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茶叶电商营销人才现代学徒制岗课融合培养模式
2020-12-22赵晓光
赵晓光,马 琳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
1 茶叶与茶艺营销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视域
现代学徒制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路径,其强调的校企协同育人路径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定位,将师傅与徒弟、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角色身份复合叠加,将企业岗位用工制度与专业教育制度合理衔接,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满足岗位职能和行业资质要求的实践型人才,促进产业提升、教育发展、创新转型的资源共享与衔接融合。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依托校企合作育人平台,高职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考核评价等教育要素要随着课堂、职场、市场三个空间维度的创新变革而与时俱进,高职现代学徒制视域凸显下述特点:
双主体:高职院校与企业机构共同参与形成产教互动协同的教育共同体,通过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校企联盟等多元合作形式确立企业机构在高职学生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双身份:现代学徒制中校企通过联合招生、订单式培养,学生与院校教师形成授业解惑的学业共同体,学生与企业师傅形成衣钵相承的就业共同体,学生与学徒身份的兼容调和也是校企育人双主体优化合作、协同增效的积极成果。
双导师:高职现代学徒制的专业师资队伍是由善于理论教学和学术研究的院校教师和职业技能素养和素质高的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双导师合作开展工学一体化,基于企业真实生产过程任务和岗位职责能力要求,院校教师将课堂理论知识与企业导师的技术技能实践知识对接融通,将产教融合理念践行于顶岗实习和课堂学习,推动知识、实践、创新一体化。
双证书:“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改革重要方面之一。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导向,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行政等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要制定相关职业准则,进行学生职业技能评价,以岗位成才为导向,促进院校和企业深入参与学生的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
2 茶叶与茶艺营销专业的特色建设改革
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于2016年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财经商贸大类下属专业之一,衔接中等职业教育中茶叶生产与加工、市场营销、专卖品经营等专业,接续本科教育中的茶学专业。专业培养学生掌握茶艺学、茶艺服务、茶艺礼仪、茶席设计、中国茶文学、茶艺美学与编创、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标准与食品安全、茶艺展示与茶文化传播、茶制品网络营销、茶艺馆经营与管理、茶叶加工与品质控制、茶事组织等茶叶行业相关专业知识,能从事面向茶叶生产加工、茶叶鉴评、茶叶品质检验、茶叶生产销售和仓储物流、茶叶营销贸易、茶叶电子商务、茶叶企业经营管理、茶饮艺术服务、茶艺培训、茶叶会展、茶事活动组织、茶文化研究与传播、茶企品牌推广、涉茶项目商业策划等岗位的复合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茶叶与茶艺营销专业建设的现代学徒制路径重在专业课程改革重构,专业教育的最终效果直接体现在专业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过程中,高职专业课程改革重构立足于院校和企业协同合作对真实职场教学情境中的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坚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建设目标,通过系统的专业课程改革重构,在高职茶叶与茶艺营销专业建设中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兼顾三方面特色改革要点:
首先,课程改革重构兼顾行业岗位动态多样需求与学生职业发展个性成长需求,紧跟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大趋势,依托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教育技术变革,现代学徒制课程改革重构立足于行业技术前沿和技艺传承使命,将行业技术发展革新和岗位职业技能标准整合于专业课程改革重构的实践应用考量之中,以学生职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整合叠加院校课堂教学师生制与企业职场培训师徒制的各自优点,改革重构专业课程结构与形态,激发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专业内涵建设的潜力优势。
其次,课程改革重构兼顾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步发展。学生职业技能与未来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为满足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职人才,课程内容改革应该以真实职场工作系统流程为导向,注重课程内涵的教育性、内容真实性、行动实践性、技能针对性,教学方式与实践实训侧重夯实学生掌握符合岗位标准和职业属性的技术技能。同时坚持立德树人和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投入,品德情操、科学思维、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是学生职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堂学习环境的显性积极引导与企业岗位实习的隐性耳濡目染,最终达成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的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德育目标。
