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在心身医学中的应用

2020-12-22朱佳倩袁勇贵

实用老年医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皮质醇练习者太极拳

朱佳倩 袁勇贵

太极拳是一种起源于明末清初河南文县陈家沟村的中国武术,在过去三百多年里,已发展成陈式、阳式、吴式、孙式和武式五大流派。此外,还存在一种简单形式的由“宇宙意识”体式和19个动作组成的太极拳[1-2]。虽然各体式重心位置和姿势不同,但都包含缓慢、放松、专注、有节奏的协调的动作,深呼吸这些元素。

心身医学是一门研究生理、心理和社会相互作用过程及其与健康和疾病相关性的交叉边缘学科。随着医学的发展,大多数疾病已被证实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太极拳作为一种行为方式近年来逐渐被运用于心身医学领域,备受中西方心身医学研究中心的关注。

1 太极拳对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作用

1.1 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认知和运动功能的衰退与衰老有关,并导致大脑神经系统的变化。从老化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得到暗示,太极拳带来的好处不限于行为水平[3],其还有助于抵消年龄相关的脑认知和功能的退化过程。太极拳能使练习者身心放松[4-5],增加脑容量和皮质厚度[6-7],提高认知能力,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增强与改善认知表现相关的功能连接性也有重要意义[8]。

1.2 太极拳对周围神经系统的作用 低强度的太极拳可帮助周围神经病变病人更好地避免足溃疡或关节损伤恶化,可能适合病人短期练习。比如6周练习太极拳可显著改善病人的腿部功能和步态强度以及足底感觉,且此后没有出现恶化[12]。相似地,运动表象理论结合8周太极拳可以显著提高糖尿病神经病变病人的腓肠神经和浅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明显改善比目鱼肌H反射的振幅[10]。

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调节重要的生理功能,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11]。由于太极拳对自主神经系统有潜在作用,有望将其用于患病人群,尤其是心血管疾病(CVD)病人[12]。

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练习者练习前保持着较高水平的交感神经调节和较低迷走神经调节[13-14];休息时却保持较高副交感神经流出量和较低交感神经流出量[11]。该现象也可在已有25周基础的练习者运动后发现[15]。心率变异性(HRV)测量发现,练习者在腹式呼吸状态下,迷走神经系统相关区域表现出较高频率[12];且较慢呼吸频率伴随较大的迷走神经和交感-迷走神经联合调节[16],表明腹式呼吸状态不可增加迷走神经活动,提示练习者在练习中应进行缓慢腹式呼吸。

1.3 太极拳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长期练习太极拳可导致较高的脱氢表雄酮硫酸盐水平[17],较少氧化应激;在抗氧化酶活性和血液免疫球蛋白水平上的改善与练习时间呈正相关[18]。太极拳改善免疫功能的机制为通过核NF-κB增加抗炎信号,抑制促炎细胞因子产生,以及降低促炎信号[19]。

太极拳激活白细胞循环的促炎转录谱,在失眠中起重要作用。4个多月的练习有助于降低编码促炎介质基因的表达,以及老年失眠病人的细胞性炎症[20]。患有失眠症的乳腺癌幸存者在练习3个月后也表现出相似的改善[21]。

1.4 太极拳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内分泌系统包括遍布全身的许多腺体,他们为了调节生理过程产生和分泌激素。

在自我报告健康男性中,与每周练习次数少于4次的练习者相比,较低的皮质醇/睾酮比值(cortisol / testosterone ratio, CTr)与每周更多练习次数、更少抑郁症状和更高生活满意度有关[22]。与久坐不动的人相比,中年练习者的脱氢表雄酮与皮质醇比值也更高,表明太极拳有助于提高个体在衰老过程中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ealth Related-Quality of Life, HR-QoL)[17]。

短期练习太极拳可实现良性前列腺肥大病人睾丸激素水平的提高[22]以及年轻人唾液皮质醇水平的下降[24]。唾液皮质醇的减少与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有关,有助于练习者抵御压力的有害影响。

2 太极拳对心身疾病的治疗作用

2.1 太极拳对缓解疼痛的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低强度有氧运动,可作为有效非药物方式缓解疼痛。颈部、脊髓、老年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以及纤维肌痛等都可通过练习太极拳得到缓解。其机制可能是太极拳可以改善姿势控制,增加平衡和减少跌倒。然而,由于样本量小、持续时间多变,其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2.2 太极拳对CVD危险因素的作用 遗传易感性、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CVD的传统危险因素[25]。太极拳有抗衰老作用并能提供50%~70%最大心率的运动强度,是安全且适合CVD病人的运动[26-27]。

太极拳可显著降低TG水平,并具有利于改善TC水平的趋势[28],也可显著改善CHF病人6 min步行距离、B型利钠肽水平和LVEF[29]。此外,太极拳还可有效降低CHF和高血压病人的BMI、腰围和血压[27,30]。

低HRV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可作为CVD的非传统危险因素,HRV也可作为CHF、CHD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指标[31-32]。太极拳通过急性增强副交感或迷走神经调节,减少交感神经调节,提高HRV[32];通过改善动脉静息和内皮功能障碍,在老年RA病人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早期发现CVD、预测增加的心血管死亡率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均有效。

