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茶乡的乡村振兴与治理之道
——电影《春天的马拉松》意蕴评析
2020-12-22董育红梁家胜
董育红,梁家胜
(1.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2.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
望海茶产于浙江宁海县,于2019年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宁海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宋代陈耆卿所著《嘉定赤城志》载:“宁海禅院十一有二,宝严院在县北九十二里,旧名茶山,宝元中建,相传开山初有一白衣道者植茶,本于山中,故今所产特盛,治平中,僧宗辩携之入都献蔡端明襄,蔡谓其品在日铸之上”。蔡襄是宋朝大学士,著有《茶录》,是当时有名的茶叶鉴定专家。宁海茶品,可见一斑。电影《春天的马拉松》是一部典型的新时代农村题材主旋律电影,其故事以望海茶乡宁海县为叙事场域,生动地演述了在推行《村级权力清单36条》过程中的世态、人情与心相。该片顺承了海派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情节紧凑,以小见大,通过生活化的农民琐事生动呈现了农村新风貌,回归解决“三农”问题的初心,聚焦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着力表现新型农民在物质富裕以后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制度建设等的需要与追求。
1 叙事归指与意象隐喻
“一个国家的电影总比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更直接地反映那个国家的精神风貌。”[1]《春天的马拉松》无疑是一部反映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新面貌、新风尚、新追求、新愿景的新型现实主义题材主旋律电影。当然,作为一部反映望海茶乡新农村新生活的主旋律电影,其叙事归指亦是相当明确的,那就是唱响主旋律、歌颂新时代、弘扬正能量。不管主旋律影片如何吸纳交融新的因子和异的质素,都无法脱离其本质规定性。质言之,主旋律电影必须具有“官宣”性质,亦即其必须以模塑并演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官方意志为本真初心和终极归指,从而确证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否则,就不成其为“主旋律”。但我们不能就此先入为主并存有偏见而一味地否定其艺术性、娱乐性和观赏性甚至商业价值,因为“国家的弹性的‘主旋律’概念也是为了保证它作为艺术的合法性”[2]。
春天,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而又让人浮想联翩的美好季节;马拉松,一项考验勇气与耐力但却极具挑战需要艰辛付出的体育运动。这两个本不相及的词汇在影片中却组聚出有着多重意义的能指意象,成为望海茶乡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梦照进社会生活现实的生动隐喻,也让新时代的主旋律影片更加赏心悦目、更具观赏性和可及性。热爱茶乡、一心为民的村长方春天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遇到了一系列棘手问题,但他责无旁贷、勇于担当,代表集体和个人作出了选择与坚守。面对利益的诱惑、亲情的考验、耳畔的质疑,他凭借智慧与恒心奋力跨过脚下的荆棘,为心中的梦想毅然向前奔跑。
方春天将计就计摆下“鸿门宴”,席间与贪腐的马副镇长和黑心的工程承包商唱了一出“智斗”好戏,以香鱼暗喻钢筋,借以次充好、欺骗顾客的奸商剑指偷工减料、不诚不信的牛厉。屋内的“鸿门宴”剑拔弩张、千钧一发之际,屋外的平调“耍牙”表演正酣、渐近高潮,可谓戏里戏外、台上台下、戏中有戏,镜头相互穿插对应,台上正邪双方势不两立、你死我活地对峙打斗,台下村长义正辞严、机智沉稳地跟贪官进行博弈。根据望海茶乡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传统地方大戏《金莲斩蛟》演述的正是民女宋金莲智斩号称独角龙的强盗李蛟、为民除害的故事。戏台内外,电影使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不仅营造出紧张的冲突的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而且达成了象征和隐喻的双重演述效果。
影片用清新的影像演述了望海茶乡的蓬勃生机,它呈现了涉及亲情、爱情、反腐、家庭和选举等五个故事;呈展了泥金彩漆、祠堂戏台、平调耍牙、十里红妆等茶乡特有的文化意象。它“深深地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并准确地反映和表现转型时期社会状态及人们的精神格局、价值观念的变化,从而体现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意识和人文情怀”[3]。
2 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
社会主义新时代唱响了依法治国的主旋律,同时伴奏以诚信文化体系为基础的德治之曲,二者协同推动社会稳中有进。影片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演述平实感人的故事情节,投射出新时代望海茶乡的靓丽影像。
2.1 美好乡村的中国梦
随着方春天奔跑的脚步,影片呈展了一幅幅望海茶乡的清新画面,其映现的不仅仅是马拉松式的艰巨任务,更是一幅锦绣的美好愿景。未来的云顶村,不仅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且和美怡人,成为令人向往的“仙境”。在正能量满满的村主任带领下,村民们正在着力解决诸如反哺农村、乡村空巢、生态环境等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的问题。乡村振兴,首先是城市人才回归农村、反哺农村、立足农村、奉献农村;其次要大力实施空巢暖化工程;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等等。“放着城里的钱不挣,跑到农村竞选村主任”的方春天怀揣云顶梦,正带领村民走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虽然这条道路犹如马拉松,任重而道远,但是经过艰难跋涉定能达致“云顶的春天”这个美好愿景。
2.2 国有国法,村有村规
