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肚菌高埂式栽培稳产关键技术

2020-12-22贾元忠

食用菌 2020年5期
关键词:羊肚菌种菌丝

贾元忠 常 威 贾 武

(1陕西万象食用菌有限公司,陕西咸阳713200;2湖北襄阳市黄集镇常稼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湖北襄阳441119)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的食用菌,因菌盖表面有形状不规则的棱坑,子实体外观状如羊肚而得名。羊肚菌每年11 月左右播种,第二年3—5 月采收完毕,整个生长周期约半年。近十年来虽然羊肚菌生产发展很快,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但产量差异巨大(鲜品,50~200 kg/667 m2),个别栽培者甚至绝收。笔者经过几年的栽培摸索,总结了一套羊肚菌稳产栽培技术。

1 菌株选择

生产上常用梯棱羊肚菌及六妹羊肚菌菌株。

梯棱羊肚菌:圆锥形至宽圆锥形,棱纹密度中等,因脊与脊的横隔如梯子而得名。子实体高4~12 cm,直径2~5 cm,菌盖长3~8 cm,菌柄长3~6 cm,菌盖深褐色至近黑色,菌柄白色至浅白色。子实体有单生或丛生,品质好,产量一般。菌盖质地韧性好耐运输,不耐低温及高温,抗性差。

六妹羊肚菌:圆锥形呈不规则圆形,纵棱平行状。因在系统发育学分析中编号位于第六位而得名。子实体高 4~11 cm,直径 2~5 cm,菌盖长 2~9 cm,菌柄长2~5 cm。菌盖浅褐色至红褐色,菌柄白色至黄白色。子实体单生或丛生,以单生为主。产量高,菌柄短,较易管理,抗性强。菌盖易碎,不耐运输。从高产及易管理角度考虑,以选择栽培六妹羊肚菌为宜。

2 菌种选择

菌种质量是保证高产的基础。优质菌种的选择标准:菌袋圆正饱满成圆棒状,无凸起及下陷痕迹,手压有硬度感,整体结实,菌丝活力强。表面颜色呈浅灰色至浅黄色,个别近似黄褐色,内部成浅灰色或浅白色。菌丝均匀,有淡淡的菌味。无拮抗线,无空洞,无活体害虫,颗粒原料变软不刺手,不松散,扭结力强。无黑色发酵物,无绿霉等杂菌。

3 栽培场地及设施

3.1 场地选择

栽培地尽量选坡度不陡地块,平地最好;背风向阳,土质疏松,中性或微碱性土质的农田;白杨、泡桐、果树林地也可。栽培地靠近水源,空气湿润,远离化工厂、养殖场等高污染区域。坐北朝南的阳面地块,采光通风好,地势较高,排灌方便(防水淹)。

3.2 土质要求

腐殖土、黑黄色土、沙质土均能生长羊肚菌。土质疏松,三分沙七分土最好。土壤pH 以7~7.5 为宜,偏碱或偏酸可撒过磷酸钙或石灰调整。

3.3 塑料大棚搭建

一般大棚长30~50 m,宽7~8 m,高2.5~3.5 m,根据地形及当地气候选择大棚的长宽高。大棚长,保温效果好,大棚短,通风好;大棚高,降温保温效果好,大棚矮,用材料少成本低。骨架搭好后盖普通透明大棚膜,上面加盖一层黑色遮阳网。冬天透明膜大棚比黑白膜大棚升温快。大棚四周开好排水沟,防止雨水进入大棚内。

4 播种前土壤处理

4.1 调节土壤水分

土壤含水量45%~55%为宜。一般土色深暗,用手握就成团,抛在地上自然散开,手上有水印为宜。土颜色深暗发黑,用手握成团,抛在地上不散,成一坨,手上有明显的水滴为土壤含水量过高,需要晾晒几天等水分适宜再播种。如土色发黄,手握成团或不成团,一松手就散开成粉状为土壤含水量过低需要喷水调高含水量。

4.2 土壤消毒

播种前2~3 d,土壤含水量适中,撒石灰40~50 kg/667 m2或草木灰100~110 kg/667 m2,杀灭土中的杂菌和害虫,同时调节土壤酸碱度。草木灰可以增加土中有机质含量,同时改善土壤的透气性。

4.3 土地旋耕

用小型旋耕机耕地2次,再机械或人工耙平整。捡出树根、杂草。整地时发现大土块,应拍为直径2~3 cm 以下的小土块夹带一半以上的粉状土,有利于透气供氧。

4.4 建高埂

地整平后,用石灰撒线分垄埂。埂为下宽30 cm 左右,上宽20 cm,高15 cm 一条等腰梯形埂。长视大棚长度而定,两头各留1 m 走道,埂与埂间距30 cm左右,既作排水沟又是操作道。

