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与融合
——以木板年画为载体的武夷岩茶文化传播初探

2020-12-22王恒战石磊娟

福建茶叶 2020年7期
关键词:岩茶武夷年画

王恒战,周 爽,石磊娟

(武夷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

武夷山的茶文化已有千年之久,这里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并以独特的岩韵茶文化享誉中外,武夷山的茶经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英国等其他地区,形成了独有的茶文化特征。“武夷岩茶(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武夷山也被评为“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但是其文化的传播范围主要还是集中在懂武夷岩茶的局部范围内。随着文化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传播载体的不断扩展,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需求和文化传播的载体接受度也在发生变化,使得武夷岩茶文化传播载体的研究迫在眉睫。

木板年画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已然成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在中国古代它是名为其实的中国民间文化传播载体,具有崇高的艺术成就和实用价值。如何在武夷岩茶文化与中国木板年画之建构一座桥梁,探索他们之间的结合点,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独有的视觉文化符号,最终实现双“非遗”联合推广的文化传播模式。

1 木板年画的生命力与时代传承

中国木板年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和两汉时期,大多是用于过年时的张贴,具有装饰环境和祈福新的一年吉祥幸福的作用,是当时中国极其流行的文化,可以说家家户户在过年时都要张贴。年画按照产地可以分为: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陕西凤翔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湖南滩头木板年画、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木板年画、广东佛山木板年画、河北武强年画等等;按照题材题,各地区的年画大致可以分为门神与神仙类、神话传说类、戏文故事类、时事风俗类、吉祥类、节气类以及新年画等几大类。每一个地域的木板年画都有其特征,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木板年画只有得到传承才会被用于现代的文化之中,否则都只是空谈。想要传播木板年画,并应将其用到武夷岩茶文化传播中,我们首先需了解它的过去与现状,其次要明确它的未来走向。

1.1 木板年画的过去与现状

中国的木板年画起源于门神,用于辟邪驱灾,祈福纳祥。贴年画是古代民间及其流行的活动,每逢新年,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年画,这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活动,没有张贴年画就好像没有过年,年画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当时的流行文化。宋代作家孟元老在他的著作《东京梦华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这足以证明当时木板年画的繁荣程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审美标准的改变,传统木板年画失去了滋养的土壤,直接走向落寞。很多老艺人因为不能养家糊口而放弃了木板年画的制作,年轻人又因为不喜欢而失去了继承的可能。上个世纪80年代,政府开始着手组织民间力量,对传统木板年画进行修复,才使得今天我们得以看见如此经典的年画作品。近年来国家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给了传统木板年画复兴的动力,各地的年画人一方面复兴传统的技术,一方面积极进地行创新,使木板年画呈现更多的可能性。

1.2 木板年画的未来走向

中国的木板年画未来一定要走向市场,面对广大人民群众,让大众接受它、喜欢它、传承它,这样,中国的木板年画才有未来,我们的传统文化才不会消失。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甚至是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接受,中国的木板年画正在积极改变,总体可以分为两方面:第一,进行创新性的改革。木板年画要适应当代的审美标准,所以,无论画面主题上,还是人物造型上、亦或是色彩的选取上,都在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但寻找创新点不是完全否定中国木板年画的艺术价值,而是附注传统新的生命,这样它的生命才可以延续,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第二,寻找新的传播载体。木板年画不能只是局限于存在于纸面这一单一的传播载体上,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寻找新的传播载体才会让木板年画出现更多的可能性。

