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策略
——以茶叶产业为例
2020-12-22王雨薇
王雨薇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1600)
乡村发展中,美好生活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乡村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短板,从2019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我国乡村人口共55162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1元,仅达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因此,新时期乡村战略的提出是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主义强国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计划带动农业领域进一步发展,为农业发展打开新局面。而茶叶种植在我国拥有悠久历史,是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一大特色,发展“互联网+”将为中国茶叶产业增添新动力。
1 文献综述
1.1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共十九大会议中被首次提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具体安排,明确了该战略的总体部署、目标、原则和任务。乡村振兴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乡村社会治理、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从乡村振兴的内涵来看,乡村振兴是乡村在城乡连续谱中独特性价值的体现,以及使得乡村具有实现自我更新与繁荣的能力。[1]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来看,学者主要提出以下对策:闫政东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包括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兴农、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文化、乡村善治、共同富裕、中国特色减贫等内容。[2]从农民创业的角度,提出了四种农民创业模式:一是新型职业农民与农户结合,二是新型职业农民与观光示范基地结合,三是新型职业农民、企业与科技团队三方联合;四是新型职业农民、公司、合作社、农户四方合作。[3]高贵红、赵路从生态振兴角度分析,提出生态振兴是生态和产业的融合,通过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优化人居生态环境。[4]
1.2 互联网+农业
1.2.1 国内研究综述
2015年,“互联网+”计划被首次提出,该计划的目的在于将互联网技术与我国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推动传统行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我国学者对“互联网+农业”的具体发展路径和模式进行了研究,万宝瑞认为,互联网可以深度作用于农业产业链中,通过构建互联网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生产者可以在智能农业路径指导下进行精准农业生产。[5]李国英指出,“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中有以下应用:生产环节,构建“互联网+”精准化生产流程;流通环节,形成“互联网+”农村电商的新模式。[6]
1.2.2 国外研究综述
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作为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Fecke等对德国农民应用电子商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风险态度,先前的网上购物经验,和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从有关农场管理决策的新机会中获益。[7]German等对美国农场生鲜市场和农业旅游行业中电子商务的应用进行研究,企业通过在网站上发布农场地图和家庭农民的照片、农业产品的销售信息等内容对产品进行宣传,获得销售收入的显著增加。[8]Huang探讨了乡村地区新兴的休闲农场产业的发展趋势。作者使用定性访谈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线性结构关系及结构方程模型,衡量休闲农场产业实施电子商务后,资源优势、竞争优势与绩效优势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休闲农场产业电子商务最优策略模型。[9]
2 茶叶生产销售的现状分析
2.1 茶叶生产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茶叶产量总产值不断增长。2018年全球茶叶总产量达到590.5万吨,其中中国的产量为261.6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4.7%,位列世界第一。2018年茶叶种植面积达到4395.6万亩,较上年增长2.88%。[10]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茶叶百强县名单,百强县分布在全国15个省份,其中云南省上榜数量最多,达到15个县,此外福建、湖北、安徽的上榜数量均超过10个。据此可以看出,中国茶叶产业规模大,产地分布广,集中分布于传统农业大省。
从茶叶种植特点来看,与粮食类作物不同的是,茶叶主要种植于山地地区,山地丘陵是茶叶生产的基本条件。因此,茶叶种植区域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实施区域要求。
从茶叶产业的农业人口情况看,我国茶叶的东部产区农业人口占比最少,西部产区农业人口占比最大,其中云南省占比最多,其次是贵州省和四川省。[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因此,在茶叶产业实施振兴发展计划能够有针对性地促进西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2 茶叶销售现状
我国茶叶出口量保持平稳,出口额缓慢增长。2018年中国茶叶出口额达到17.8亿美元。[12]限制我国茶叶出口的因素主要包括茶叶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目前我国茶叶农药残留达标率与国际市场要求有相当差距。[13]在欧盟、日本等市场提高茶叶进口检测标准的环境下,我国茶叶亟需提高产品质量,以破解国际市场设置的贸易壁垒。
