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茶文化外宣资料英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2020-12-22谢剑华

福建茶叶 2020年6期
关键词:乌龙茶英译福建

谢剑华

(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535000)

1 概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茶经济蓬勃发展,积极融入世界市场中。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也是第一大茶叶种植国,更是世界茶文化最重要的发详地之一。可以说,中国既是茶经济大国,也是茶文化大国。其中,福建茶叶全产业链的产值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福建的茶文化与经济已逐渐成为一张名片,蜚声中外。

福建茶文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走向世界,当地茶企积极对外宣传的行为,反映出福建茶产业主动拥抱世界、勇于开拓国际市场的开放态度。福建的茶产业要走向世界,茶文化宣传要先行。可见,茶文化的对外宣传对福建茶产业迈向国际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福建茶文化和茶产品越来越受国外消费者的喜爱,福建越来越多的茶企业积极地开辟对外贸易业务。因此,福建茶文化的外宣资料英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外宣资料是国外消费者了解福建茶文化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而外宣资料英译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茶品牌的宣传效果。因此,福建茶文化外宣资料的英译品质对福建的茶文化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2 福建茶文化外宣资料英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笔者通过查阅茶产品、茶文化的外宣英译资料,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并总结出福建茶文化外宣资料英译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外宣资料的英译品质。首先由译者造成的失误是最直接的原因,由于译者自身存在各种客观或主观因素,导致外宣资料的英译质量出现问题;其次是外部环境的原因,比如对外宣传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管理职能不到位等间接造成了外宣资料英译问题的出现。

2.1 译者问题

准确把握好茶文化外宣资料的英译,对译者有着诸多要求。译者的翻译水平直接影响译文的结果。在福建茶文化的外宣资料中,译者通常由于以下几方面的不足造成外宣资料英译出现错误:

2.1.1 译者自身英语能力达不到专业翻译的要求。由于译者英语水平的局限性,造成茶文化外宣资料英译的语句不畅,用词不准等错误。如福建茶叶冲泡后会有“浓茶”和“淡茶”之分。有些外宣资料直接用“Thick tea”和“Thin tea”分别表示“浓茶”和“淡茶”。其实“thick”是“厚的;浓密的;粗的;愚笨的”的意思,“Thin”则有“薄的;瘦的;稀的”之意。用这两个词来形容茶的浓淡是不合适的。“strong”有“浓的”之意,“weak”也可表示“淡的”的意思,而且这两个单词也符合外国消费者的表达习惯,故可以将浓茶和淡茶分别翻译成“strong tea”和“weak tea”。

2.1.2 译者翻译时容易“望文生义”。比较典型的是按中式英语思维翻译。乌龙茶按形态可分为:条形乌龙茶、球形乌龙茶、束形乌龙茶、团块形乌龙茶等。某茶企在它的外宣资料中将条形乌龙茶翻译成“Strip Oolong”,而球形乌龙茶译为Ball Oolong。这种生硬的译法难以使读者对乌龙茶产生贴切、亲近之感,也难以触动读者想要进一步了解乌龙茶的心理。译者可以根据乌龙茶的制作方法来翻译,分别译为“Twisted Oolong”和“Pelleted Oolong”,更能体现制茶的特点,引发读者的想象力。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精华,蕴藏生活中的艺术、礼仪、修身之道,中国茶文化的灵魂皆在茶道之中。译者在翻译时,由于没有深入地研究茶道的含义,容易望文生义而翻译成“tea way”,让国外读者理解为“茶的方法”,“方法”一词显然无法体现出茶道的内涵。根据茶道的含义,应该翻译成“tea ceremony”。

2.1.3 译者对跨文化的差异性理解不足,导致译文“水土不服”,让国外读者读到一种“怪味英语”。没有充分尊重文化差异的英译不仅容易让人难以理解,而且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甚至有被冒犯的感觉。福建茶文化外宣资料的译者在实际英译过程中,由于缺乏缜密的思考,并未深入挖掘英汉表达上存在的不同文化意识,造成翻译失误。如浙江的“龙井茶”译为“Dragon Well Tea”。龙是中国古代权利至高无上的象征。在中国,人们崇拜龙、喜欢龙、敬畏龙。然而,在西方,龙代表神秘和力量,有时会有残忍和邪恶之意。故龙井茶英译成“Dragon Well Tea”,国外读者在不了解我国茶文化的背景下,阅读茶文化外宣资料时很难完全理解,容易引起游客的心理不适。所以不建议使用Dragon这个词,可以按音译法译为“Longjin Tea”,此种反映茶品牌的原音、原产地的译法更具积极的宣传作用,也不会引起读者的反感。又如,中国的“茶话会”容易从字面上翻译成“tea party”,在英国人看来就没有什么问题,大家都清楚这是一个茶聚会。但没有考虑到在美国俚语中,tea也有大麻的意思。用party可能会让美国当地人误解为要举办“大麻派对”,会无意冒犯到当地人民,也使中国茶品牌在美国当地人心中产生负面印象。因此,福建茶企在对美国的宣传资料中最好使用reception(招待会)一词,将茶话会译为“tea reception”,以避免对外宣传时因文化差异产生误解。

