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诊治脾胃病经验
2020-12-22汪瑛
汪 瑛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马骏系全国第二、三、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一、三、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导师。马骏自幼研习中医,精通中医经典,先后师从蒲辅周、路志正等中医大师,勤学善思,继承创新。马骏已从医60余载,长期的临床积累与不断摸索,使其在治疗脾胃病及一些疑难杂症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学术观点。现将其治疗脾胃病的部分经验整理如下。
1 权衡五脏,脾胃为先
马骏认为,五脏六腑在人体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中最重要的脏腑当属脾胃,提出“治脾胃以调五脏”和“治五脏以调脾胃”的理论,对提高临床疗效有很大帮助。脾属土,为万物之母、生化之源,心属火,主神明,为君主之官,心脾为火土相生之脏;肺属金,主气司呼吸,脾肺为母子相生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相互资生,相互促进。肝胆、脾胃同处中焦,肝主疏泄,调畅上下枢机,脾主运化,滋生全身气血,肝脾共助纳运,协同升降,藏统互用。肝脾调和,则中焦健运,升降有度,纳化有常,此即“肝脾建中”理论[1]。早在《内经》就认为“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性,认为脏气之升降有赖于脾胃,脾胃一病则五脏六腑、四肢九窍俱病。脾胃健旺,可以权衡五脏,灌溉四旁,生心营,养肺气,柔肝血,滋肾精。从临床观之,若诸病之引起脾胃异常,或腹胀纳呆,或呕吐泄泻者,病情大都为由轻转重,若脾胃之证日渐恢复者,则病情常为由重转轻。
马骏非常重视脾胃后天之本的调养,常以调和脾胃为大法遣方用药。如郁证兼见腹胀纳呆、便溏乏力、舌淡脉细等证候,马骏常辨为脾胃亏虚。气血生化无力,则心血不充,神失所养;而心神不安又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两者互为病因,相互影响;脾虚又可生痰,痰浊扰心也可致心神不宁。治疗从健脾养心论治,予以归脾汤加减,以健脾生血、心脾同治,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心神自宁。又如对于慢性咳嗽患者,若脾失健运,土不生金,反而聚湿生痰而壅肺,肺气窒塞,上逆而咳。如患病日久,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甚,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一说。此时,马骏常用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补脾胃、益肺气,促使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若痰湿较甚,则重用陈皮、半夏、苍术、炒白术等以加强燥湿化痰之功。若病久及肾,脾虚土不制水,肾阳受伐,关门不利,水泛为肿,咳逆倚息不得平卧,可选实脾饮加减,以健脾温肾、行气利水,脾阳振,肾气复,土实则水治。马骏认为,掌握脾胃与五脏六腑之间的辨证关系,充分认识脾胃在脏腑中的主导地位,对临床疗效的提高将有很大的帮助。马骏在运用汗、下、清、温等诸法时,始终不忘顾护脾胃之气,常配以太子参、粳米、大枣、甘草、薏苡仁等健脾护胃之品,此即古训“调理脾胃者,医家之王道也”。
2 调理脾胃,注重升降
在病机上,马骏强调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健胃和,纳化有常,升降有序,共同完成生化气血、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于全身的过程。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是脾胃协调配合作用的结果,如有一方发生功能障碍都可导致升降之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上升,浊邪上犯,中气下陷,从而发生疾病[2]。