从国内销售情况来看,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销量平稳上升。2018年,国内茶叶销量达到191万吨,较上一年增幅为5.1%,市场销售额达到2661亿元。[14]调查数据显示,人们购买茶叶的目的主要在于提神解渴,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茶叶健康、文化等因素的关注,茶叶具有了会客、健康美容等附加功能。从购茶价格来看,中端茶叶在市场上最为热销,消费者倾向于选择200-1000元/kg茶叶;随着近年来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被用于送礼的高端茶叶销量有下降趋势。从购买渠道来看,线下购买时消费者购买茶叶的主要渠道,专卖店和农户在茶叶销售渠道中占比最大。茶叶销售与用户体验感紧密相关,消费者体验后,才能更好的实现消费行为,因而,线下体验受到消费者欢迎。[15]
3 乡村振兴背景下“互联网+茶叶”的发展策略
3.1 加快乡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速度
互联网基础设施是“互联网+茶叶”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驱动力。虽然当前国内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但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乡村的互联网设施落后于城市,西部落后于东部。互联网设施落后使得乡村农业发展的信息不畅通,无法及时与市场进行产销信息交流,导致茶叶生产和销售环节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加强茶叶产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在“互联网+茶叶”发展战略中起到基础保障作用,为茶叶的生产销售提供技术支持。
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国家对通讯基站等硬件设施建设予以投资,同时,需要国家发挥行政力量指导各大网络运营商对乡村加大网络覆盖,升级已有的网络带宽。出于鼓励互联网建设和使用的政策目的,国家应当对网络运营商进行补贴,已弥补其在乡村投资建设成本高,回报低的损失;对乡村地区互联网使用人群进行补贴,支持茶农使用互联网技术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通过互联网扩大产品销路。
3.2 健全完善乡村金融政策
金融政策的完善为“互联网+茶叶”投资提供资金保障。茶叶产业具有前期投资大,回报速度慢的特点,茶叶生产者缺少资金支持以扩大再生产,因而出现茶叶生产规模小,集中化程度低的状况,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应当在资本投入角度对茶叶生产者提供帮助,鼓励茶农创新创业。乡村金融政策的目的在于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茶叶产业中实现安全支付,构建透明的信息交流平台,扩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风险。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构建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信息交流平台,将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保险公司等主体与茶叶生产企业、加工企业、茶农等生产主体发布的信息集中于同一官方平台;政府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充当中介,帮助供需双方达成信贷交易。此外,地方政府对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为合格的生产者提供信用背书,帮助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获得贷款,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和农民融资难的问题。
3.3 提供茶叶生产技术支持
农业技术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提升我国茶叶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从硬件技术保障方面,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在互联网及网络一体化的背景下建立茶叶生产监测系统,通过卫星定位监测、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的应用,对茶叶种植、培养、生长、病虫害预防等环节进行全流程控制,提高茶叶生产效率,同时保障茶叶质量。在茶叶种植环节,引进现代化农机,并对使用农机的生产者提供投资补贴和技术指导。从软件技术支持方面,搭建农机制造商与茶叶生产商的交流平台,一方面使得农机制造商明确茶叶生产对机械的实际要求,生产出适合各种地区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现代化农机;另一方面,便于农机制造商对购买农机的茶叶生产者提供持续的技术指导和售后服务,在生产过程中保障茶农科学有效地使用机械,提高生产效率。
3.4 实施专业化人才培养与就业计划
人才是促进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互联网+茶叶”的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作为支撑,需要熟练掌握互联网信息处理的技术人才、具备生产技术的操作者以及专业的物流人员。然而目前乡村面临着优秀人才外流的普遍情况,需要国家出台优秀人才就业优惠政策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乡村,为茶叶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具体政策思路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吸引外部优秀人才进入茶叶产业。国家可以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中开设相关专业,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高校教育工作进行实践性的指导,丰富教学内容。搭建毕业生定向就业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使茶叶产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人才进行对接。二是对茶叶产业从业者进行再培训,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水平。乡镇政府在技术培训中应当发挥引导作用,定期开展茶叶种植、互联网销售等方面的培训课程,鼓励茶叶产业的从业者参加培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对于实际培训方式来说,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全媒体技术,丰富培训方式,为参加培训者提供便利。比如,通过建立茶叶种植技术知识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茶叶种植的相关技术知识;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邀请高校教授或科研机构专业人员讲授关于茶叶培育的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