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茶与书法之美
2020-12-22杨薇
杨 薇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徐州 221300)
茶文化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代表,细数各项茶事其中无不连着书法。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是中华文化当中的一朵奇葩,彼此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促进和强化。书法家偏爱茶,主要是爱它蕴藉之香、清凉之苦和淡雅之甘,虽然各位书法家风格迥异、学派差异显著,但都展现出了古朴的美感,这一点正如茶带来的清新与陈香。受此影响,书法家写出了茶文化当中的乾坤世界,使两者的美感清晰地呈现在了大众眼前,在净化心灵和提升品位方面意义重大。
1 茶与书法的共性
从大量文人书迹当中都能够发现茶事活动的身影,这两者相互促进,共同追求朴素、和谐、闲淡的境界。
1.1 都有相应的依托载体
茶文化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且融合了道家文化,渗透于生活。古代人基本都以文字、论著、曲艺和书画作为茶文化传播的载体,例如蔡襄的《茶录》就对茶文化做出了细致讲解,所以茶文化基本上同时兼备中国古典文化的艺术内容。将文字进行美化和艺术化,最终就成了书法艺术,它的形成基础是文字的艺术化。纵观历史发现,苏东坡和王羲之都是诗词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将诗词作为载体,王羲之将书法作为载体。例如苏东坡爱好读书,在日常品茶悟道,创作出的诗词豪放大气,例如《望江南》之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而王羲之则极为喜爱龙井的评鉴,也非常喜欢在古朴典雅的环境之下进行练字。因此能够发现,茶香和墨气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性。把抽象艺术记载到行书细节上,能够充分展现出书法艺术的价值[1]。例如王羲之在对《望江南》当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进行撰写的时候,整体字形外紧内松、充分展现出了隶书的韵味,同时其画横平稳、笔幅适中、书写速率潇洒、缓慢,整体细致遒劲。他把草书运用在行书当中,集百家之所成,独树一帜。另外他的《兰亭序》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结合地天衣无缝,文字极具美感,这些与茶韵的多样性具有一致性。
1.2 都具备相应的原则标准
在茶事活动之中,一品好茶除了要有好水,还要有妙器,书法艺术也是如此,无法脱离文房四宝。茶文化是将物质文明作为载体,但却是精神文明的产物,比如其中包含了质朴、谦虚、坚韧等价值标准。而书法在创作过程中也有相应的创作原则,例如在创作时要具备相应的识别度,然后才是其艺术价值。如果文字无法识别,那么文字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就不复存在,因此这是书法创作的基础原则。所以书法和茶文化之间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
1.3 都注重心灵的寄托
如果从书法风格上分析,其风格和茶韵之间的协调一致的,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选择风格的过程中,就要保证相应的艺术韵味,这是两者的意境特性。茶与书法之间有着相似的审美意趣,喝茶可以培养品性,书法创作中往往要将自身的思想与情绪融入进去,并体现在笔锋当中[2]。比如王羲之就通过品茶修身养性,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在书法创作当中能够将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充分展现出来,达到品茶与书法相互结合的境地。茶和书法之间具有不谋而合的一致性,且审美意趣和艺术特质都极为相似。不同之处体现在表达形式上,但两者都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因此这种极为优良的精神美德,使茶和书法之间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 茶和书法之美
2.1 茶与书法“清”之体现
“清”是指省静明晰;超凡脱俗与清新绝尘;新颖。这三方面的内涵决定了“清”不但有清纯、清晰、清新的意思,还有清远、清河与清俭等意思。如果从美学角度进行分析,这一点正是茶和书法的一项共性。
