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锦”秀山河:国庆片《我和我的家乡》的类型突破与创新

2020-12-22胡智锋

中国文艺评论 2020年11期

胡智锋 徐 梁

2020年中国电影国庆档的热络景象和骄人佳绩,为中国电影破局疫情囹圄、加速实现电影在大众文化生活中的功能复位倍添信心。2020年也是全国人民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年份,为此,中国影视人凝心聚力,克服万难,充满使命感与责任感地将镜头视角对准了中国广袤而富有生机的沃野乡土,聚焦黄土地上千千万万信念坚定的实践者、奋斗者和奉献者,用影像书写了决胜全面小康路上那些打动人心、激励人心的中国故事与中国诗篇,创作出了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观众对此类主题影片的关注与观看热情,也在2020年的国庆档影片《我和我的家乡》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让新的电影类型探索有了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

表1 《我和我的家乡》分段落故事简要信息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紧扣社会现实的“命题”创作要求,接续和延伸了2019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所开创的“我和我的”系列电影的表达形式与体例,五个创作分主题涵盖了农村医保、文旅、教育、环境、扶贫等主要领域(见表1)。丰富的人物设定、谐趣的情节叙事、饱满的情感表达等,让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继续将国庆佳节之际的全民欢庆氛围与家国伟业成就的振奋、致敬两相融合,成功打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电影类型——“国庆片”。

同样作为中国特色类型片,“国庆片”不同于献礼片类型创作中背靠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厚重性与严肃性,而更加依托于全民欢庆的情感化社会语境,在内涵上更加注重情感性、民族性和仪式性的多元解读与成熟建构。“国庆片”的突出特征主要体现在家国融一的中国情调,集群聚智创制的中国模式,以及形美意丰的中国仪式三个主要面向上。

一、中国情调:家国融一的独特表达

中国人对于“国”与“家”的概念体认与情感表达始终是深沉、热烈而真挚的。儒学经典《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即朱熹“八条目”所概括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足可见在中国人心目中,个体生命成长与家庭单位建构,以及国家前途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牢不可破、密不可分的。而由此建立起的中国情调也必当呈现出深厚且丰满的意蕴,正如《我和我的家乡》中的五段谐趣故事所酣畅表达的家国情怀、乡土情结和个体情感,让中国情调独具魅力。

1. 深沉的家国情怀

《我和我的家乡》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连接着人们关于家国同构、身份认同等的集体情愫与共同记忆。这种记忆不仅是对自己所依傍的祖国的深沉爱意,也是具有超越世俗意义的虔诚而强烈的情感体现,更是血肉相连、无法割舍的民族精神纽带。例如在《最后一课》这一段落故事中,范伟饰演的乡村教师老范虽然已旅居国外生活多年,但他在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垂暮之际,仍然于混沌的记忆深处心系祖国山河模样与亲人面容,故事也正是在老范关于祖国至亲忽明忽暗的怀旧记忆中不断反复推演。在老范半梦半醒的记忆状态中,情归故里的家国情怀触动了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祖国故土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熟悉的景致、物件与味道,更是让人眷恋至深、牵肠挂肚的亲人与亲情。因情感而凝聚在一起的“家”与“国”,最终演变为一个民族共同的家国情怀,无不充满了骄傲与自豪。在《我和我的家乡》的各段落叙事中,对国的归属感、对家的幸福感,以及对自我身份认同感的追寻、感悟和演绎,不仅令居于海外的游子心生触动,也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在这种被“国庆片”强化了的爱国心境中寻得心灵的栖息之处。

2. 浓烈的乡土情结

费孝通先生在其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开篇中便颇有洞见地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可以说,富有泥土气息的中国,才是最根本、最鲜活和最具生命魅力的中国。作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乡土情结始终伴随着中国人的生命成长轨迹而延伸、流转。无论是乡音乡貌,还是乡曲乡调,对家乡故土的情感勾连,汇聚成了中国人最浓烈的乡愁与乡思。在《回乡之路》的段落故事中,闫妮饰演的网络直播带货网红闫飞燕,回到童年记忆中黄沙漫天的陕北老家参加中学校庆,在一棵大树下怀想起故去的高妈妈,悲从中来,放声呜号。正是中国人特有的乡土情结,让观众对这段似乎“过载”的情感戏码感同身受,不觉突兀。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社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向与变迁,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在不断探索中日渐明晰。在《我和我的家乡》的段落故事里,我们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显性的变化,如《神笔马亮》和《天上掉下个UFO》段落故事中所呈现的乡村旅游,正是演绎了中国人心中对乡愁的牵绊与蔓延,让当代都市年长的国人渴望复归家乡故里,同时也让当代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向往田园诗画般的生活。

3. 真挚的个体情感

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对应的是宏大的情感叙事,而聚集到个人主体层面的感性关照,则是更加细腻、生动的情感关联与建构。这种细致入微的主体情感几乎体现在《我和我的家乡》中的每一个镜头语言当中,对于生我、养我、育我、助我的亲人、友人、恩人、爱人等刻骨铭心的个体情感,让我们每个人都温暖不已、感动不已。《北京好人》中葛优饰演的北京市民张北京,正是在一袋大白兔奶糖的亲情眷顾中,下定决心冒险骗保帮表舅治病,闹出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荒诞故事。《最后一课》《回乡之路》中弥漫着的感人师生情,让当年走出旧乡村的娃娃们能够依然对家乡故土保持热忱,并心怀回馈、反哺之情,立志建设新乡村。这些发生在乡土中国的质朴故事,让真挚的个体情感相互之间擦出明媚的火花,撩动了万千观众的心弦,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中国模式:集群聚智的独特创制