脾胃气机升降失司主要表现为升降不及、升降反作和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临床常出现腹胀痞满、困倦乏力、泄泻等症;脾气不升反降,可见飧泄、脱肛、子宫脱垂、便血等症;胃气不降则传化无度,糟粕难以下传,临床出现脘腹胀痛、嘈杂、便秘等症;胃气不降反升则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反胃、反酸、吐血等病症。脾胃的升降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二者既相互依存,又互相制约,其“升”是为了保证“降”的功能正常发挥,使之不至于“降”太过。
马骏非常注重升降沉浮理论对临床的重要指导作用。如治疗泄泻,患者大便一日数次,小便短少闭塞,如依据“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原则,应当用淡渗之剂利小便加以治疗。但是,如果仅用淡渗利湿药物治疗泄泻,是有其弊端的,因为泄泻是脾胃虚弱、水液下降的疾病,再用淡渗利水药是降之又降,反而损伤脾胃,助长水气阴邪。根据升降沉浮理论,应当配伍升发阳气的药物,如羌活、柴胡、升麻、防风、炙甘草,如此方能使清气不陷而阳气可升。马骏特别强调,“胃宜降则和”并非大量使用辛开苦降、苦寒下夺之剂,而应结合患者体质酌情使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剂以养胃阴,而使之通降。马骏常以羌活、防风、升麻、柴胡、荷叶、葛根合健脾益气之品以升脾阳,而用炙枇杷叶、竹茹、苏梗合清养胃阴之品以降胃气。若脾阳不足,又兼胃阴亦虚,则既不可过于温燥,复劫胃阴,亦不可过于凉润,重伤脾阳。如是调理脾胃,重升降,顾润燥,可求得临床良效[3]。
3 润燥得宜,刚柔相济
马骏认为脏腑都有阴阳两方面,脾胃亦然,脾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既需阳气蒸化,亦需津液濡润,以助腐熟水谷。脾胃互为表里,燥湿相济,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化生输布,如若润燥失度则发生病变。脾有湿则见痰湿垢浊之疾,症见脘腹满闷、头身困重、呕恶纳呆便溏、舌苔厚腻等,马骏常用苍术、厚朴、半夏、陈皮、砂仁、苏梗等,湿热甚者常加黄连、黄芩、栀子等。胃阴亏虚者,症见胃脘隐痛,嘈杂干哕,咽喉干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少或见裂纹,脉细数等,当治以滋阴养胃,常用北沙参、玉竹、麦冬、石斛、天花粉、炙枇杷叶、白芍、山药等,养阴与清热兼顾。
马骏在运用甘温健运、温补升发药物的基础上,常配以甘凉或甘平濡润之品,以顺应脾胃生理之性,如山药、扁豆、莲肉、茯苓、芡实、薏苡仁、粳米等。其在临床中又常以太子参易人参,取其益气养阴之功,以防人参之辛热升散、耗伤脾阴。马骏强调在使用行气药时应注意避免过用香燥劫阴之品,一旦出现热象时也应使用甘寒之品,而少用大苦大寒之品,力求清热而不伤阴。因苦寒药燥而伤津,临证须斟酌使用,即使病情所需,也不能常服久服,而应中病即止。脾胃久病者,可见脾运呆滞,胃阴耗损,若健脾擅用香燥则伐胃津,养阴专取滋润乃益碍脾运。临证之际,当审其有余,察其不足,鉴别寒热阴阳虚实,健脾养胃兼顾,健脾不宜过燥,益胃不宜过滋,揆度润燥,刚柔相济,脾胃两助,为施治中州之关键。
4 体质不同,辨治各异
关于体质辨识,历代医家多有阐述,张景岳认为人的“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人的体质特征决定了某种疾病的易感性和病机转归,同样在脾胃病的发生发展上,感邪后机体是否发病,发生何类疾病,出现何种证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体质。不同体质的患者即使感受同一病邪,所患疾病的性质与种类也可能不一样,不同体质的人对药物的耐受性亦不同[4]。马骏认为,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之一便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同病异治”是中医个体化治疗的重要体现,重视体质辨识便是因人施治。马骏临证时必详询病史,仔细查体,同时关注体质与病因两个方面,将体质与致病因素当作辨证论治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提高辨证的准确性。
