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的意蕴探究与能量建构
2020-12-22黄学洋
贾 乐,黄学洋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言文学系,安徽阜阳 236015)
因儿童文学的受众体主要是低年龄儿童,对于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主要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能量,因此广泛研究儿童文学意蕴,探究内在逻辑,实现儿童文学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对于提升儿童的文学素养,以及价值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 儿童文学的内涵
1.1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时期教育分为三个学段,其中第二阶段,也就是小学教育的中期阶段开始,将小学儿童的阅读开始纳入教学目标,但是小学阶段儿童的感觉、知觉器官发展还不够成熟,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和加工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的选材方面。多取用生动形象的、利于儿童理解和吸收的儿童类文学题材为教学材料。介于这一方面也在形式上确立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
1.2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造的并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的总称。从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本质区别:阅读对象的不同(即受众体不同)。但是由于创作主体大部分为成年人,这一创作主体的特殊性,难免使这些成年人在进行儿童文学创造时受到了成人文学的渲染,在潜移默化中使得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或多或少夹杂着成人文学中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亦或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过分夸大改变了事物原有的面貌,由于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联系逐渐加深,造成了儿童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过分成人化的现象。使得儿童在审美和理解上面的障碍,加大了儿童对于文本的理解难度。
1.3 儿童文学的独特表现形式
儿童文学的文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童文学的创作风格。首先在语言表达方面,简单直白,不像成人文学一样故意营造一种高山流水的意象和意境。同时贴近儿童的生活,普遍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发挥儿童的感性思维。其次在篇幅谋划上,儿童文学作品,篇幅短小,注重突出文章或者事情的主要概况,不过分修饰。
2 儿童文学的外延
2.1 儿童文学的历史分期与变革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重要起步和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发现”致使儿童成为广为关注的社会群体之一。同时由于儿童的地位逐渐突出,创作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被日益提上日程,但是因为五四运动前我国没有专门从事儿童文学创造的队伍。五四运动以后我国儿童文学也开启了摸索学习阶段。这一学习和变革的过程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开展。
一方面,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模仿外国儿童文学创作手法。“外国儿童文学的大量输入,一方面填补了五四时期清理旧‘儿童读物’后留下的空白,另一方面对建设新儿童文学起到了启发和借鉴的作用。”它让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置身于世界儿童文学的大潮与趋势中,并在其中摸索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性变革。
另一方面,成人作家创作一些儿童文学题材的作品,通过儿童的视角或借儿童的身份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看法或思考。虽然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有违现代意义上所说的“儿童本位”思想,但是在当时五四运动初期,我国儿童文学创作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大量的成人作家在儿童文学上积极探索也是值得肯定的。
2.2 儿童文学受众体的外延
儿童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要与社会脱节。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相沟通,是儿童文学应该发挥的作用。[1]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导致许多成年人在精神方面的极度的缺少幸福感,而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和人文性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这些成年人一个安逸而舒适的世外桃源。少了现实社会的纷扰,让儿童文学在成年人中也渐渐地被认可,使儿童文学的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阵地。
3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意义分析
3.1 认知意义
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获得关于事物认知的重要载体。[2]如低年级教材(以人教版为例)中的《雪地里的小画家》《比尾巴》《植物妈妈有办法》等篇目。这些文章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场景的勾勒,加之细节描写,来增强小学生的科普知识,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3.2 审美意义
儿童文学的美体现在儿童文学的内在,没有美也就没有了文学。[3]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本身也遵循着美的规律。主要表现在形态美和艺术美等方面。关注小学教育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儿童对于自然美、艺术美、以及社会美的感受能力。从而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的生活情趣。
例如,在讲解安徒生童话《野天鹅》时,故事主人公艾丽莎,以其勇敢、大无畏的精神感染着广大读者,在解救哥哥的过程中,她坚强不屈、忍辱负重,将自己的安全置身事外,对学生起到了深刻的教育作用。
3.3 精神意义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能够使学生主动的将人类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在小学教育中,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化的内化关键在于小学生自身人格的养成和精神的发展。小学生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会被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和情感所吸引,从而领悟到其中的真、善、美,而这一过程也是人格的养成和精神的重塑。
4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4.1 教材建设时代性不强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变革时期,教材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望而不前。比如,在小学阶段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曹冲称象》,曹冲选用的称象方法在当时那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两全其美的办法。而选进小学教材的目的也不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要是放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去考量、去思考。曹冲称象的方法还有比他更好的,再要用曹冲的那种所谓的创新精神去激励当代学生,或许说服力就没有那么强了。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曹冲的方法不是最具可操作性的,基于此国家在教材建设方面也要与时俱进。
4.2 教师儿童文学常识匮乏,对作品教育意蕴理解不深
由于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是成年人,思考问题惯用成人思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于儿童文学文本内在意蕴的挖掘,加之随着年龄的递增,在思想方面比较成熟,不在具备年少时的童心和童趣。加大了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难度。
5 如何实现儿童文学的能量建构
5.1 让学生养成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习惯
儿童文学作品的可读性较强,通俗易懂,如果静下心来,是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小学语文教育课堂教学中应推荐学生阅读国内外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相联系,有针对性地阅读。这些作品的来源应首选国内外儿童文学获奖的作家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使阅读更有针对性,提高阅读的质量与品味。
5.2 引导小学语文教师参与教材建设
小学语文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前沿,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小学生的心里和生理诉求。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撰写儿童文学作品有利于加深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提升自身的儿童文学修养,为以后较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
5.3 引导学生对儿童文学文本的意蕴探究
我国儿童教育家、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认为:“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4]。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正面的情感教育至关重要。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篇目,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棉鞋里的阳光》《七颗钻石》等,在字里行间饱含了浓浓的亲情友情,能够唤醒学生灵魂深处对身边的亲人的爱,使学生学会感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小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寻找与此篇目相关的实例,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力与感悟力,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学会换位思考,感受亲情与友情的可贵。
综上所述,实现儿童文学价值和能量的构建,任重而道远,不仅仅要注重理论的研究,更要关注实践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儿童文学,使儿童文学在当代迸发新的力量,实现儿童文学的能量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