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艺术与社会中的兼容共存关系

2020-12-22

福建茶叶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会学环境艺术

谭 淼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12)

1 背景

艺术与美的边界永远都是一个充满混淆、难以辨别的社会话题。以西方美学史来说,不论是哲学家柏拉图对美实行初步研究之后创作出的《大希庇阿斯篇》还是叔本华的美学,通常人们对于美的研究是通过形而上的方法进行。即“以理入道”,运用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推导、解释那些特殊的美学规律。在距今200多年的18世纪,艺术便成为了一种人类社会智识活动的核心内容,并受到社会学这一当时的新兴学科的关注。在各式各样的环境活动中都有着艺术的存在,如学校、公司、餐厅、游乐场,或者教育、团建、演唱会、大众传播媒介、闲暇等等社会活动或场所。它们之中都存在着艺术社会学,并能够研究艺术的社会职能和艺术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艺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艺术与社会两者之间同时也是互利共享又兼容共享的关系。而大部分艺术学家对社会学知识背景的了解甚少,故而许多对于艺术与社会相关联的研究只能简单的套用相关的社会学理论,或者引用一些西方社会学理论术语,这样并达不到对其的深入解读也难以结合中国的实际环境,只是对于艺术活动进行了生硬的社会现象解释,却无法做到解释艺术在中国特殊社会环境下的具体联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 艺术社会学制度的演变

大多数艺术社会学探究的是“什么是艺术”,在社会美学和其所处的环境中得到了特别的强调。近现代中国艺术在渴求发展的时期,对世界的进行了一系列寻求开放的探索,与所接触的部分西方观念进行了融合,形成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文化,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普遍的“借鉴”和“东方表现”,表现出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化发展难以呈现新的自发的理论观念,也是中国封建压抑之下文明与发展的脱离。[1]中国的艺术社会学对艺术与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实证考察与实践路径的相关研究十分匮乏并且对“艺术社会学”的本体研究关注较少,很多脱离中国现实大环境下的研究也只是将“艺术理论”换种方式表达而已。应该改变思路,应带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探索与发展模式来处理现下中国大环境下艺术发展的现实问题。

艺术社会学家珍娜沃夫将“艺术”定义为社会的产物。艺术史学者阿诺德豪泽尔认为,艺术社会学的使命是分析和解释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如何与观众产生共鸣,主要是表达艺术作品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产生。他认为“艺术”无法脱离外物而存在,它在的文化下孕育,又滋生在繁杂浩渺的社会脉络之中。豪泽尔认为艺术是诞生于实践中的。从艺术社会学看当今社会的“艺术”,取决于它能否脱颖而出与观者达到共鸣,而非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自我感动式的情感表现。他认为艺术是一种非主观商品,让人感受到分心的愉悦和个人情感的满足,而不是解释说明和汲取营养。它不再是昨日流行艺术观众的延伸,它还包括了复杂的社会元素,因此他们和艺术的关系是由更多方面的动机驱动的,甚至于它更加狭隘、在内容上更为贫乏。尽管在这之前不是没有平凡和无需博古通今的艺术,艺术具有令人愉悦的娱乐特征,并具有令人愉悦和娱乐的功能,但因品位和文化教育程度的不同又将艺术进行了不同的区分,如: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对于艺术的理解,社会学思维能够解析出许多重要的特性。如艺术没有涉及到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死问题,这个制度不是一种“实在”的制度,它没有一种实现的结构。[2]这种艺术制度的功能并不是僵化的,而是一种“软”的需求。简而言之,从制度的角度来理解艺术,无论哪种分类,艺术都会被认为是一种不同于普通和不同类型现实的制度。