在美丽的望海茶乡,让村级权力于阳光下规范运行——农村的“小事”正是国家的大事,因为它昭示着乡村生活和文明生态的重大改变。浙江宁海县率先在全国推出的《36条》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中,如何预防苍蝇式腐败、将村域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有了行之有效的“宁波解法”。如今,被老百姓称作“小宝典”的《36条》已经成为当地村干部服务村民的“指南针”,同时也是村民办事的“说明书”。影片成功地凸显了广大干部群众遵规守约的法治精神。方春天自觉遵守规制村委会行使权力的《36条》,当他为了村民利益不得不违规并因此受到处分时,由想不通到坦然接受,表现了方春天依法依规治村的决心和恒心。影片直观地呈现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的事情村民自己决定”的民主与法治精神,其中村民进行直接选举、以及非候选人“民意入选”结果有效等细节,充分彰显了村民自治这一宪法性权利在农村基层的良性运行。这是以诚信文化为基础依法治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一体、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新型村委会。
2.3 村长就是干部
方春天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均体现了他的忠诚、干净与担当。忠诚于村民赋予的权力,忠诚于乡村振兴的初心与梦想,忠诚于党基层治理的方针与原则;两袖清风,自觉以制度来规约、保障、运行权力,坚守底线拒腐防变;言而有信,敢作敢当、“出了事我负责”的担当精神。尽管包括家人在内的很多人都“拿村长不当干部”,虽然自己在城里赚了钱,但是看到大部分青年出去都不回来的他感觉很痛心,于是回来竞选村主任。他自觉遵纪守法、反腐倡廉,诚实守信,充分展现了望海茶乡村干部的面貌与风采。基层村委会领导班子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方向盘,把握好这个方向盘必须依靠遵规守约的法治精神和制度建设。依法治国背景下,村域各类各项事务的开展惟有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方能有序而高效地运行。“权力被关进笼子里”、村民“人人都是纪委书记”不仅保证了茶乡基层干部队伍的干净,而且能够净化乡村社会风气。
3 多声部组聚:自治-法治-德治协同的视角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4]乡村振兴像“春天”一样愿景美好,然如“马拉松”般路漫修远,需上下求索、努力奔跑。
3.1 诚信文化维度
方春天作为望海茶乡的一名村主任,以实际行动纠正甚至颠覆着周围人的不理解和偏见,凭一颗诚信之心为村民谋求最大化利益。在对待守林员方向明的问题上,他实事求是地分析评判森林火灾事故责任;在建筑工程补差价的问题上,他巧妙设计,坚守正义;在解决方婶的补偿款问题时,他拒绝贿赂,诚实上交;在不得已将工程拆分承包的问题上,他宁愿违规,也要为村民办实事谋福利、造福一方百姓。新一届村主任的当选,可谓众望所归,真实地见证了村民对于方春天身上所负载的诚信品质的认可与赞同。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积淀和涵养而成的诚信品质及其文化在此得到确证与彰显。在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看干部”的观念仍相当浓厚,因此在村民诚信品质及文化的培育上,就要求基层的村干部能够起到引领和带头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5]。影片同时映现了农民诚信意识的不断提高,比如村民们由不信任不理解到自觉地民意推选村主任的过程;再如对方婶实事求是、并未因私废公的诚信品质的刻画等。这些都映射出诚信品质及其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起到的潜移默化作用。
3.2 村民自治向度
村民自治是一项宪法性权利,是依法治国总目标下一项基层群众自治的权利,是改革开放40年来乡村有效治理、践行村民民主权利的一个必然路径选择。影片不仅演述了村民自治有着光明前景,还映现了其不容忽视的现实困境,也触及了该制度的司法救济途径等问题。依法让村民有效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选出他们自己认可并信任的村委会,才是践行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制度。在行使公权力过程中,村级小微权力的行使者同样无一例外地成为被监察的对象,树立“村长就是干部”的理念,做到村民人人都是“纪委书记”,杜绝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小官大贪现象。方春天在常规履职中遵循《36条》,彰显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的崭新面貌和昂扬精神;云顶村村民民心所向、民意使然,使他重新当选村主任,这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选举法》进行村民自治的有效成果。《36条》是基层村域治理的良方与利剑,它既为村民行使监督权提供法律依据,监督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又保障了村委会正当合理地运行权力。
3.3 协同机制建构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构,既是村域治理本土化与现代化的新生物,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的方法论。这其中村域自治是主要内核,依法治理为根本保障,德治教养是重要抓手。影片体现了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沃土之上、长期积淀养习而成的诚信文化在协同德治与法治过程中所起到的调和作用。三治结合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肯定了村民管理自身事务的主体地位并且要求建立相应的协同机制,三者有机统一,“不仅迎合了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时代要求,而且尊重了以儒家为代表的德治文化在中国农村治理中延续的历史传统”[6]。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7]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有利于新时代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功推进乡村社会转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新型乡村治理体系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前途光明但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片尾记: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是一场奔向春天的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