马骏将脾胃病患者大体分为5种体质类型:痰湿体质、阴虚体质、阳盛体质、阳虚体质、瘀血体质。痰湿体质者常见胃脘痞满,形体肥胖,头身困重,舌淡胖苔腻,脉滑,治疗以燥湿化痰、健脾和胃为主。阴虚体质者常见胃脘隐痛,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嘈杂易饥,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治疗以滋阴养胃之品为主。阳盛体质者常见形体壮硕,胃脘灼痛,嗜食辛辣刺激,烦躁易怒,喜凉怕热,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有力,治疗以清热平肝之剂为主。阳虚体质者常见胃脘胀痛,面色白,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肠鸣便溏,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治疗以温中和胃为主。瘀血体质者常见于老年人及多病久病之人,症见胃脘刺痛,面色晦暗,口唇淡暗,舌质暗,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治疗以化瘀和胃为主,并酌以行气止痛之品。
5 病案举例
赵某,男,43岁,2019年8月7日初诊。主诉:胃脘胀痛反复发作3年。病史:患者近3年来常反复发作胃脘胀痛,酒后或进食不慎即发作,伴嘈杂吐酸,恶心作呕,嗳气频频,口干苦,纳差乏力,大便干结难解,1周余方排便1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疣状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病理检查提示黏膜炎症病变伴部分肠腺上皮化生。中医诊断:胃痛,证属湿热内蕴,胃肠积滞。辨证分析:胃肠之气以降为和,以通为顺。湿热内蕴,气机不畅,升降失常。胃气上逆,腑气不降,故见脘腹胀痛,嗳气吐酸,恶心作呕;脾失健运,腑气不通,浊气不降,故见纳差乏力,腹胀便秘。治宜清热化湿,理气导滞。方选木香槟榔丸合小承气汤加减:蒲公英30 g,火麻仁、炒麦芽、当归各15 g,广木香、香附、生白术、莪术、枳实、制大黄、厚朴、苏梗各10 g,青皮、陈皮各9 g,大腹皮、槟榔各8 g,炒黄连6 g,生甘草3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9年8月14日二诊:胃脘胀痛明显减轻,大便3 d一次,仍有嘈杂吐酸、口干苦,纳食增加,夜寐欠安,舌红苔黄稍腻,脉弦滑。胃肠壅滞之气虽有所疏通,但湿热之邪尚未全清,需再行通降之法。上方去大腹皮、槟榔和炒麦芽,加全瓜蒌15 g,桃仁、杏仁各10 g。续进7剂。
2019年8月21日三诊:胃脘胀痛已除,嘈杂吐酸好转,大便每日一次,偏干,口稍干不苦,纳眠正常,舌淡红苔白少津,脉弦细。气机渐顺,湿热渐清,当以调理为先,调整方药如下:生地黄、炒麦芽、北沙参各20 g,玄参、火麻仁、当归、生白术各15 g,香附、枳实、广木香、桃仁、麦冬各10 g,生甘草3 g。续进7剂后停药。
按 患者患病日久,脾胃肠腑功能失调,气滞中焦,胃气上逆,肠腑气壅,拟用疏泄通降法以顺降胃肠之气,方用木香槟榔丸合小承气汤加减,以理气顺气、通腑泻实。症状缓解后,则酌减苦寒伤阴之品,并配以北沙参、玄参、麦冬等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消补兼施,以顺应脾胃润燥之生理特性。胃痛一病,临床常用疏肝和胃法止痛,然对部分病例可能无效,究其原因,可能因重于疏肝理气,而略于和胃降气,用药升多降少,通腑不及,有失“升降相因”之妙,故治胃痛勿忘“通降”为法,通则不痛。该病案体现了马骏对疾病之寒热虚实、气机升降、润燥相合的合理把握。
6 总结
脾胃病常为慢性疾病,常在脏腑功能虚衰的基础上,复因饮食、情志、外邪等损伤脾胃,以致脾胃功能失调,临床中纯虚证、纯实证、纯热证、纯寒证及单一脏腑病变并不多见,而以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多脏病变者居多[5]。临证时须熟悉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细探病机,明辨证候,并结合体质辨识,活用经方,并明其理。对于脾胃虚弱者,尤其是病程较长患者,治疗时不可短期内投以大量滋补之品;对于体质羸弱之人,在用补益之品时常伍以木香、神曲、麦芽等以助脾胃运化,宣展气机。马骏治疗脾胃病用药轻灵,配伍精当,力求平和、平淡之品,疗效尤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