“制度”被理解为与种种“互动”交错在一起的系统。“符号互动论”从微观机制来解析社会的互动关系,这一学派的邓肯从社会互动原则分析了艺术和艺术的生产过程,提出艺术与普通语言、文字媒介相同,是种物化的互动手段。它深入研究了这种互动模式,并提出了艺术家、评论家与公众之间独特互动的具体方式。在他构建的“作者—批评家—公众三角”互动模式中,艺术一方面要居于社会大环境之中,却又会在表现方式与程度上又产生差异。邓肯认为任何社会所产生的艺术作品中都有这种互相作用的联系。可以说,于“艺术和社会”的研究里,对于艺术的探究更加注重,这是对于美的审视,可缺乏实践经验的基础,而在“艺术社会学”则的偏重于社会学,是对社会的研究,但却缺少艺术的身影。可以说艺术社会学家可能是一个艺术学家,要么是一个社会学家,可一个全面的艺术社会学家的出现却是凤毛麟角,这是艺术社会学家所面临的一个巨大困境与阻碍。[3]

3 现今在国内特殊大环境下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曾经,艺术如天使般象征着聪慧和灵感,非智者、贵族不能染指。而今天使己跌落凡间,艺术也成为了众者皆可从事的活动。艺术在社会中已不再地位超然,那些标榜着“纯粹”的艺术,大多与脱离了现实的生活,或者就是将其形象过度崇高,这可能是因为现今艺术的意义被各种艺术平台进行了反复的强调,而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反而难以被认同。在过去一百年的西学东渐时期,对世界进行了一系列寻求开放的探索,近现代中国艺术因长久的压抑与匮乏故而拼命汲取外界的养分,这不仅对中国传统艺术造成了极大的文化冲击,也对中国部分当代艺术和环境造成了长久的精神冲击,我们的各种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漆雕、织染等,如“削足适履”般强硬的填塞进了西方艺术的传统归类之中。伴随着现如今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国艺术带着问题、新奇与探究,尝试着与部分西方观念进行了交融,表现出了极具特色化的中国艺术文化新面貌。

以国内的背景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于国外相关著作译文的跟进与相关研究的进行,同时鉴于国内艺术发展的需要,艺术社会学终于步入了国人的视线。艺术社会学使我们关注到相关社会因素对艺术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艺术需要更加贴近生活,并融入于时代大环境下。刘东指出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可以为国内的艺术研究带来巨大革新,也能够促进艺术研究从思辨走向实践:“这门学科给我们带来的不再是有关‘艺术’的思辨游戏,而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调研实践,它不再满足于无法辨证的主观猜想,而是要求客观的知识脚踏实地的,并且有其存在的理由的。”[4]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以体验为导向的艺术社会学中,很容易将艺术的特殊性丢失在对艺术的还原处理中。若我们用以此来探索中国的艺术,很有可能对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独特性进行破坏。在这方面,由于新艺术社会学注重人与物的互动,因此既注重人的社会本质,又注重事物的美学原理。应该在研究中揭示出中国语境中人与艺术之间的独特互动,对其独特性引起重视,这样便能够留下空间来帮助发展中国艺术社会学。

对于,新艺术社会学提供了一条学习如何有效地将两者结合到一起的途径。在这方面,这是一条具有相当学术前景的道路。它能够为艺术社会学研究供应新的观点,从而提升其说服力。比如在柯律格的《雅债:文征明的社交性艺术》中,他将文征明的绘画放在其生平经历与人的交际网络中进行理解。但是,柯律格尤其注重的是人际网络对其创作的影响,而忽略其画作如何影响了他的人际网络。柯律格或许没有意识到艺术社会学所关注的画作对人际网络的影响这一重要问题——分析画作的绘画材料与美学原理,才会因其他理由将其忽略掉了。当然,文征明将自己一幅作品或另一幅作品赠与他人,两者的表达情感和审美意态并不可能全然相同,故而所产生的含义和效果便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4 总结

自古以来,艺术社会学一直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艺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艺术与社会间既是彼此依赖的关系,又是兼容共存的关系通过对艺术社会学历史发展背景的梳理,并对当今社会中的艺术活动进行了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在艺术社会学中,艺术一方面要居于社会大环境之中,却又会在表现方式与程度上又产生差异。在近现代中国艺术西学东渐中,传统艺术与所接触的部分西方观念进行了融合,表现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化”的文化新面貌。结合现今中国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艺术社会学依然在蓬勃发展,同样艺术对于社会的发展依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业。正如俗语云,艺术常常源于生活,同时也回馈生活。

猜你喜欢

社会学环境艺术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纸的艺术
漫观环境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