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纪念活动与中央苏区精神大众化意蕴与路径探析

2020-12-22于华珍胡梅花

福建茶叶 2020年4期
关键词:纪念活动大众化苏区

于华珍,胡梅花

(1.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000;2.赣南师范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苏区精神作为中共党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同于其他革命精神的特质,要实现苏区精神的大众化首先要达成对苏区精神的共识。随着以石仲泉、郭德宏、余伯流等专家学者的研究推进,特别是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概括,对苏区精神的共识在学术界有了明显突破。

1 苏区精神的共识是大众认同的前提

何谓苏区,何谓苏区精神,当前,学术界基本能形成一致的认识。苏区意指按照苏维埃政权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带军民开始探索执政为民、管理国家的革命根据地。苏区精神则是指在革命斗争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立的精神形态,有着不同于其他革命精神的特质,它是在特定的困难时期,在“围剿”与“反围剿”,在革命斗争中展现的革命精神以及广大苏区体现的共产党人在政治、经济、文化、法治、党群工作、统战工作等多方位的智慧与品格。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革命根据地初步探索管理国家政事、执政为民中形成的宝贵财富,与其他革命精神一起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教授所呼吁的:全国苏区都应唱同一首歌:苏区精神。他提出苏区精神不是某一个地方的革命精神,应该纳入全国苏区的范畴,统一对苏区精神内涵的表述。余伯流教授也指出苏区精神是一个全国的概念,是一种能够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2011年,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将苏区精神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这七句二十八字既具有革命精神的普遍特征,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意义,就内涵来讲,苏区精神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适合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这一概括更有利于推动苏区精神研究的继续深化,有利于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达成共识,有利于在全社会实现普遍的认知认同,也有利于推动苏区精神的大众化研究。

2 大众化是中共纪念活动和苏区精神内在的共同特征

苏区精神的大众化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认知的大众化,二是形成以苏区精神为指导的行为的大众化。认知内化的大众化和行为外化的大众化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统一的关系。行为的大众化离不开认知的大众化,认知的大众化又以行为的大众化为目的。但是,二者之间也有所区别,也就是说,认知的大众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行为的大众化,这是不可知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个体的感知、认同度,外在的环境、氛围。这就要求中共纪念活动在推动苏区精神大众化的过程中既要在活动中普及宣传,又要进行活动后的总结,既要重视活动中产生的影响,也要注意活动结束后长期的效果。

苏区精神的提炼正是通过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的一种结果,其本身就是大众化的表现。通过中共纪念活动将特定年代的精神,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被当前的民众所接受认同,赋予它当前的时代价值。从过程来看,大众化指中共纪念活动和苏区精神的生活化、通俗化、普及化、层次多样化的过程;从结果来看,大众化指中共纪念活动和苏区精神要得到大众的支持和认同,并内化为人民的思想,外化为符合党和政府要求的行为。可以说,大众化是中共纪念活动和苏区精神内在的共同特征。

3 苏区精神的深入研究为中共纪念活动开展注入了精神养料和思想源泉

苏区精神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背景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苏区精神的产生并不是空谈,也不是某个人凭空的杜撰,而是在革命的实践中产生的,是经过革命的洗礼,在“星星之火燎原”的革命根据地形成的宝贵财富。苏区党史在中共革命党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所包含的一系列史实和思想是中共纪念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内容。

苏区精神是在特定时期产生的,具有其特定的时代价值。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时代和现实的召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也将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对苏区精神要深入理论研究,形成一种体系,明白它的由来,梳理脉络,研究苏区精神的特性以及和其他革命精神的关联性,使其更加丰富中国共产党党史,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终为中共纪念活动的开展提供思想源泉。在这些区域范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困难时期,党群一条心,共克难关,在这里,有苏区的好干部,清正廉洁,一心为民;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广大群众的支持,推动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走访,随着苏区精神研究的深入,挖掘出的宝贵红色资源都可以为中共纪念活动的开展提供生动的素材,题材,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的覆盖,达到“化大众化”的目的。比如,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央苏区,中央一级和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等5个省一级党政军群领导机关先后创办报刊85种等各类刊物总计139种。在土地革命胜利的鼓舞下,苏区民众掀起的红色歌谣运动,苏区时期创作的诗歌等。当时流行的歌曲和歌谣很多,现在收集到的嗨哟几千首。苏区时期利用标语、漫画等革命的美术形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报刊、红色歌谣、标语、漫画等各类文艺作品、红色资源极大地丰富了中共纪念活动的内容,苏区时期保留下来的图书馆、博物馆、苏区政府旧址等场所成为中共纪念活动主要的物质载体。可以说,苏区精神的深入研究为中共纪念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红色资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