2.1.4 译者对福建当地与茶相关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没有进行深入了解,难以将一些接地气的词语英译到位,无法将这些词“原味”地表达给外国读者。客家擂茶是福建的非遗美食之一,擂茶传承了福建客家人浓重的风土味道。客家擂茶如果采用音译法翻译为“Hakka lei tea”,就不如译为“Hakka Lei Cha”更接地气,更能传递客家人的风土原味。此外,如果译者仅仅注重英语水平,忽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学习,充当茶文化的“门外汉”,得出的译文也容易与实际脱节。例如,福建茶文化中的“功夫茶”和“斗茶”是两种不同的重要习俗,对茶文化不求甚解的译者容易误认为是同一种习俗的不同称呼,故将“功夫茶”误译为“Tea Fight(斗茶)”,而功夫茶正确的译法应该是“kungfu tea”。

2.1.5 译者缺乏政治敏锐性,不善于从政治上思考和认识词性色彩,不能准确拿捏词语,无法将社会主义优越制度下的茶文化新面貌积极地展示给读者。“一带一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背景下提出的全球性伟大倡议,是新时期世界走向合作、共赢、多边化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给福建茶文化经济对外拓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商机,在茶文化的外宣资料中如果译者只从字面上理解,将“一带一路”简译为“One Belt One Road”,容易让外国读者误解为“一根腰带一条路”,就曲解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这一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可以译为“the Belt and Road”,更能体现中国主动扩大开放的国家形象。又如在某茶企业的外宣资料中,提到福建的茶产业发展得到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强力支持和保障。其中“对外开放政策”被译为“The open door policy”,但这个译文是“门户开放政策”的特指,是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实施的一项具有侵略性质的政策,显然有损国家开放的正面形象,正确的译法是“the open-up policy”。

2.1.6 译者消极的主观性因素也是造成译文出现错误的原因之一,比如粗心大意等。其中拼写错误是译者常犯的错误之一。类似的错误看似微小,却能以小窥大,如果一家企业连基本的微小错误都无力避免,它的品牌力、公信力是会受到质疑的,无疑在给外国读者带来误解的同时,也损坏了福建的茶文化形象。拼写错误通常包括单词的字母不全、字母顺序不对、误用相似字、英语大小写或者标点错误等。如“茶叶罐tea caddy”写成了“tea canddy”、“花草茶 herb tea”翻译成“hear tea”。

2.1.7 译者难以驾驭外宣资料中的某些宣传口号、成语、谚语、诗词等内容。这些内容的翻译虽然允许作者有比较大的自由度去遣词造句,但又要求译者将原句的味道或诗句的美感展现出来,这对译者来说是最难拿捏到位的。比如某茶产品外宣英语资料上将“细啜慢饮”翻译为“drink a little and imbibe slowly”,看起来平铺直叙,词不达意。可以译为“imbibe slowly in small sips”更加传神。

2.2 管理问题

福建茶文化经济的外宣资料出现错误除了译者的原因,从根本上看,主要还是因为管理功能不到位的问题。

2.2.1 对译文资料缺乏引导和规范作用。比如与茶类相关的名词、名称或术语存在翻译不统一、使用不统一的现象。很多与茶相关的术语会有一词多译的情况,比如铁观音的译名就有IronBuckha、Tie Kuanyin、Tie Guanyin 等几种,必然造成茶企业在对外宣传时使用“铁观音”的名称翻译不一致。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使用哪个译名,各种术语、名称的翻译给人混乱、不统一的印象。给客户或消费者造成误解,对茶品牌的对外推广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也会对福建的茶经济与世界市场对接产生消极的影响。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是译者专业能力不足或草率行事引起的,而是相关的权威机构对译名管理职能的缺失造成的。

2.2.2 没有完善的茶产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造成茶领域的翻译人才短缺。福建拥有良好的茶文化经济发展的土壤,却缺乏培养茶领域翻译人才的良好机制,从事茶领域翻译的人才基数并不大,产出的茶领域翻译精英不多,直接影响到福建茶文化外宣资料的英译质量。

