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背后的思考:我们缺失了什么?

2020-12-22陈天宇

福建茶叶 2020年2期
关键词:保护性逆境韧性

陈 璟,陈天宇

(1.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2.东北大学,辽宁沈阳 110819)

1 问题提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教育“金字塔尖”上的高等教育,其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动力之源。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了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而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一支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就无从谈起。教育部网站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普通高校青年教师(35周岁以下)占比30.5%。这个群体的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梯次结构的完善,同时对高等教育事业新生力量的储备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中,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肯付出、肯努力,在承担大量教学及科研任务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廉思负责的全国首份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工蜂——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显示:高校“工蜂”族是高压力承受人群。72.3%的受访者直言“压力大”,其中更有36.3%的人认为“压力非常大”。压力主要来自科研任务重、教学任务多和经济收入少等3个方面。不可否认,这“三座大山”已成为高校青年教师压力倍增的重要推手。然而,在认识这一现象时,还需从心理学的角度理性思考:作为一名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高学历知识分子,如果可以关注并提升自身的心理韧性,部分压力就会化为前进的动力。

2 心理韧性理论

2.1 心理韧性的界定

对resilience的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经过不同心理学家的研究和发展,resilience已成为国际心理学界一个备受关注的新兴概念。国内对resilience有不同的翻译,这代表了对其不同的认知和理解。综合来看,大致分为三类:

从克服逆境的结果来定义resilience,将其译为“压弹”、“抗逆力”,指尽管个体身处逆境,但仍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结果。比如,通过对夏威夷考爱岛儿童进行3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在2岁前经历多种高危因素的儿童发展到儿童中期和青少年期时,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发展状况良好,很好地适应了学校及家庭生活,表现出较高的心理韧性。

从个体自身能力来定义resilience,将其译为“弹性”,指个体尽管遇到创伤、逆境等困难,仍能积极适应和生存的能力。比如,resilience被理解为个体在逆境中积极应对并茁壮成长的品质,也被理解为个体承受压力并对逆境实现充分和积极调整的能力。

从应对逆境的过程来定义resilience,将其译为“韧性”,指逆境中的个体通过对危机事件的积极适应及自我调整,进而恢复、反弹、成功适应并得到成长和新生的过程。在这种意义下,resilience是个人在不利情况下做出反应或适应的动态过程。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也曾这样定义resilience: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这意味着从艰难的经历中“反弹”。笔者更倾向于“韧性”这一译义,并且在汉语中,“韧”的意思是柔软又结实,受外力作用时,虽然变形但不易折断,笔者认为这与resilience的本质更为接近。

2.2 心理韧性的内在机制

Susan Beltman等人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的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之间动态关系的过程[1],即保护性因素如何帮助个体在不利条件下产生积极的结果。因此,从内在机制来看,心理韧性的存在涉及到两个关键性因素: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更容易受到伤害而不能良好发展的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环境方面的因素。保护性因素则指那些能减轻处境不利个体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促使个体心理韧性发展的因素,它与危险性因素是相对的[2]。

对于保护性因素,研究者通常使用二分法或三分法,或将其分为个体变量和环境变量,亦或将其分为个体变量、家庭变量和社会变量。不论何种划分方法,都对个体变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个体层面的保护性因素往往比家庭层面、社会层面的保护性因素具有更强的作用。个体层面保护性因素的增强是心理韧性提高的重要途径。

3 结论

21世纪的教师职业被评为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心理韧性在高等教育中日益彰显出其重要性:首先,根据青年教师成长规律,教师从高校毕业到职业适应一般需要数年时间[3]。国外研究也表明,教师职业生涯的前五年离职的比例很高,前五年可能是一个特别脆弱的时期,估计有40-50%的教师在这段时间内离职[4]。所以,心理韧性较强的青年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挑战,这将减少教师的流失率。其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在校大学生榜样主要来源的高校教师如果自身没有表现出压力适应、压力化解等心理素质,那么期望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是不太现实的。

面对科研任务重、教学任务多和经济收入少等“三座大山”的压力时,除了从外因层面呼吁政府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呼吁高校通过搭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干预平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减轻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之外,更应看到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一个可以挖掘的内因:心理韧性。通过对心理韧性的关注和开发,不仅可以促使青年教师在各类压力事件中积极适应及自我调整,进而恢复、反弹并得到成长和新生,这将增强青年教师的压力耐受性,而且还将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保护性逆境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超越逆境
How adversity makes you stronger逆境如何让你更强大
腐植酸:盯住东北三省5650 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力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精神疾病患者保护性约束使用的现况调查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养心暖阁春意煦 时花新句上墙来 养心殿内檐书画保护性修复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