4 中共纪念活动是推动苏区精神大众化的有利保障

活动作为思想宣传的载体更乐于被人们所接受,通过活动的开展其覆盖面更大,是实现大众化的有效手段和载体。中共纪念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活动,它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政治资源,对群众具有政治导向功能和教化功能,也是我们党执政过程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体现。中共纪念活动是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纽带,是推进苏区精神大众化的的重要途径、和重要载体。我们要借助中共纪念活动的动员手段和宣传形式,为苏区精神的宣传、普及和创新提供重要保障。

苏区精神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抓住和利用我党举行重大纪念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的契机,广泛宣传苏区精神,通过总结历史、宣传成就、展望未来,不断实现认知认同的大众化和行为的大众化。实践证明,中共纪念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推广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切实可行的途径。苏区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同样需要借助某种载体、手段进行宣传教育,对苏区精神的普及、传承及创新。

5 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中共纪念活动内容体系,将苏区精神形成一种价值体系融贯其中

在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问题、解决思想路线的问题、军事战略问题,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苏区精神的弘扬,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概念化、内涵式的解读,而应形成一种价值体系,并将其融会贯通于中共纪念活动的内容体系之中。苏区精神在形成前后有一些好的事例、人物事迹,在苏区时期进行苏区建设的一些好的做法,还有苏区时期的报刊杂志、图片,影像资料,标语、口号、红色歌谣、诗歌等都共同构成了苏区精神丰富的资源内容,都可以丰富中共纪念活动中。通过生动的事例、故事实现大众化。

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中共纪念活动内容体系,将苏区精神形成一种价值体系融贯其中。诚然,主体的参与它是人自主性、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性的一种行为体现,这种意识性地活动决定了有时会出现某种盲动性。因而,在借助中共纪念活动推动苏区精神大众化的过程中应建立一个政党有力引导、理论工作者加强研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认真学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主体参与机制。首先,党政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从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给予方向性地把控;从图书影像资料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活动场地、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基础性地保障。其次,理论工作者、学者专家要积极主动参与到研究中来,认真解读苏区精神,最后,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在活动中认知认同苏区精神,并将其转化为精神动力,指导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比如报纸、收音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这种变化一方面有利于文化的的传播,扩大受众范围。另一方面也向我们提出更高要求。

在苏区精神大众化教育过程中,中共纪念活动的开展应抓住时代变化的有利时间,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借助不同的文化传播平台。将苏区精神有关的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人物传奇、历史事件等融入中共纪念活动中,借助新的媒介形式引起更多关注,扩大受众的范围。戏剧、歌谣鼓动性大,易受群众接受,在苏区时期产生的鼓舞人心、深受大众喜爱的革命歌谣、红色歌曲、戏剧等,应融入到纪念活动中,并赋予它们新的时代意义。比如,在组织活动时,可以开展红色歌曲大合唱、竞唱、编排革命舞蹈、戏剧等方式吸引广大群众的参与,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在教育活动中感受苏区精神,感受那个年代的时代精神。课堂讲坛平台能够较为深入地就某一专题让特定群体接受专门教育。

结语

借助中共纪念活动契机推动苏区精神的大众化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多方因素协调配合,在达成苏区精神共识的基础之上,构建科学有效的机制,实现中共纪念活动的实践成果与理论成果相统一,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苏区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一是纪念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苏区精神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一种旨在弘扬苏区精神的方式、形式,不能脱离理论的指导而凭空捏造出某个活动。同时,纪念活动应具有推广的意义和可操作性。二是正确认识中共纪念活动的功能。中共纪念活动不同于一般形式的活动,它的政治性、思想性更强。在开展纪念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方向性的引导和指导,避免泛化或者虚化纪念活动,过多、过少甚至完全依赖纪念活动的开展而影响正常的工作是不可取的。纪念活动的开展应避免形式化,不能为了开展纪念活动而开展,应将活动与学习工作结合在一起。三是建立中共纪念活动的反馈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使中共纪念活动在总结经验、创新理论的过程中继续深化苏区精神的大众化。创建科学的反馈评价机制,在总结整改中加强苏区精神的大众化,注重活动后的总结、学习体会,反思活动开展,从中达到教化的目的,不断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总之,理论源自于实践,而理论也要用于指导实践,并体现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苏区中共对苏区各项建设,对苏区政权的可贵探索所形成的、凝练的苏区精神对于今天我们实行深化改革、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也是我们推动苏区精神大众化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纪念活动大众化苏区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苏区创业致富人
我也来两圈
50岁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