2 武夷茶岩文化的传播途径

武夷岩茶在南北朝时(公园479年),就以‘晚甘候’著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以及上层贵族的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武夷岩茶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并于十七世纪运销西欧,蜚声四海。作为武夷茶代表的“大红袍”在当今也是产市场很受欢迎的茶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武夷岩茶也更多地走出国门,很多茶叶贸易也随之增多促进了武夷岩茶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发展,为它的传播途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文化传播的维度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语言维度;文化的传播方式主要分为口语传播(语言)、手写传播(文字)、印刷传播(书籍、图片)、有线电子传播(电视、网络)、无线电子传播(手机)等几个方面。“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茶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际传播阶段;第二阶段为大众媒体传播阶段。”[1]不论古代还是现代,武夷岩茶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还只是局限于人际传播阶段,一方面是武夷山当地茶人相互交流;另一方面为各地武夷岩茶的爱好者之间的探讨与品鉴。不论是武夷山当地的茶人还是世界各地的武夷岩茶爱好者,大多都只是通过口说相传的方式传播武夷岩茶文化,缺少一个与大众链接的媒介,很多不喝茶的人可能不知道武夷岩茶文化,不了解武夷岩茶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冲泡方法以及它的养生功效。虽然现代科技非常发达,传播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很难通过现代媒体的方式主动了解武夷岩茶文化,一方面由于普通大众还没有达到享受生活的状态,还没有时间慢下来体验茶文化;一方面是由于武夷岩茶的传播和推广力度不够,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所以,我们需要探索传播武夷岩茶文化的新途径,让更多人了解、喜欢并传播武夷岩茶文化。如果通过艺术的途径或与艺术相关的媒介进行武夷岩茶文化的推广,将它的制作工艺、冲泡方式、生长环境用木板年画的形式进行呈现,或许会拓宽它的传播路径。

3 武夷岩茶文化传播中的载体选择

从古至今,无论哪种文化的传播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茶文化作为我国“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主体具有非凡的作用,将木板年画与武夷茶文化相结合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木板年画与茶文化都属于中国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范畴,有着丰富的内涵与营养,将两者相融合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武夷岩茶文化符号

“我国的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渐渐构建了系统化的符号体系-茶书、茶画、茶诗茶具以及茶台等都是符号的具体指代”[2]将木板年画与武夷茶文化相结合完全可以形成属于武夷岩茶独特的视觉符号。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茶的理解还是在于它给予人们的味觉感受,形成的只是一种味觉符号,对于武夷茶文化的内涵的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武夷山的岩茶文化历史悠久,制茶工艺独特,具有岩谷花香的韵味,世界各地都会有武夷岩茶的受众,武夷岩茶在业界内俨然已经成为中国茶的名片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好像还并没有形成独特的视觉文化符号。如果能够运用木板年画的方式对武夷岩茶文化进行阐释,从视觉艺术上对其进行解释(包括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冲泡方法等),那么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会有更多人了解它的文化内涵。比如19世纪日本采用浮世绘版画印制的商品包装得到了欧洲大众的热烈追捧,梵高、毕加索等艺术家都从浮世绘版画中汲取养分,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一时间日本的浮世绘版画在欧洲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从而提高了日本浮世绘版画的艺术高度,进而形成了它自己的视觉艺术文化符号。

4 以木板年为载体的武夷岩茶文化传播

中国的木板年画虽然表现题材非常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是表现武夷岩茶文化的木板年画却很少见,将二者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将会更加引起人们对于茶文化和木板年画的双重关注和兴趣,从而使二者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4.1 将木板年画融入到平面化的武夷岩茶文化传播载体中

“作为茶文化的载体,茶叶的种类、包装盒茶道艺术无一不体现着茶文化的独特韵味。”[3]其中茶包装与茶空间中的平面装饰在茶文化传播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将我国的传统木板年画与之相融合,可以更好的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趣味通过平面的视觉方式呈现给当代大众,对于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大有益处。近年来故宫淘宝的文创产品(包括月饼包装盒、折扇、红包等等)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京东商城2019年推广的清华大学“年画日新”创作营的木板年画衍生品(新年对联、新年台历、年画服饰和玩具、年画产品包装等等)得到了大众的青睐,很多年轻人购买了相关产品。因此可以看出,将木板年画融入到平面化的武夷岩茶文化传播载体中不仅让大众更直接的了解了武夷岩茶文化,同时也提高了它的受众度。

