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术的生态学机理及在老年心身疾病中的应用
2020-12-22许芳
许芳
1 生态学视角的健康问题
现代社会工业化迅猛发展,工作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加上现代人追求享乐主义生活方式,不仅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还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今天的许多健康及疾病问题,本质上是生态与进化问题。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人体的机能,是引起疾病(心脏病、癌症和肥胖等文明病)的重要原因的主要成因[1]。
Richard Dawkins(1976)在《自私的基因》一书提出,自然选择的方向并不是把我们塑造得最健康,而是让基因繁衍成功。最适应环境的个体(“最适者”)虽然遗传物质在进化过程中传递能力强(包括繁殖和存活能力),但并不一定是最健康的、寿命最长的[2]。
生态学中的生活史(life history)是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是物种在生长、分化、生殖、休眠和迁移等各种过程的整体格局。因为有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所获得的能量是有限的,能量不可能同时和等量地用于生长、生殖、维持消耗、存储、修复、抵抗等各种生命过程,投入抵抗不利环境(如逃避天敌)的能量太多就会影响对生殖的投入[3]。可见,各种生命过程之间有彼此抵触的利害关系。生物体必须在不同生活史组分之间(比如生存和繁殖)进行“权衡”,即由某一生命过程所获得的好处,要以减少对另一生命过程的投入为代价[4]。
生活史对策(life history strategy)是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是生活史的各种成分或整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响应。例如,为了适应进化,生物进化出了越来越大而复杂的大脑,脑的能量消耗也越来越大。而且,在人类进化历程中,个体间交往的增加促进了社会脑的发育,也使得人脑对精神疾病的易感性增加。
源自西方文化传统的现代医学缺乏生态健康观,局部治疗,对抗性治疗,忽视人体自愈力,治标不治本,难以解决与生态进化有关的健康问题[5]。区别于现代西方医学体系,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几千年漫长的与疾病抗争过程中,逐步发展出“治未病”的独特保健理论体系。例如,以追求健康长寿为宗旨的道家提出“逆反成仙”,即人要逆转生死,以求长生不老,蕴含丰富的生态学智慧。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不断突显,我国传统佛道养生术的现代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藏医药浴法”2018年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然而,由于佛道的宗教性质,其养生方法被长期忽略,限制了其研究和应用。在20世纪30年代,道教最有影响的人物陈撄宁倡导内丹仙学独立,把养生功效显著的内丹从道家独立出来[6]。20世纪80年代以来,甘肃著名中医专家李少波教授从内丹中提取出一部分形成“真气运行法”,经过科学的疗效验证并进行推广[7]。近年来,以美国麻省大学医学教授卡巴金为首的研究者,把正念从佛教修行方法中分离出来,脱去了其宗教教义,使其变成有科学实证功效的心身保健方法。
2 传统养生术的生态学原理
在两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佛道文化形成具有进化生态学智慧的生活史对策。
2.1 禁欲与节欲 佛教不主张在生殖上消耗能量,认为凡夫无不为淫欲所驱遣,深受其苦。佛教通过“四念处”等修行方法来禁欲,即如实观察,在后期指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对治“常、乐、我、净”——众生贪嗔痴与烦恼的根源。
为了减少欲望导致的心理与行动上的能量消耗,佛家还通过戒律来禁欲,佛教徒不近女色,不婚不育,把用于生殖的能量补充到个体生命健康长寿上。为断“身、口、意”一切恶业,佛家在日常行为规范上有严格详尽的规定。小乘有“五戒”、“八戒”等;“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及歌舞戏乐、过中不食;大乘有“十重禁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嗔、谤三宝)[8]。
道教也不主张在生殖上消耗太多能量。除了房中术研究减少生殖能量外,道家内丹有男丹修炼“降白虎”还精补脑、马阴藏相;女丹修炼“斩赤龙”断绝月经,缩小乳房。道教经典《斩龙经》云:“自来阴阳乾坤判,男女修持略分班,男降白虎时照管,女修赤龙莫等闲”[9]。男子修丹由精化气,女子修丹由血化气,把用于生殖的能量节省出来以补充到个体生命健康上,这是一般内丹修习者健康长寿的原因。具体来说,女丹修炼时关注的中丹田是胸腺所在位置。研究发现,胸腺的退化是个体衰老的主要生物学标志。胸腺的退化与性腺发育相伴随。年老、精神紧张、疾病、营养不良等因素会引起胸腺细胞的衰退,从而使胸腺激素的活性减弱[10]。道家女丹修炼时关注中丹田,可能引气血到胸腺所在位置,从而刺激胸腺的再次生长。
不同于佛家的禁欲,道家强调节制自己的欲望,清心寡欲,不为名利所累,以节约生活能量,避免为烦事所累。《道德经》里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见素报朴,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等,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少私寡欲的思想。
