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豪斯设计教育:诚实、普世与人本关怀

2020-12-22

福建茶叶 2020年2期
关键词:包豪斯德国道德

卢 宸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战后德国背景下的政治经济狼藉一片、亟待恢复,而随着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出现,其不仅在教育引导层面发挥了实际效用,在设计实践层面更是影响至今,在当今设计教育领域仍保持着广泛探讨和应用。进入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相较当时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格局和经济状况也大不相同,再探包豪斯,研究这所学校设计教育思想的伦理性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新的启示呢?到底艺术与设计如何开展教育?包豪斯设计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基于这些问题作如下方面的研究与分析。

1 设计诚实:为更如意生活

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曾在其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中强调设计诚实的重要性,“任何材料或任何造型,都不能本与欺骗之目的来加以呈现”。[1]在艺术批评章节的观点中,道德意义几乎是拉斯金衡量设计家和设计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而“设计诚实”则为重中之重,这一观点也影响了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思想。作为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成员之一,鲁道夫·施瓦茨(Rudolph Schwarz)承担过战后德国科隆城市重建的重要工作。他曾谈到在文化革新运动中德意志联盟秉持的宗旨是“根除工业设计与手工艺生产当中所有的不诚实因素。”[2]在施瓦茨看来,由于大多数人的生活被一些不合理的繁琐事物所困扰,因此他们的生活过得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本,源于“不诚实”的设计。而要想建构真实的生活,创建人性化的社会,唯有符合设计的诚实性才能达到这些要求,才能使之成为可能。与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其他成员类似,施瓦茨关于设计社会功能的看法也充满了浓重的道德色彩。把设计产品的质量提升到关乎社会的伦理层面,是战后德国设计师道德伦理意识的体现,也是包豪斯设计教育的思想之一。

2 普世情怀:“逸想”还是“寻觅”

在魏玛包豪斯时期,学校主张以教育终止人类战争,通过艺术与教育创建人类的自我实现,强调作为个体的人对于国家与社会的价值,让学生在艺术的认识和应用上更具服务意识,增强他们对于艺术的社会责任感。[3]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产生于1907年,其创建者包括政治家、艺术家、建筑师以及设计师共同组成,希望通过设计的力量推动德国经济的复苏。该组织对于战后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突出体现在对发展方向乃至具体规划层面的推动作用上。伴随多年的努力。该组织的设计理念研究与实践落实到了社会经济的多个领域,尤其是住房和日用品设计方面,对于战后满目疮痍的德国来说,此类设计即具有典型的民主性又具有社会责任感,这在战后的德国显得极其可贵。对于战后的德国而言,政权的掌控者把设计作为“承诺给民众以民主的、现代化未来”[4]的保障力。而实际证明了设计在日常用品中的应用不仅实现了功能、美感与人性的较好统一,还为消费者勾勒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给予民众希望和信心。战前设计理念中所推崇的“忠于材料本身”以及“形式的道德性”的价值观被认可、被运用,在战后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了战后的经济振兴,并成为了设计领域的重要准则。对于设计师的社会角色而言,社会参与感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带来的是自我认知的提升;更深层的意义则是,设计师将设计理念融入物质生活用品当中,实现了实体在文化体验上的一次升级,带给社会价值与文化轨道一次有益重塑;相对来看,政治层面多是出于关怀式的道德伦理,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普世情怀,设计师则是切实将理念融入社会并带来巨变的突出个体,如贝伦斯(Peter Behrens)、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布劳耶(Marcel Breuer)、华根菲尔德(Wilhelm Wagenfeld)等代表了德国设计精神的几位设计大师。

3 乌托邦气氛:丝丝感动与人本关怀

包豪斯的第一任校长、著名的建筑师沃尔特·格罗佩斯(Waiter Gropius)曾说:“我的设计要让德国公民的每个家庭都能享受6个小时的日照(图15-20)。”包豪斯有一名叫纳吉的教师曾经有过一段这样的自我询问“我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源于在战争期间对于现状的思考,在那段时间我肩上所担负的责任愈发重大。这种意识不断地在向我发问:在这个社会剧变的时代里,我是否还要作一个悠闲的画家,在朝不保夕的时候,作为一个画家是否是一种罪恶。”并且他开始对于艺术创造进行了富有哲理的独特个人反思“过去的100年间,艺术与生活各不相干。我们是否只是沉醉在自己的所谓艺术构思和创作中,而远离了拥有世界最珍贵艺术来源的广大人民”由此可见,他们的设计理念都非常关注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进行的是“大众性、关怀性的设计活动”,即对大众,对每个家庭的关怀,设计有着浓浓的人情味。他们进行的设计活动不是对形式考虑的结果,而是解决问题、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结果。

如上所述,一方面,包豪斯设计理念对于当时德国的影响不仅在设计领域改变了战后德国,还对德国设计文化的诸多元素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其改变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德国民众开始以“消费者”的身份亲自参与到设计之中并体验它。人民所有日常琐碎生活的体验与物件在设计的重造下,逐渐成为精致生活的符号。大众不再满足于日常用品在基本功能方面的实现,而开始转向关注卓越的工艺、造型的美观及平易近人的价格等方面的需求。

另一方面,经历战争的德国设计范围和重点发生了偏移。设计的最佳场所转移到世俗与大众生活产品设计方面。基于当时情况,二战对德国本体的创痛深入骨髓,战后重建的任务艰巨。而最终的成果喜人,很大部分源于设计层面的变革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原有的设计结构中,“社会”与“国家”的理念与结构贯穿始终,而变革过程中“家”与“家庭”理念结构的进入使得个体和微观得到重视,原有的德国设计文化发展巨变。正因如此,日用与家用设计让德国民众获得了设计新体验。

从魏玛包豪斯开始所影响的德国设计讲究“真实性”、“人情味”注重设计的“真、善、美”,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蒙德·罗维(Raymond Loewy)在美国被视为民族英雄,在罗维的设计理念当中,追求流线型风格特点,并崇尚销售曲线的实际价值,其受到美国的广泛推崇并带来美国经济的蓬勃,而在德国设计界却遭受到强烈的抵触,被视为美国设计腐朽面的典型代表。美国风格设计的主要特点是要“刺激”消费者的眼球,实现感官层面的刺激从而刺激消费者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这在德国设计界看来只是一种偏离了设计诚实性、虚伪、不负责任的非道义行径。从“流线型”风格在美国的应用来看,泛滥式应用和过分追求商业利益,使得该设计风格的本真价值被掩盖,装饰与外观的表面化使用造成设计理念的架空,消极意义远远大过积极意义。从包豪斯设计教育角度来看,该设计理念当中功能和人本关怀的缺失,极大地背离了战后德国设计的时代追求。

4 结语

在今天回望包豪斯,从其设计教育的诚实、普世、人本关怀等伦理性的视角挖掘并剖析包豪斯设计教育的思想精髓,可极大帮助设计教育在理念与实践上的同步革新,为设计者的创新培养打造根基,将大众需求作为设计的风向标,这样的设计师必定会获得和拥有作为设计者的真正尊严。而就设计尊严的实现来源来看,是以设计伦理为基础,以设计道德为规范,兼顾两者的自我探索与实践作为设计行为的前提,因为,“道德是惟一能使一个有理性者成为目的自身的条件;惟有通过道德,他才可能在目的王国中成为一个立法者。因此,道德以及有能力拥有道德的人,是惟一拥有尊严者”[5]。这也是我们再研究包豪斯设计教育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包豪斯德国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包豪斯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刍议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百年包豪斯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在德国喝啤酒
“梦梦”“娇庆”德国行
包豪斯在德国生根发芽百年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