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续茶经》校补新试
——以“茶之源”为例

2020-12-22

福建茶叶 2020年6期
关键词:成书原文

王 婷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新疆喀什 844000)

1 寿椿堂本《续茶经》成书过程、影响及存在问题简论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灿若星河,历经数千年的演进,形成了包罗宏富、气象万千的文化宝库,而茶文化便是其中的瑰丽篇章。在漫长的历史行进中,中华先民不断推动茶文化发展,中国也积累了丰厚的茶文化典籍,《续茶经》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一。

《续茶经》成书于清代雍正年间,作者为陆廷灿。陆廷灿,字扶照,一字幔亭,生于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别号“茶仙”,撰有《续茶经》、《艺菊志》、《南村随笔》等书,且热衷搜集整理乡邦文献,曾整理刊刻多种乡人文集行世,为嘉定历史上著名文化先贤。陆廷灿博览好古,曾拜宋荦、王士祯等名流为师,学识深厚。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陆廷灿任职崇安(今武夷山市)知县,该县盛产武夷山茶。陆廷灿本性嗜茶,政务之余常纵情武夷,遍访产茶之地。恰逢其上司以武夷山茶为贡,需知晓武夷茶的源流,经常向陆廷灿咨询茶事。陆廷灿因此查阅大量各地茶书,对茶的了解日益加深,也积累了丰富的茶叶史料,于是便有了将这些资料汇集编成《续茶经》的想法。后来,陆廷灿因病在故乡嘉定乡居,闲暇之时,翻阅到曾经积累的茶叶资料,不忍心丢弃,经过十余载地订正和补充后汇集成册,《续茶经》由此诞生。

《续茶经》体例承袭唐陆羽所作《茶经》,分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九部分及附录一则。《茶经》记载的是唐及唐以前的茶事,《续茶经》则在历史时代上进行承接,记载唐、宋、元、明、清的诸多茶事。《续茶经》全书约7万字,全书旁征博引,是《茶经》之后最为系统丰富的茶书。《续茶经》记述了清代及其以前的许多茶事活动,对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武夷茶的功效等有独特记写,保存了大量稀见的茶文化史料。因此,陆廷灿写就《续茶经》对中国的茶文化、茶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极为重要的茶书经典。

《续茶经》作为中国古代茶史上的重要茶书,问世后为历代学者和茶文化爱好者所推重,但由于该书的成书方式和多版本的并行流传,各版本《续茶经》仍存在不少错讹之处。现在,续茶经的印行版本已有十多个,《续茶经》现行版本数量之多在同类茶书里已属凤毛麟角,其中有几个版本点校质量颇高,如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郭孟良注译的《茶经·续茶经》体例严整,版本考辨细致,注释精到,是所有校注出版的《续茶经》中最好的版本之一。但即便如此,《续茶经》文本中存在的问题仍旧不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续茶经》的成书方式。《续茶经》作为茶书经典之一,并非表达了作者陆廷灿对茶的认识和理解,而是对各类与茶相关的史料的汇纂。该书并没有作者任何的见解抒发,内容全部摘抄自唐及唐以后的历代茶书。由于全书颇为宏富,体量较大,所以摘抄中难免有错漏,也因此造成了该书许多根本上的错讹。要纠正这个问题,只能去回溯被摘抄的原典,在仔细比对的基础上再进行删改。再者,在寿椿堂本《续茶经》成书之后,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本《续茶经》印行于世,四库本是以寿椿堂为底本完成的誊录本。虽然四库本在成书过程中对寿椿堂本的一些明显错漏之处进行了纠正,但由于出自人力抄写,却也不可避免的产生新的错漏。要解决这个问题,便需要对四库全书本和寿椿堂本两个版本进行对校。

2 “茶之源”校补

现将《续茶经》第一部分“茶之源”的相关校补汇录如下:

1、原文:王褒《僮约》前云“炰鳖烹荼”,后云“阳武买荼”(注:前为苦菜,后为茗)。

校补:《僮约》中有“筑肉臛芋,脍鱼炰鳖。烹荼尽具,已而盖藏”之语,陆氏将“炰鳖烹荼”连为一句,误。又有“武都买荼,杨氏担荷”,“武都”即“武阳”,故并非“阳武买荼”。陆氏作注“前为苦菜后为茗”,意指前后两“荼”字意思不同,应为误读,前后两“荼”都指“茗”。

2、原文:《唐书·陆羽传》:羽嗜茶,着经三篇,言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之图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校补:《唐书·陆羽传》原文记载“羽嗜茶,着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1],并没有“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之图”之语。

3、原文:《唐六典》:金英、绿片,皆茶名也。

校补:《唐六典》并无“金英、绿片,皆茶名也”之句,此语应出自《庶物异名疏》。《庶物异名疏》卷十六记有“金英、玉片,俱茶名也,见《唐六典》”之句,但《唐六典》并无此载,应为谬误。《庶物异名疏》舛误之处甚多,《四库全书存目》称其“捃拾杂说,转相稗贩”。

4、原文:《李太白集·赠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序》:余闻荆州玉泉寺近青溪诸山…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掌,号为仙人掌茶。

校补:此处“拳然重叠”为寿椿堂版《续茶经》所记,但据《李太白集·赠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序》原典应为“卷然重叠”,是形容茶叶卷曲重叠的状貌,故应从原序。

5、裴汶《茶述》: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彼芝术黄精,徒云上药,致效在数十年后,且多禁忌,非此伦也。或曰多饮令人体虚病风。余曰不然。夫物能祛邪,必能辅正,安有蠲逐聚病而靡裨太和哉?今宇内为土贡实众,而顾渚、薪阳、蒙山为上,其次则寿阳、义兴、碧涧、㴩湖、衡山,最下有鄱阳、浮梁。今者其精无以尚焉,得其粗者,则下里兆庶,瓯碗粉糅。顷刻未得,则胃腑病生矣。人嗜之若此者,西晋以前无闻焉。至精之味或遗也。因作《茶述》。

