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传播视角比较尼采与叔本华美学思想
2020-12-22牛丽娜
牛丽娜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基础部,河南郑州 451191)
文化传播能把美的思辨更好展现在大众眼前。关于美的阐释,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本质,意志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欲求冲动,显著特征就是生存,这就是唯意志论。叔氏认为,摆脱欲望掌控的根本办法只有摆脱意志。摆脱意志,是要摆脱产生欲望的自我,即走向死亡。一旦没有了产生欲望的自我,意志消亡,也就没有了表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无瓦之基,世界就是“虚无”。叔本华又由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走向否定一切的极端虚无主义。尼采承继了叔本华悲观主义理论,尼采认为叔本华理论在逻辑上不十分明晰:既然生命意志是世界本质,就应当是永恒,个体生命的不断毁灭又随之产生,正表明自然界本身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尼采提出本体论清除了叔本华否定、灭绝生命意志的悲观主义成分,注入创造、奋斗的积极意志。坚定意志还被视为伦理道德标准,作为一种最高价值标准,用它来衡量人类一切精神文化价值,对传统基督教文化与现代生活透彻反思。所谓真理、道德、审美等,都只是为意志坚定服务的工具,是意志为自己目的而创造的。任何提出的理论,无论是否经得起论证,只要能满足意志坚定需求,那就是真善美。尼采要“重估一切价值”,实现“价值的转换或重建”。这种思想同叔本华的结论本质上相同,但尼采从主观上,想要赋予该结论一种更加乐观与科学的色彩。
1 艺术是人生的救赎
文艺美学是尼采与叔本华思考哲学问题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自然而然成为二者美学思辨的重要层面。对待人生,叔本华观点之一:人生即苦。人如何才能摆脱苦,除涅磐这一彻底解脱,暂时的解脱办法依赖于艺术,艺术是以理念为对象的。艺术活动对理念认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性或理性认识,而是一种完全独立于因果规律外的纯粹“直观”,使人在表象世界中直观到理念这个意志的直接客体性,避免为意志奴役之苦。这种对理念的直观就是审美。在审美观照中,作为观照主体的个人暂时忘记自己,忘记自己的意志,或说忘记一切烦恼,而仅作为纯粹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也就达到对人生痛苦的暂时忘却,进入一种独立自足的境界。叔本华称这种审美境界为“自失”,即主体“自失”于对象中。审美观照中的主体,已与客体对象合二为一,忘却自身作为客体的成分,成为纯粹意义上的主体。这种主客体水乳交融的认识活动也就是所谓审美“观审”。生活中的痛苦可为艺术审美的愉悦所淡忘,艺术是“人生中最令人愉快和唯一纯洁无罪的一面”。尼采更明确肯定艺术对人生价值的升华。尼采认为审美的人生或人生审美化的必要性,在于人生的悲剧性。把人生看作是一种悲剧艺术,虽然人生中充满坎坷,但在同苦难抗争中,会体尝生命的美好。个体生命的毁灭,本身也是生命意志肯定自身的一种形式,是人生的悲剧美。尼采将人生视为一种悲剧艺术,认为艺术的实质植根于人性中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对立冲突。尼采认为这两种精神既是一种审美情趣,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不过其是相互独立的。
艺术是解决人生矛盾所有可能性中最好的一种,尼采与叔本华均认同此观点。艺术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或者说艺术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现当代西方美学十分关注的问题。艺术与审美代表了人的感性方面,可以成为一种颠覆的力量,挣脱社会对人的束缚,使片面的人成为立体的人。叔本华、尼采强调将艺术作为解决欲望与现实的矛盾的重要途径,视审美为弥合现代社会分裂的强大粘合剂,至此重新找到了人的存在的主体性。
2 悲剧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是展现美的功能之一