2.2 素食与辟谷 佛家倡导素食,不食荤腥,反对杀生。道家主张饮食有节,清淡适量。南朝梁代道家代表人物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指出:“饮食多,则气逆,百脉闭;百脉闭则气不行,气不行则生病”,又曰:“体欲常劳,食欲常少,体劳无极,食欲无过,去肥浓,节碱酸,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可见,道家十分重视合理饮食。从能量消耗来看,食物的消化吸收是需要能量的,肉食、过多的饮食在消化过程中需要更多消化酶、消化液和能量来消化。
道家甚至有辟谷的养生修炼方法,辟谷又称却谷、绝谷、休粮等,最早记载于《庄子·逍遥游》。传统的辟谷术主要有3种:服气辟谷(认为人体可从“气”中获取生命能量,采取绝食和调整呼吸来维持生命活动);服药辟谷(虽不吃主食,但补充中草药等辅食);服水辟谷(在服符水的同时配合存神、行气、握固、咽津、祝由、饮粥、服饵等养生术)。辟谷能将身体内的代谢废物(如脂肪)充分利用并排除出去,还能减少消化的能量消耗。
2.3 清静与静坐 道家养生提倡清静,避免应激。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性的反应,人在应激时要消耗大量能量,不仅会引起焦虑、忧郁等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症状,还可能引起代谢-内分泌、自主神经、免疫功能以及内脏功能失调[11-12]。
《道德经》中有“致虚极,守静笃”、“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等内容,都强调了静的思想。静坐可以令修炼者集中意念、排除妄想以达到收心入静的效果。
吐纳与导引,动静结合,以柔克刚。《庄子·刻意》中有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道教的吐纳通过呼吸气息的调节改变人体新陈代谢的节奏。导引是我国古代以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方法,例如五禽戏、太极拳。道家吐纳和导引讲求心静气和,避免过多消耗。
佛家也推崇静坐,认为静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慧增智。禅定是佛家静坐修行的较高境界,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让混乱的思绪归于静止,专注一境,是静的极至。《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禅定时,新陈代谢减慢,甚至“气住脉停”。近年来,正念从佛教修行方法中提取出来,成为一种大众普适的心理减压方法。正念的定义是:刻意的、不加评判的、针对当下的注意力(Kabat-Zinn, 1994)。近年来,对正念效果的科学研究方兴未艾。正念之所以可达到心理减压的效果,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人避免应激状态。
据记载,1907年虚云和尚68岁时在泰国龙泉寺讲经,一日趺坐,定去九日,忘记讲经,哄动泰国京城。此次定后二十几日,虚云和尚“足生淋痹,始只行动有碍,后则全身如枯木。不能执箸,食要人喂。护法聘中西医诊治,针灸服药,俱无效。甚至口不能言,目不能见,群医束手,惟身心泠然,并无痛苦”[13]。可见,入定像动物休眠状态一样,能量消耗非常少,只维持身心重要器官的基础代谢,四肢的营养供应不良导致痹症。
在自然情况下,生命体可以通过休眠、冬眠等潜生现象来减少能量消耗。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生命体进入能量消耗最低的状态。体温降低,心率减慢,脉搏跳动减弱。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可恢复较高的新陈代谢速率。
2.4 胎息与皮肤呼吸 胎息,语见《抱朴子·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即像在母胎之中,不用口和鼻子呼吸,用皮肤呼吸。《云笈七签》曰:“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一,是名胎息。”内丹修炼到一定程度会出现胎息现象,下丹田、涌泉穴、劳宫穴、百会穴等穴位比其他部位皮肤更易让人感受到胎息现象。
在动物进化史上,相比于肺呼吸,皮肤呼吸是出现得更早的呼吸方式。原生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只能进行皮肤呼吸,通过皮肤和大气直接进行气体交换,从进化生态学来看,胎息是从肺呼吸返回到进化更早期的皮肤呼吸状态,可能这是一种更节省能量的呼吸方式[14]。
总之,传统养生术使能量分配更倾向于生命的健康长寿而不是基因的繁衍,从应对竞争的高进化状态返回到人体修复状态(低进化状态),从能量高消耗状态返回到能量低消耗状态,从而让个体生命更健康。
3 传统养生术在老年心身疾病中的应用
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由于衰老,老年人的心身疾病更难识别,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其心理社会因素很难得到关注。传统养生术是绿色疗法,不打针,不吃药,没有不良反应,没有经济负担,心身效果明显。
与西方提倡体育运动健身(甚至是剧烈运动)相反,传统养生术不提倡剧烈运动,不以肌肉健壮为美,运动方法以温和运动为主,适合老年人。这也是传统养生术中的太极拳等广受老年人欢迎的原因,一些有心身疾病的老人通过长期习练太极拳获得心身健康。
老年人适当地节欲、素食、静坐、正念,能减少能量在生殖、消化、应激与思考等生活史组分的消耗,有益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例如,正念自上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心理减压与心理治疗领域后,其临床应用研究方兴未艾,正念对情绪调节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心理学界的广泛认同。积极心理学创始人Seligman 将正念作为增进身心愉悦的三大要素之一。针对老年心身疾病病人存在的情绪与行为障碍,可以采用传统养生术中的正念练习,改善心身疾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