校补:裴汶所作《茶述》今已失传,历代典籍亦少有载录,《续茶经》所引内容应为原书之序,价值颇高,曾为今人多次转引,并以此为孤录。然宋人谢维新所编《事类备要》中亦有此文,两者校之,内容相异之处不少,有文词不符之处,亦有多句少句之别。稽考诸书,未发现他书对《茶述》序言有过转录,按成书先后,《事类备要》成书于宋代在前,《续茶经》成书于清代在后,故有别之处应从《事类备要》所载。现将《事类备要》所载之文呈录如下(两文龃龉之处,加粗处理,以便读者识认):

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髙,烹之鼎水,和以虎形,过此皆不得,千人服之,永永不厌。与粗食争衡,得之则安,不得则病。彼芝术黄精,徒云上药,至效在数十年后。且多禁忌,非此伦也。或曰多饮令人体虚病风,余曰不然。夫物能袪邪,必能辅正,安有蠲逐藂病而靡保太和哉?今宇内为土贡实众,而顾渚、蕲阳、蒙山为上,其次则寿阳、义兴、碧润、㴩湖、衡山,最下有鄱阳、浮梁。今其精者,无以尚焉,得其粗者,则下里兆庶,瓶盎纷揉,苟未得,则谓百病生矣。人嗜之如此者,两晋以前无闻焉,至精之味或遗也。作《茶述》。[2]

6、蔡襄《进<茶录>表》:臣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谕…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烹煎之法,曾未有闻。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录》。伏惟清闲之宴,或赐观采,臣不胜荣幸。

校补:至烹煎之法,《莆阳居士蔡公文集》记为“至于烹试”[3]。

7、欧阳修《归田录》: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精绝,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

校补:据《归田录》卷二记载,“蔡君谟”三字之后阙文“为福建路转运使”[4],当时正是因为蔡襄担任主管什物转运的转运使,才发掘出了龙凤团茶。

8、王辟之《渑水燕谈》:建茶盛于江南,近岁制作尤精。龙团最为上品,一斤八饼。

校补:《渑水燕谈录》卷十载为“龙凤团茶”[5]。

9、周辉《清波杂志》:自熙宁后,始贡“密云龙”。每岁头纲修贡,奉宗庙及贡玉食外,赉及臣下无几。戚里贵近,丐赐尤繁。宣仁太后令建州不许造“密云龙”,受他人煎炒不得也。此语既传播于缙绅间,由是“密云龙”之名益著。

校补:“受他人煎炒不得也”原典记载更为丰富,《清波杂志》原文记为:“宣仁一日慨叹曰:‘令建州今后不得造密云龙,受他人煎炒不得也!出来道我要密云龙,不要团茶。拣好茶吃了,生得甚意智!’”[6]

10、沈存中《梦溪笔谈》:古人论茶,惟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都未言建溪。然唐人重串茶粘黑者,则已近乎建饼矣。建茶皆乔木,吴、蜀惟丛茭而已,品自居下。建茶胜处,曰郝源、曾坑,其间又有坌根、山顶二品尤胜。李氏号为北苑,置使领之。

校补:《梦溪笔谈》原文载:“建茶皆乔木,吴、蜀、淮南唯丛茭而已,品自居下。”[7]丛茭,《续茶经》记为“丛茇”,“茇”是草根,“茭”指野草,故从《梦溪笔谈》原文改为“丛茭”。另,该句中《续茶经》缺录“淮南”二字,补后应为“吴、蜀、淮南唯丛茭而已”。

10、胡仔《苕溪渔隐丛话[8]》:建安北苑,始于太宗。太平兴国三年,遣使造之,取象于龙凤,以别入贡。至道间,仍添造石乳、蜡面。其后大小龙,又起于丁谓而成于蔡君谟。

校注:“取象于龙凤,以别入贡”一句意思颇难理解,对校《苕溪渔隐丛话》原文,记为“取像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一)”,意思便通。

“仍添造石乳、蜡面”一句,《苕溪渔隐丛话》记为:“至道间,仍添造石乳”(《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一),并无“蜡面”。

11、陈师道《茶经序》: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逮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可谓智矣。

校补:“戎夷蛮狄”,四库本避满清讳作“异域遐陬”,从寿椿堂版。满清入主中原后,对“戎夷蛮狄”之语很是避讳,所以四库馆臣修书之时将书中此语全部进行了替换。故此处依寿椿堂本定为“戎夷蛮狄”。

3 余论

《续茶经》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对唐代以后茶事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整合,足称唐代《茶经》之后的茶书集大成者。面对《续茶经》一样的辑录式茶书经典,传统的点校方式已有不足之处,仅针对茶书文本进行点校并不能解决资料辑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漏,所以对校被摘录原典的校补方式势在必行。虽然对校原典需要一句句比对,会耗费几倍的精力和时间,但正因为更为细致的点校方式,才能校补出更为言通意顺的茶书经典,才能让这些出色的茶类典籍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夺目的光华。

猜你喜欢

成书原文
Mobility edges generated by the non-Hermitian flatband lattice
Majorana zero modes,unconventional real–complex transition,and mobility edges in a one-dimensional non-Hermitian quasi-periodic lattice
Analyze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rticulation in Schubert’s Impromptu Op.90 No.1 and No.2
让句子动起来
《尸子》成书年代考
浮生若梦,落眉成书
尝粪忧心
扼虎救父
恣蚊饱血
卖身葬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