如何将二者进行融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武夷岩茶的生长环境、自然秉性、制作工艺、养生功效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样才可以将茶文化的内涵与茶包装以及茶空间的平面装饰进行有机地融合,不然很容易导致图案与内涵不符的不良后果。其次,用木板年画的方式进行平面式转换,从而形成独有的武夷岩茶文化的平面符号。因为现有的平面式的武夷岩茶茶文化传播载体(主要是茶包装和茶空间平面装饰)自身的特点不够明确,比如茶包装的风格和样式都惊人的相似,缺少与之匹配的、具有文化内涵的平面图案;再比如,现代的茶空间的布置也缺少与之文化相匹配的装饰,包括茶席、茶盘、茶具、茶巾以及茶画等,都具有趋同性而缺少独特的审美特性。而借助木板年画的表现方式、造型语言、风格样式以及元素符号进行针对性的再创作将会打破这种局面。第三、将木板年画中的元素进行提取和转换,运用现代的艺术手段进行创作和设计,从而形成新的视觉语言和文化符号。比如清华大学“年画日新”创作营的设计师周敬雄先生,提取佛山木板年画元素进行的相关文创产品设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符号,不仅央视新闻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报道,而且于2020年1月至3月与京东非遗进行深度合作,对其产品进行线上推广和销售,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影响力和文化内涵。

4.2 借助木板年画的艺术表现拓展武夷岩茶文化传播途径

语言和文字在茶文化的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载体,也是早期茶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艾瑞克·克莱默曾说过:“语言构建我们的思考,影响我们觉察力的同时也使得传播得以开展。但是,语言也是传播面临的一个重大阻碍。”[4]他还说:“图案识别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文化和语言帮助我们生成了这些图案,然而这些图案本身的模式使我们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进步。”[4]所以借助绘画图案会加快文化传播的速度,减少语言传播的障碍。我国古代图书中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比如“宋代无书不图的建安版画在图书通俗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超越了简单的图解和装饰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文本传播。”[5]所以用木板年画的艺术形式将武夷茶文化表现出来,形成独有的平面图画甚至是艺术作品将会更有力地推动武夷山茶文化传播。首先,因为木板年画起源于中国的书版刻印,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它题材广泛,手法多样,色彩艳丽,地域风格多姿多彩,它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承载了密集的信息,具有强烈的民族心理表现力。其次,现在我国诸多地区的木板年画都被列入国家非遗保护项目,随着中国“保护非遗”的提出,各地的木板年画传承人都开始探究木板年画的发展新思路,赋予年画以新的生命力,让年重新画回归生活。比如2019年清华大学依托非遗基金项目举办了“年画日新创作营”,将全国代表性的年画传承人,行业内有经验的设计师以及优秀的版画创作者,在清华大学导师团队的引领下,开启了木板年画的创新之路。再比如2019年11月“新年画·新生活”——2020年画传承与发展大会在山东潍坊市举行。来自全国18个年画项目保护单位代表、年画传承人、艺术家、设计师、院校机构及媒体企业代表共计3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年画振兴的措施、方法和路径。从诸如此类活动中我们足以看出木版年画正在以新的姿态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所以武夷岩茶文化借助木板年画的艺术形式也一定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现代文化传播的媒介中还包括网络与媒体,将武夷茶文化用木板年画的形式制作成表情包、动图甚至动画片和游戏等,实现年画从静态到动态的视觉转换,也一定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追捧,加快武夷茶文化的传播速度。比如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叶佑天老师及其团队倾力打造的的木板年画动画,以及凤翔木板年画传承人将其木板年画与腾讯手游网络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开发的游戏,都足以说明木板年画传播的无限可能。

5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随着国家“保护非遗”建设的影响日益扩大,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意识逐渐增强。如何扩大武夷岩茶文化的传播范围,还需要我们加强研究与探索。借助木板年画的载体进行武夷岩茶文化的传播只是其中的一个切入点,如何将其扩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武夷岩茶文化是我们仍需不断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岩茶武夷年画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从岩茶看客家茶文化
武夷岩茶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年画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缸鱼年画之旅
武夷听涛
缪印堂的“年画”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