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0-10-25刘筱雪曾泽彬李冬兵刘学锋
刘筱雪 王 一 曾泽彬 李冬兵 周 丽 刘学锋
(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四川宜宾644000)
食用菌产业是我国仅次于粮、菜、果、油的第五大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东菇西移”的结构调整,四川省食用菌产业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成为我国西部食用菌生产第一大省。
1 四川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 食用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四川省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栽培食用菌,经过近50年的努力,逐渐发展成为西部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中心。四川省通过持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1.33 万 hm2,栽培食用菌品种 30 余类[2]。其中,毛木耳和姬菇的栽培面积最大,拥有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3]。2018 年,四川省毛木耳产量(鲜重)达100 余万t,姬菇产量(鲜重)30 余万 t。从 2001—2018 年四川省食用菌产量和产值变化趋势看出(图1,数据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年报),其食用菌产业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第一阶段,2001—2010 年为生产探索期;第二阶段,2011—2015 年为快速发展期;第三阶段,2015—2018 年平稳期。2018 年,四川省食用菌(鲜品)总产量213.42 万t,同比增长3.82%;产值130.3 亿元,同比增长8.54%,产量位居全国第八,西部第一。
1.2 食用菌生产区域布局基本形成
随着食用菌产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四川省基本形成以“六菇三耳一菌”(平菇、姬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双孢蘑菇,黑木耳、毛木耳、银耳,羊肚菌)为主,兼顾高档珍稀种类的多品种综合发展格局[4]。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金堂的姬菇,大邑、蓬溪的双孢蘑菇,青川、宣汉的黑木耳,什邡、简阳的毛木耳,通江的银耳,甘孜的羊肚菌,崇州、郫县及红原的金针菇等特色食用菌产业基地。
近年来,四川省大力培育川西平原、秦巴山、川西北高原等集中食用菌产区。根据食用菌种类分布、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化基础,四川省将食用菌产区划分为蘑菇产区、袋料栽培产区、反季节菇类产区、传统名特优菌类产区、野生珍稀菌类产区等5个特色优势产区[5-6]。通过实施食用菌优势生产区域布局战略,合理调整食用菌产业结构,有利于集中资源投入,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快食用菌产业现代化进程。
1.3 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自2009 年四川省食用菌科技创新团队成立以来,与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联合攻关,在食用菌的品种引进与选育、技术创新与示范以及加工产品的研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四川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四川省食用菌种质资源发掘及品种选育与应用成绩显著。其中,羊肚菌制种和栽培技术在国内外居于领先地位,块菌菌根菌合成技术、冬虫夏草人工抚育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四川省食用菌生产瓶颈问题,食用菌团队先后集成32 项新技术,解决了诸多食用菌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全省构建了毛木耳、银耳、香菇、羊肚菌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以及食用菌绿色病虫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保障了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7-8]。
图1 2001—2018年四川省食用菌总产量和总产值变化趋势
当前,四川省从事食用菌研发、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科技人员近200 人。其中,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专家3 人,省创新团队专家12 人。四川省依托国家现代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和省级食用菌科技创新团队,制定和颁布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及产品质量标准近40 个;通过省级审定品种48 个,其中国家认定品种19 个;获授权专利20 余项;开发食用菌系列产品100余个。
1.4 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四川省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科技、产业模式和政策服务创新,不断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发展多样化栽培模式。根据不同食用菌的产品特性,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栽培、轻简化栽培、仿野生栽培、液体菌种栽培等新技术,促进产业水平不断提升。二是采用灵活的生产经营模式。根据生产力水平和市场需求,培育多种经营主体,优化其经营模式,以提高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引入食用菌龙头企业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初步形成“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成立省级食用菌示范专合社和协会10 余个,带动20 多万户、100 多万人从事食用菌生产。三是强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各主产县通过园区规划建设,持续推进食用菌产业向集约化、工厂化方向发展,工厂化栽培金针菇、杏鲍菇等得到快速发展。全省建设21个食用菌典型生态区示范基地,重点进行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的示范应用。
目前,四川省拥有食用菌加工企业100余家,其中初具规模的有近20 家,获得全国知名品牌8 个,地理标志产品6个。四川省着力推进“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市场导向,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机制,努力向食用菌强省迈进。
2 四川省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四川省气候适宜,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是全国食用菌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拥有1300余种大型真菌资源,其中食(药)用菌有600多种。然而,当前对四川省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不到5%,对大宗食用菌种类和具有四川省区域优势的特色品种的引育和示范还不充分[7]。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品种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工厂化和加工专用品种较为缺乏。
2.2 产业体系不完善
四川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基本形成融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但仍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是初级生产阶段。菌种生产管理不规范,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菌种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到位,栽培技术不配套,科技成果转化不顺畅。二是加工阶段。食用菌产业链需要进一步细化分工,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功能性开发不够,产品价值未充分实现。三是销售与流通阶段。市场监管不到位,贮运体系不完善,质量检测标准不全面,食用菌产品良莠不齐。此外,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2.3 农业循环经济重视不够