最后,课程改革重构在专业建设中平衡学校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类课程和企业岗位技术技能实训类、职业规范养成类课程。倡导学校企业共联合开发课程,实现课程内容衔接、教学功能延续、教学方式灵活和教学场景开放连贯,兼顾学校学期教学规律和企业生产周期,达到教学双主体协同增效和教学场所切换合理,同时要严控学校课程教学组织流程和考核评价的硬性标准,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而对于教学场景动态多变的企业实习实训课程,要灵活变通地组织教学,教学过程、课程模块、考核考评实施弹性管理,保证企业生产运营与实训教学的和谐顺畅、融合衔接,既实现校企合作式资源共享,也满足学生岗位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3 茶叶电商营销课程的“岗课融合”路径
3.1 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合作开发课程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运行课程,兼顾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同步发展。院校教师和专业负责人、企业管理者和技术技能型人员、行业专家等多方参与的高职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有助于整合专业理念和课程实施、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等多方面考量,对专业课程从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开发设计、运作实施、教学资源到监督评价的全过程深度有效参与。基于学校场域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要吸纳企业真实的工作流程、工作情境、产品服务和项目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合理精炼、加工、改造,以此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并构建工学结合的学习模拟情境。基于工作场域的企业课程,开发与产业特色、企业优势衔接的岗位实习实践类课程,突出在现代学徒制下企业技术专家经验型知识技能的言传身教,课程内容动态多元地整合职业综合素养、职业习惯规范、职业岗位标准、职业反思意识,突出企业课程在学习性岗位实践和生成性职场浸润的双重优势。
3.2 岗课融合专业建设课程类模块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企业岗位技能需求调研和学生就业服务面分析,高职专业建设的岗课融合路径首先要构建分类课程模块,对接岗位技术技能需求、岗位职责规范、岗位国家职业标准,每个模块中课程的功能定位与岗位职业培养目标联系清晰紧密,模块内课程内容知识内部体系关联、外部与时俱进、内外沟通更新,学生根据自身就业方向和职业规划选择对应的模块课程,课程模块资源涵盖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岗位技能课模块、创业拓展课模块、职业素养课程模块等,每个模块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清晰明确,微观到一个职业能力点或岗位技能动作,宏观到一个岗位任务或工作流程,模块课程内容体量合理、知识体系避免零散无序,建立掌握专业知识为基础、获得岗位技术技能为主线、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课程模块体系,全面整合课程知识内容、学习态度策略、教学信息化资源、多元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助推学生在校企课程交替学习中完成“由认知到熟练,由专项到综合,从实战到顶岗”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促进学生企业在岗实践的学徒身份认同、岗位技能认同、职业情感认同和行业价值认同。
3.3 岗课融合丰富互联网信息化教学资源
依托网络教育技术信息化改革,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建设在线教学资源库,将学校课程中的茶学概论、茶叶评审技术、茶叶市场营销、茶叶企业经营管理、茶叶电子商务等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以在线开放课程、网络课程、慕课、微课等形式发布在资源库教学平台上,并配套提供课程多媒体课件、课程讲义等,供专业学生自主线上学习和资源共享,并且通过茶叶技能训练、茶叶冲泡训练、茶叶加工和评审技能训练、茶叶品牌营销训练、茶叶电子商务项目训练等视频微课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促进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此外,茶文化和茶叶博览馆的宣介短片也是拓展学生专业视野的有效途径。企业课程通过视频拍摄和在线播放,实现企业生产与专业教学同步网络资源传输,微视频记录茶叶企业生产实际、工作流程、技能培训、岗位实践、岗位规范等系统性学习项目,学生自主根据课程知识脉络和自身知识结构选择相关视频学习。教学资源库平台提供专业课程模块学习资源、真实职场情境展示、系统岗位技能演示、校企导师视频互动,突破传统专业教学课堂时间、空间和人员参与的限制,发挥网络信息技术辅助院校教学的优势,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
依托在线电子商务综合实训系统、跨境电商教学实训平台、电子商务模拟实训系统、新媒体营销实训系统、移动营销实训系统、跨境营销基础实训系统等教育技术媒介,辅助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建设茶叶电商营销课程模块,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茶叶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相关的岗位需求,做到课程内容与实训互补、实训内容与岗位技能对应、岗位技能与国家职业标准衔接,例如茶艺师、评茶员、电子商务师、营销师、茶业经营管理师等。学校课程以岗位需求和职责为导向,融合课堂教学、在线平台实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为学生后续企业课程和顶岗实习实训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依托校友邦互联网+实习实践校企合作平台,茶叶电商营销人才校外实习课程可以有效利用全社会资源,共建优质企业资源库,协同校内、校外多个主体,促进企业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使高职院校能够规范管理学生企业实习实践过程和获得实践教育大数据反馈,强化企业课程在岗实习实践过程的各个环节,为院校实践教育解决课程编排、过程管理、岗位落实、监督监管、资源配置、质量保证等问题;为企业人才招聘解决岗位匹配、能力测量、校招人才、研发合作等问题;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解决实习辅导、智能记录、在线考核、实习鉴定等问题。专业实习平台指导教师可以聘请企业导师进行远程指导,指导沟通时间安排弹性灵活,企业导师、专业学生和学校导师通过校友帮和其它社交媒体平台沟通互动,全面整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岗位实习培训和课堂理论学习等专业课程建设的多方要素,放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多方合作的协同增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