5 播种

5.1 播种时间

每年的10 月下旬至12 月上旬为常规播种时间,此时地温在20 ℃以下,播种最迟时的地温也应在4 ℃以上。北方尽量提前播种,否则发菌缓慢。南方播种尽量晚点,温度高易生杂菌。高山高原地区,四季凉爽的地区,可以选择反季节栽培。

5.2 菌种消毒

将栽培种袋在0.1%的消毒液中泡5~10 min,洗去表面及盖上的灰尘杂物,捞出晾干。盛放菌种的容器也用消毒液泡洗。操作人员用75%的酒精擦洗手后,将菌种掰成1~2 cm 大小的种块与散料种(菌种要随掰随用不能长久放置,以防感染杂菌及水分散发过多),最后喷洒1%磷酸二氢钾,用手搅拌均匀后即可播种。

5.3 播种

将高埂面整平,均匀、薄薄地撒播一层菌种,然后覆盖消毒土,厚度3~5 cm,覆土要薄厚一致。用种量300袋/667 m2左右,约250 kg左右。

5.4 撒水泥调pH

覆土后在垄埂上撒普通水泥(声三牌425#),用量为30~50 kg/667 m2,调节土壤酸碱度,同时能起到增加土中钙作用,小块水泥可满足羊肚菌出菇的边际效应特性,可以促进多出菇蕾。

5.5 摆营养袋

用量 1 500~2 000 袋/667 m2,每平方米放 2~3袋。将营养袋一面划开一条长口,接入一块核桃大小的栽培种,用种量每袋约5~8 g。然后将划口向下,紧压地面菌种尽量贴着土壤,以便菌丝扎入土中。营养袋用量为 1 500~2 000 袋/667 m2,约 2~3袋/m2。

5.6 覆盖黑色地膜

用宽幅40~50 cm 的普通黑地膜覆盖在埂上,四周用土压住。地膜顶部中间打一排透气孔,间距10 cm 左右,孔直径1 cm 左右,既防长草,又有利于发菌。

6 发菌及出菇管理

6.1 发菌期管理

羊肚菌菌丝体可在4~25 ℃生长发育,最适温度18~20 ℃,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土壤含水量50%左右,尽量调节温湿度在上述适宜范围内。冬季每天中午通风一次,每次30 min,春季每天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60 min。温湿度适宜菌丝20 d 以后可长至土面,可以看见绒毛状的丝状物,说明播种菌种吃料正常。菌丝不断生长扩散,越来越浓密,形成一层薄薄的菌霜,表明发菌成功。如果气候干燥,土壤中水分蒸发过快,喷雾化水补水至土壤含水量50%左右,严禁直接浇灌水,造成土壤板结,菌丝生长受阻或透气不良窒息死亡。如无喷雾设备,可慢慢地灌水,并要加大通风量。

6.2 出菇期管理

羊肚菌子实体形成生长适宜温度为4~18 ℃,最适10 ℃左右。子实体形成时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生长时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5%~85%,土壤含水量60%左右。第2 年春季,当地温稳定在4 ℃以上时,开始催菇,浇(灌)一次出菇水。补水时堵死地沟,慢慢灌水浸菌床,或者多喷雾化水,禁用皮管浇水。补水后每天早晚打开棚侧窗通风,每次30~60 min,拉大温差催蕾。连续刺激7~10 d,出现羊肚菌原基后减少通风,提高空气相对湿度,保证小菇蕾正常生长。

7 采收

羊肚菌子实体出土后生长15~30 d 即成熟。温度低子实体生长时间长,厚实;温度高子实体生长时间短,薄软。羊肚菌颜色由浅黄色变成浅灰色或深褐色时,菌盖表面蜂窝状凹凸棱充分伸展时,即七八成熟时采收。采收时下手要轻,一手捏着羊肚菌,另一只手用小刀沿着根部靠土处轻轻割收。切勿割伤到旁边的小菇。割收时根部尽量不带有泥土,以免影响羊肚菌的品级,注意采大菇留小菇。

羊肚菌采收期一般在3—4月,早期菇以菌盖长5~7 cm 采收为宜,中期菇菌盖 4~5 cm 采收,晚期菇菌盖4 cm采收。

8 加工

采收后羊肚菌鲜菇不能放入大筐与塑料袋,以免挤压变形,闷气变色,发酵变质影响品质。尽量用透气塑料食用菌筐装菇。采收后及时晒干或烘干,使其含水量达13%左右。烘干时尽量用电烘干机或空气热泵烘干机,烘干的羊肚菌不变色不变形质量好。注意烘干温度的调控,开始温度35 ℃左右,然后慢慢地升高,每小时约升高2~3 ℃,最高不要超过60 ℃,温度过高易焦烂。烘干后,装入双层不透气厚塑料袋,以免受潮变软发霉。

猜你喜欢

羊肚菌种菌丝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鸡菌菌丝体固体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探究
《羊肚菌“喝水”有学问》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与相应对策
羊肚菌药膳之“扬眉吐气”
葡萄园套种“羊肚菌” 增收增效又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