“知天命”为目的,通过学习礼乐来把握“仁”的内涵。“克己复礼为仁。践“仁”的过程是一个自觉、领悟的过程,天道作为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本源,人只有开显天道的意义才能领悟自身的意义。儒学从“人”自身出发,由人道开始,通往天道。人道是人的“存在”,天道是一切的“存在”,在仁中,天道和人道浑然一体。从而赋予了“天”以价值本体的内涵,将“仁”作为实现对自身内在本体性的超越,构建了天的虚位本体,细化至修己、安人等具体的道德实践中,表达出人的意志能够通过礼乐文化最终和超越界的源头实现统一与续存的思想。

陆羽的《茶经》中有一个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儒家的“仁”,他把仁、德放到极高的位置,结合茶的物性来赋予道德的特殊意义,用“精行俭德”来指定宜茶之人,以此来总领和升华全经。茶,南方之嘉木也,茶性俭,取决于温和的气候与环境,而饮茶之人的品德应该与茶性相一致。《茶经·一之源》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性俭,不奢华、茶性寒,温柔、清明、不染世俗,因此茶适合端庄检点、谦和恭俭之人饮用,只有那些“精行俭德”之人,才能契合茶的俭德本性,才能在饮茶时把茶的“德性”升华到精神领域,以塑造出自身高洁的人格,从而影响、规范了茶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陆羽认为饮茶是以人为本,《茶经》中“体均”思想能够体现出他兼爱、互利共享的观念。他认为要使大家共处于一个和谐的饮茶系统之中,讲究雨露均沾。《六之饮》谈饮茶人数“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故碗数的多寡要根据人数定人,少则茶有余,人多则茶不足,但这无关紧要,只要大家相互传饮,便能共同品味、享用。陆羽在茶道中突破了贫富贵贱之分,饮茶不仅是雅事,更包含了对大同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也从中构建起了道德意识。

3 结语

冯芝生以儒学为根底,总结出“人生四境界”说,认为最高明的境界便是“天人境界”,一种人与自然,与天地相合为一的境界,此一境界与宇宙合其德,与天地并其序。在“茶品即是人品”的茶道中,茶体现出了天与人相互交融合一的关系。中国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在对于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正确地认识人在宇宙之中的真实的形态与位置以及发挥人的实践理性精神去保护生态环境与培养理想人格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天道天人合一饮茶
早春
天道
“封禅”与“登极”:中国传统政治宣誓制度的“天道”视域
得心应手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