2.3 太极拳对缓解认知衰退的作用 老年人短时记忆丧失、操作和执行功能下降以及选择性注意困难是认知能力下降的特殊表现,是脑萎缩的主要特征之一[33]。

认知能力下降可通过精神和身体活动得到缓解。快走和太极拳都对老年人执行功能有显著影响,但太极拳练习要将复杂的运动顺序保存在记忆中,在认知功能方面的作用比快走更大[34]。

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反映老年病人认知功能障碍最有价值的电生理指标,由外源组分N1、P2和内源组分N2、P3组成[33],或分解成2种主要成分——P3a和P3b[35]。太极拳可显著延长P2、N2、P3潜伏期,改善认知功能,降低焦虑症状和抑郁水平。此外,太极拳和冥想加锻炼组的P3b事件相关电位转换试验振幅比仅锻炼组更大,表明太极拳类似于冥想加锻炼,有益于执行功能。

此外,练习者在执行认知任务的同时,能在前后方向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稳定性极限[36]。如患有多域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通过15周练习,认知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生理跌倒风险适度降低[37]。

2.4 太极拳对改善情绪和疲劳的作用 8周练习太极拳可减少练习者抑郁和愤怒的情绪[38]。太极拳对降低情绪紊乱程度的作用高于有氧运动和物理治疗,但低于艺术疗法或音乐回忆疗法[39-40]。

太极拳可缓解练习者的情绪障碍和疲劳[39, 41],可能是因为:首先,练习者通过太极拳中与缓慢动作相协调的横膈呼吸,达到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提升积极情绪及减少疲劳。其次,太极拳在增强协调和平衡能力,减轻疼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对疲劳和情绪产生积极影响。

2.5 太极拳对失眠的作用 与教育组或有氧运动组相比,当练习强度足够时,太极拳可改善练习者的睡眠质量[42]。睡眠质量改善有助于降低失眠病人的生物风险,包括脂质代谢、葡萄糖代谢和炎症[43]。太极拳能改善睡眠质量在于其能减少交感神经流出和交感神经系统活动,重建健康的昼夜节律动力学[44]。值得一提的是,与认知行为疗法相比,太极拳治疗乳腺癌幸存者的失眠同样有临床意义[45]。

太极拳还对失眠症病人的免疫功能有影响。太极拳可能通过增加皮质激素信号转导或糖皮质激素受体对皮质醇抗炎作用的敏感性,降低CRP水平,诱发表达外周血单核细胞抗病毒反应相关基因以及产生Toll样受体-4(TLR-4)激活的IL-6和TNF单核细胞来降低其患炎症性疾病的风险[20-21, 44]。

2.6 太极拳对改善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的作用 太极拳涉及一系列特殊而温和的身体运动,并结合伴随着身体管理的有目的的呼吸和精神管理,提高了练习者的HR-QoL。心力衰竭病人通过练习可减少心理压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心恢复能力,从而提高HR-QoL[27]。癌症病人通过练习太极拳,可降低皮质醇水平[46],提高HR-QoL。使用轮椅的老年人通过太极拳与他人建立密切的社会关系,直接或间接地改善了他们的HR-QoL[41]。

2.7 太极拳对提高个人社会化的作用 太极拳可提高练习者的自我效能感,是因为练习者在锻炼过程中体验到一种独特的、共享的和变革性的感觉,且环境有助于他们建立联系、更好地理解疾病以及分享成功[47]。此外,太极拳通过正念培养练习者的自我同情[25],提高压力弹性和增强对自我和他人的欣赏,回归或更新之前的社会角色,进一步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47]。太极拳也可改善练习者的自我概念,比如练习了1年的人在良好行为和智力状况、受欢迎程度和较低的焦虑水平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感知水平[48]。太极拳可促进老年人社会融合和与社区其他人联系,帮助老年人拓宽社交网络,减少孤独感,增加对感知的社会支持的满意度[49]。此外,太极拳自我指导和自我实践的性质有助于SARS病人重建积极参与和支配的感觉,以应对他们的长期生活。特别是太极拳在治疗SARS后遗症、建立社会网络、重新发挥病人积极作用、挑战医生权威、克服侮辱和歧视等社会挫折方面的作用,使太极拳成为SARS病人的补充和替代疗法[50]。

3 太极拳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与展望

练习者期望、背景、课程复杂性和强度、饮食质量都会影响其退出率和练习效果[51]。练习者期望越低,维持行为可能性越大[52]。练习者每周练习4~5次,课程越复杂,平均健康状况越高;但当练习者每周练习超过6次时,无论课程复杂性如何,其平均健康状况相似。此外,最差健康状况与低质量饮食有关,与课程复杂性无关[53]。

兴趣刺激也是影响练习者退出率的因素。教师可以让练习者在练习前了解太极拳,在教学中讲解攻防,把健康的理论融入到教学中以及运用多媒体来增加其对太极拳的兴趣。此外,由于呼吸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在练习时应加以控制[11]。

目前对太极拳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现象上,深层次机制研究略显不足。研究方法也存在不足:首先,研究方法缺乏创新;其次,在多数研究中,退出率高;第三,研究指标相似。最后,双盲较少使用。因此,今后的研究应更关注太极拳作用的深层机理研究,完善研究方法。

猜你喜欢

皮质醇练习者太极拳
危重患者内源性皮质醇变化特点及应用进展
小学生初学跳长绳小妙招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拿起手机扫一扫,就知道你压力大不大
The most soothing music for dogs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血睾酮、皮质醇与运动负荷评定
健美操训练中舞蹈意识的培养方法探析①
42式太极拳
冰上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