在茶事活动之中,清往往最基本的一项要求,即茶清、器清、水清、心清、人清。在书法艺术之中,清除了是一种美感外,还是作品当中清远平淡的重要体现,是一种极为美好的境界。在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不但要求欣赏者要人清,还要心灵清。同时在书法艺术之中,清除了是一种美学上的追求外,还是一种清远平淡的韵味,长期发展以来已经成为了一种美的境界,欣赏者在对相关作品进行品味的过程中才可以获得一定美的追求。在书法艺术当中,绝大多数人都将精力放在了书写艺术,书写的时候倘若要将篇幅扩大,还会选择一些相对比较特殊的墨和纸张,且其章法应用还比较奇怪,已经脱离了书法创作的基本追求。欣赏者在对相关作品进行欣赏时,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表面,而要发现其本质上体现出的内容,感受到书法艺术当中蕴含的各项文化内涵[3]。例如蔡襄的《茶录》作为其书法代表,整体使用了小楷书法,其中没有任何倦笔之处,整体端重飘逸,书法艺术价值颇高。通过研究其书法创作的背景,可以发现这幅作品作于宋皇佑时期,是蔡襄在读完陆羽《茶经》之后,对当中的“不第建安之品”有感而发,之后特地为给皇帝推荐北苑贡茶而写出的一部作品,这是宋朝最具代表性的茶学专著,全书分为两篇,上篇包含了茶汤品质以及具体烹饮的方式,下篇则写了茶器的基本功能和相应的使用方式,全篇基本是对北宋时期流行的“斗茶”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其中所元含的美学思想,标志着北宋时期饮茶文化已经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上。
2.2 茶与书法“淡”之体现
“淡”是指平淡、恬淡、淡泊,其本质则是对人生态度的体现。它在我国传统思想当中根深蒂固,基本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在茶事活动之中,淡一般就是淡雅的境界,即至淡无味,要细细品味才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内涵。在书法艺术之中,淡通常都是指墨色的变化,一般创作过程中书法都极为注重浓墨,同时要具备相应的层次感;倘若是淡墨,还要展现出内浓外淡的效果,从而最大程度上展现出书法的美感。实际进行创作的时候需要特别注重浓淡的搭配,两者相互融合,浓中带淡,淡中带浓,确保美感的层次性[4]。例如,北宋时期苏轼的《啜茶帖》,亦称《致道源帖》是其给道源写的一则便札,共有22字,纵分为4行。其书写就用墨丰赡,同时骨力洞达,整体极具层次美感。再如清代金农的《玉川子嗜茶》,其书法就极善于秃笔重墨,体现出了类似金石方正朴拙的气质,整体风神独运,气韵生动,被称为“漆书”。淡在茶和书法之中展现的境界实质上是一种自然朴实的本质,是一种在平凡之中展现出的深远意境。只有平淡往往可以体现才华,品味个中滋味。
2.3 茶与书法“静”之体现
在茶事活动之中,静指的是一种环境上的幽静,人心上的静。在书法艺术之中,动静包含多个结构成分,同时彼此之间相互运动。在创作的时候,必须要做好动静结合。即书法家自身的主观与客观思想是存在一定联系的,具体需要创作者进行体现;在作品构思当中还要将自身心境和虚静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此实现充分的联系,最终取得优良的艺术效果。只有确保动静结合,才可以使书法艺术通过线条形式不断变化和运动。虚静一般是一种审美心理,在审美的时候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一点是艺术创作构思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5]。它所展现出的是一种人格,只有将其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才可以体现出相应的审美特征。例如,蔡襄的《思咏帖》就是其上京赴任过程中途径杭州,临行之际给钱塘邂逅的好友留下的一分手札。这份手札为隶草书,一共十行,字字独立但笔意相连,用笔虚灵生动,雅妍精妙,通篇虽未提任何关于“茶”和“茗”的字,但所蕴含的人物形象以及游戏茶事活动的清韵基本都是呼之欲出的。
2.4 茶与书法“和”之体现
“和”是指和睦、和平、和顺、和谐等,中国向来“以和为贵”,这也展现出了和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的重要作用。
在茶事活动之中,和通常就是人与人的尊敬,人和茶具、环境之间存在的一种和谐关系,以及各个物体之间的和谐性,即天人合一。书法艺术当中的和也是指天人合一,这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极为高级的审美价值。在社会发展之下,人们渐渐从道家思想之中提炼出了艺术辩证法,继而大部分艺术家开始使用完美艺术因素去创作,以此达到相应的协调效果,形成一种变化较大且井然有序的审美效果[6]。例如北宋时期苏轼的《一夜帖》,亦称为《致季常尺牍》,原文为“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才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轼白。季常。廿三日。”这幅作品整体用笔极为凝重,且朴实敦厚,笔画之间较为丰腴。前半段整体情感相对比较平和,后半段则有所起伏,因此苏轼在书写的过程中让字形、字体以及笔画的粗细都跟随情感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书法审美之中包含了疏密、虚实、离合及奇正,这些相互之间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审美体系,并在茶事活动的作用下,达到了一定审美境界。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茶和书法基本一样,都极为注重审美者的心理表现和体验感。当今社会,大众普遍浮躁、焦虑,内心冲突较大,因此心灵的恬淡归适和平静感是大部分人所追求的。而茶和书法这种美的体现正好与这一需求相契合。所以引导人们追求茶和书法的精神境界,掌握其美感,能够使大众在繁重的生活旅途当中有一片绿色的栖息之所,进而促进人伦和谐、心灵归真,以此创造出美好的社会环境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