四川省栽培食用菌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只注重产出,忽视了食用菌栽培废料的处理和利用,菌渣污染环境的现象经常发生,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以“菌物生产+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为内容,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四川省还尚不健全,食用菌副产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也较为滞后。如何缓解食用菌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推进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实现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4 生产组织化、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
四川省是食用菌产销大省,但与国内食用菌生产先进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四川省食用菌产业主要是以农户分散经营模式为主,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不高。食用菌加工企业大多是粗放型加工产品,多而不强,小而乱。虽然,四川省食用菌产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不断优化,但组织规模没有同步扩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主体,缺乏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公司一体化、农户合作化经营水平较低,导致产品供求失衡的现象频繁出现。此外,四川省食用菌产业冷藏保鲜、冷链运输、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等设备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相关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欠缺,信息化和智能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些问题导致四川省食用菌产业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竞争需求,严重制约产业高水平发展。
3 四川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
3.1 重视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选育
四川省食用菌物种资源丰富,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强野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首先,要加大四川省名贵珍稀野生食用菌资源的保护工作,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全力推动食用菌种质资源库的建设,重点是建立并完善食用菌野生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体系,开展野生食用菌可持续发展技术研发与示范。其次,要积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和效率。三要加强食用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加大食用菌基地的品种更新和结构调整。
3.2 加强产业监督管理
通过构建食用菌监管法律机制,制订标准实施问责机制,强化对食用菌的安全监管和标准实施的监管力度,保障四川省食用菌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一要不断完善食用菌标准体系,建立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推进食用菌产业标准化建设。二要依法保护菌种知识产权,完善品种审定制度,鼓励食用菌品种选育和开发。三要加快菌种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制定和完善菌种生产技术规程,不断规范四川省菌种生产经营和管理,提高菌种质量。四要加大对食用菌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行为,保障市场有序流通。五要提升食用菌行业法律服务水平,加大食用菌法律宣传力度。
3.3 发展食用菌产业循环经济
根据我国国家粮食发展战略和现代新型农业的要求,发展产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和必然选择[9]。食用菌产业有效形成了“植物-动物-微生物”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是探索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示例。通过对食用菌生产中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性、持续性和环保性的有机结合。因此,要加大对食用菌副产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循环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和投入,同时建立食用菌生物转化技术平台,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综合利用。
3.4 强化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原动力。针对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要求,不断完善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积极开展品种选育、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食用菌贮运保鲜、精深加工工艺、副产物循环利用、食用菌专用设备研制等方面的联合攻关,实现生产效率,拓宽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食用菌产业的提档升级。
3.5 促进产业现代化生产
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是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促进集约化生产。首先,扶持龙头企业,促进规模化组织经营。其次,抓好基地建设,促进工厂化生产发展。再次,强化产业链分工,提高产业整体经济效益。二是促进产业标准化生产。推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建立并完善菌种研发管理体系、生产与加工社会化服务体系、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只有不断提高食用菌产业科技含量和经营水平,才能加快产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
3.6 加快信息平台建设
一要搭建信息平台。加强信息采集,整合信息资源,形成方便、快捷、高效的产业管理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二要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增强各经营主体和产业链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市场信息,协调产供销关系,降低市场风险。三要扩展营销网络。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订单式生产等新型营销方式,拓展食用菌市场。四要加大信息宣传力度。一方面是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提升产品品质,积极打造品牌优势,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提高消费者对食用菌的认知,以及营造良好行业风气。
3.7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策服务创新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稳定器。随着精准扶贫、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健康产业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政策的出台,食用菌产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10]。政府有关部门应结合四川省食用菌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优势,制定明确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目标和规划路线。一是加强食用菌科技支撑平台建设,促进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持续保持食用菌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户,充分发挥他们在食用菌生产中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合理安排食用菌产业的专项发展资金,以项目为纽带,适时整合全省资源、设施设备和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四是进一步完善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通过特色金融信贷,提高农村小额贷款规模和强度,建立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业保险,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体系,降低产业风险。五要树立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