2.2.3 没有完善的外宣资料审查、监管、问责机制。茶企业对外宣传英译资料,如传单、宣传册、影音广告等,投放市场的准入门槛较低,审查监管相对宽松,造成外宣资料英译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这也是福建茶文化外宣资料英译存在问题的根源之一。

3 福建茶文化外宣资料英译对策

3.1 译者

如果说外宣资料是福建茶文化对外宣传的“桥头堡”,那么外宣资料的翻译者就是守卫桥头堡的“排头兵”。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使外宣资料英译正确无误,译者需要重视以下几方面的“修炼”:

3.1.1 作为职业翻译者,必须要有全面、扎实的中英双语知识。译者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要不断学习求知,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面。一个优秀的翻译者需要不断涉猎广阔的知识领域,比如与茶有关的佛学、禅道、历史、风俗、贸易、政策、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观念差异等。此外,译者还应主动与业内同行互动交流;积极请教与译文内容相关的各行业的专家人士;重视参与有关茶领域的行业培训、探讨会议等。如果译者只立足于英语层面的单科目学习,是难以适应现代茶学领域的翻译要求,自然也难以胜任茶文化外宣资料的英译工作。

3.1.2 译者还要树立正确的从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观,消除浮躁、松懈、马虎等各种消极的主观因素;对所从事的茶文化外宣资料的英译工作时刻保持严谨、敬畏之心;胸怀大局,将茶文化外宣资料英译的意义提升到国际交流的层面,将“零失误”作为译文质量的最终标准,才能得出高品质的茶文化外宣资料英译。

3.2 管理部门

相关管理部门可通过以下策施改进管理职能:

3.2.1 相关部门的管理者首先要认清茶文化对外宣传资料英译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重视茶文化对外宣传资料英译的管理,不断细化、完善、规范管理工作,从而对茶文化外宣资料的英译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

3.2.2 相关管理部门应对茶文化外宣资料的英译内容进行引导和严格规范。如针对具有不同译名的茶品牌,可以指定唯一的官方专用译名,并要求统一使用指定的译名对外宣传;或规定使用有两种以上译名的名词时,必须备注其他译名,让读者知悉。通过管理部门对译文资料的引导和规范,进一步提升福建茶品牌的国际形象。

3.2.3 重视培养茶产业领域的翻译人才。茶产业是福建的特色经济之一,在全国的茶业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针对这一优势,鼓励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积极开设茶学领域的翻译专业,或者在高校中引入茶学翻译的教材,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程。同时,积极扶持社会兴办茶学翻译职业培训机构,倡导译者在开展翻译工作之前,主动接受系统的茶学领域的学习培训。只有努力补足茶学领域翻译人才的短板,茶文化对外宣传资料英译出现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3.2.4 完善茶文化外宣资料英译的审查、监管、问责制度。建议形成“译者-企业-政府职能部门”的逐级审查、监管,逐级问责的严格机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严格落实和把关,以制度化的管理来保证茶文化外宣资料英译的质量,以此彰显福建茶文化的积极形象。

3.2.5 发挥政府职能,积极推动翻译协会、茶协会等组织开展高质量的翻译研讨会,广邀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各界的翻译工作者等进行多方联动,积极推动茶学领域的翻译交流。

3.2.6 企业应注重以合同的法律形式明确译者的责任,通过对译者的约束来保证茶文化外宣资料英译的质量,同时积极地与驻国外的企业分部、代理商或合作伙伴等保持紧密的协作,将从一线反馈回来的茶文化外宣资料英译问题得到及时的更正。

4 结语

福建茶产业顺应时代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闽茶海丝行”等贸易主题活动的推动下,福建的茶历史、茶文化、茶经济、茶生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很好的宣传推介。福建茶人践行“闽茶走天下”的新思想,将闽茶积极融入国际经济的大潮中。福建茶企对外拓展的思路清晰,对世界市场有着准确的洞察力:闽茶要适应国际市场,必须品质做后盾,文化外宣要先行。要打造好闽茶的品牌形象,势必要求对外宣传工作精益求精。茶文化外宣资料英译存在的问题通过人为努力是可以避免的。但实事求是地看,这又是福建茶文化对外宣传的进程中的必然现象。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大力培养翻译人才、狠抓管理、优化制度才能从根源上解决福建茶文化外宣资料英译中存在的问题,为福建茶文化走向世界做出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乌龙茶英译福建
那个梦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乌龙茶秋季采摘时期调节技术研究
福建医改新在哪?
近年乌龙茶做青工艺的发展研究
乌龙茶连续自动化初制生产线的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