唯意志论美学论述中,就艺术对生命和意志的作用而言,叔本华和尼采都将旋律定在肯定、欢快的基调上,但不同的理论也路现双歧。一个是用通过肯定艺术而否定生命,一个则以通过肯定艺术从而肯定人生。从人生即痛苦的观点出发,叔本华认为悲剧“在面前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着人的偶然性的统治,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回的失陷”等。悲剧暗示的是人生本来性质,展现的是意志和它自己的矛盾斗争。人们要从根本上摆脱人生的痛苦,就必须舍弃一切欲求,灭绝生存意志。悲剧的作用正在于能够向人们揭示出这一点。“所以在悲剧里看到那些最高尚的“人物”或在漫长斗争与痛苦后,永远放弃了此前热烈追求的目标,放弃人生一切享乐;或是心甘情愿的放弃一切。”人生而有罪,而“悲剧的真正意义是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悲剧”主角所赎的不是个人特有的罪,而是原罪”。悲剧把个体生命的痛苦与毁灭显示给人看,作用是使人看穿作为现象的个体生命及其欲望的徒劳无益,进而看穿现象背后的自在之物即宇宙生命意志的虚无性和自相矛盾,从而清心寡欲,放弃整个生命追求。
针对悲剧功能,尼采认为悲剧的深层心理基础是酒神精神,酒神精神要人们相信生存的永恒乐趣,不过不应在现象中,应到现象背后去寻找这种乐趣。激起审美快感的不是现象,是悲剧在现象背后向人们展示的永恒生命的欢乐,正是它给人类以形而上的慰藉。悲剧演出虽然是毁灭、死亡,但肯定的却是超越死亡和变化之上的生命的胜利。与叔本华悲观主义相比,尼采阐述了积极进取的美学观,即面对艰难困苦敢于直面人生,肯定生命所必然包含的个体矛盾、灾难和毁灭,显示了乐观的人生态度。尼采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彻底颠覆具有创新意义。但从另一方面看,面对矛盾复杂的世界,片面强调艺术和审美对人的“拯救”与“超越”,很容易使人陷入空想而导致悲观主义。事实上,尼采主观上极力要赋予他的理论以一种乐观的色调,但骨子里并未彻底摆脱悲观主义。“为了生存,我们需要谎言……为了生活而需要谎言,这本身是人生的一个可怕又可疑的特征。”艺术是谎言,悲剧也不例外。
3 二者哲学思想对美的讨论
叔本华与尼采,均是从人的自身去寻找人生和世界的意义,是从人自身去探寻美的本质。叔本华认为理念是意志的唯一直接的客体性,“生命意志就在这理念中有着它最完美的客体性”。只有当作为主体的人处于主客体水乳交融的审美“观审”状态中,作为观审对象的纯粹客体——理念才是美的。“当说一个对象“美”的时候,意思是说这对象是审美观赏的客体,这又包含两方面:一方面看到客体就把人变为客观,意识到的已不是个体本人,而是纯粹无意志的认识主体;一方面,人在对象中看到的已不是个别事物,而是认识到一个理念。”理念都是意志的客体化,更准确的说,美是意志的“恰如其分的客体化”。也可说美是意志的完美的客体化。现实中,各类事物美的程度不同,是理念等级不同,或说是意志客体化的完美或不完善所致,理念等级越高,即意志客体化越完美,体现它的个别事物就越容易使人作纯客观的观照,这种事物也就越美。叔本华认为,从无机自然界、植物界、动物界到人,它们的理念在等级上越来越高级,意志的客体化越来越完美,故人比其他一切事物更美,体现人的本质是艺术最高目的。叔本华将美和意志、美和审美有机联系,形成独特审美理念。尼采阐释:“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真理上建立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第一真理。”人是美的唯一原因,人又是充满着欲望的意志坚定;美不是无利害关系的无欲静观。他把意志坚定看成人的本能积聚,得出结论:美和丑的前提极其丰富地积聚在本能中。丑被看作衰退的一个暗示和表征”,美则是生命本能和强力意志蓬勃高扬的暗示和表征。凡有利于提高生命力的对象,人便作出“美”的判断,反之则作出“丑”的判断。
结语:
综上所述,尼采与叔本华的文艺美学观点对西方现当代美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两位哲学家对美的哲学思考与探索,已使文艺美学远离神秘幽谷进而走向公众视野,为大众学习者与文艺工作者所认知。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理论开始将“形而上”的美的本质问题作为一个无意义的假命题而摒弃,是世界文艺美学研究的一次重大转折,实际上这种转折在叔本华、尼采开始就已经展开思考与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