从2019年国庆档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开创的集锦式、拼盘式节庆创作开始,到2020年国庆档《我和我的家乡》中多导演执导、多明星参与、多段落叙事等集群聚智的创作模式延续,“我和我的”系列国庆影片类型日渐走向成熟。国庆档中这种强大导、表演阵容的星光汇聚与密切协作,体现了“国庆片”集体创作、多元叙事、集锦架构等类型独特的中国化生产创作模式。

1. 优质资源的群体创作

《我和我的家乡》几乎聚集了当前中国电影界最为优秀的一批编剧、导演和演员参与创作,充分体现了“国庆片”汇聚优质资源的群体力量与集体智慧。回顾历史上演绎的经典作品,多有此类主旋律佳作上演。如抗战年代的1937年,洪深、唐槐秋、袁牧之、凌鹤、金山、宋之的等六位导演以及十多位编剧共同打造的抗战题材三幕话剧《保卫卢沟桥》等戏剧作品,充分体现了我们的艺术工作者在社会重大事件节点上群策群力、集体创作的优良传统。进入新世纪以来,群体创作演绎的献礼片佳作叠出,如被称为“红色三部曲”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中,都有百余位一线明星演员的强大演出阵容。而在“我和我的”系列影片的创作模式中,同样秉承了这种优势。当然,群体创作模式或许不太容易使电影作品形成统一的风格样态,但能将拥有不同艺术特点和才华个性的电影创作者组合在一起,形成多维群像和多样景观,也能够碰撞出创意的火花,散发出新鲜别样的韵味,依然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观影感受。

2. 统一主题的多元叙事

与其他类型片不同的是,“国庆片”的创作主题鲜明且统一。这种类似“命题作文”的创作,以往常常被认为是违反创作规律的做法,但从国庆档“我和我的”系列近两年来的票房成绩和社会口碑来看,主题先行的同题创作也能够拍出高度和分量。一部电影作品中同样的“国庆”主题,可以让不同创作者根据自身不同的体会与感悟,释放出独特的创作能量,激发出丰盈的创作想象。从整体风格来讲,虽然影片《我和我的家乡》在策划阶段就确立了喜剧的调性,但各位导演在叙事上的多元呈现,让观众在影院中观看这五段关于家乡变化发展的动人故事时总是有着不同的惊喜,笑中带泪,泪中含笑,收获了情感丰沛的观影体验。在《我和我的家乡》的五个独立的家乡故事中,观众感受到的是《北京好人》里的京味儿谐趣,《天上掉下个UFO》里的“探案闹剧”,《最后一课》里的“骗局”喜剧,《回乡之路》里的反转惊喜,《神笔马亮》里的“麻花包袱”, 在情不自禁的笑声中回味和感喟曾经的过往。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和《我和我的祖国》一样,《我和我的家乡》所展现的乡土故事,同样拥有来自现实生活的人物原型与真实情节,体现了一种浪漫的现实主义表达。如《回乡之路》中的沙漠变绿洲,正是现实中中国西北一代代治沙人与毛乌素沙漠的抗争情缘,牛玉琴、石光银等老一辈治沙英雄也在段落结尾以“彩蛋”形式出镜亮相,表达了对治沙人的由衷致敬。在未来的国庆档中,我们可以想象还将会有同“祖国”“家乡”一样充满情感张力和想象空间的“国庆片”创作主题呈现,如“母亲”“童年”“奋斗”“梦想”“信仰”等等,继续让“我和我的”系列家国故事与民族精神在“国庆片”影像中不断延续和传承。

3. 成熟形式的集锦架构

由主管部门牵头和统筹协调,是中国特色“国庆片”类型创作的重要特征,其直接或间接引导了“国庆片”电影创作的优质资源汇聚,以及鲜明统一的主题设计。而集锦、拼盘式的影片架构组合,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基于满足以上两种条件下的最优创作模式选择。一方面,集锦架构的影片创作在国内外早已被反复运用,其已然成熟的形式架构形成了一定的创作规律和理念(见表2、表3)。如1965年法国电影界就已经拥有了集锦架构的电影创作,克洛德·夏布洛尔、让·杜歇、让-吕克·戈达尔、让·丹尼尔·波莱、埃里克·侯麦和让·鲁什等六位导演以鲜明导演风格,完成各自独立的叙事段落,构成了《六大导演看巴黎》的别样观影体验。再如20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的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四位导演联合执导的剧情片《光阴的故事》,用四个独立故事演绎了人生不同阶段的成长与社会变迁。另一方面集锦架构也体现了中国电影人团结协作的群体力量与精神面貌。值得思考的是,集锦、拼盘式架构的影片创作,一旦主题线或情感线偏失,极易让人产生拼凑感。如何摆脱“电影综艺”“春晚小品”“嬉闹游戏”的印象,真正达到“多中有一,一中有多”的创作状态,还需要我们的电影人继续在实践中大胆尝试与探索。

三、中国仪式:形美意丰的独特展示

中国人的仪式观与仪式感由来已久,一方面是来自于社会礼制的深厚传统,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人独特的情绪释放与情感连接方式。国庆节各类各级的典礼与仪式庆祝,便是这种仪式观的深刻体现。反映在“国庆片”《我和我的家乡》的影像展示中,其对祖国辽阔山河图景的展现,对民族共同文化记忆的书写,以及对节庆欢乐祥和氛围的表达,都是对中国仪式的丰富多元的阐释与建构。这种对家国故事影像集体观看仪式的建构,唤起了中华儿女的幸福感、归属感和成就感,以影像之魅力提升了国庆节的文化意义与精神价值。

表2 近20年中国集锦电影代表作品

表3 近30年国外集锦电影代表作品

1. 优美壮丽的地理景观

风格迥异的七位中国知名电影导演秉持统一而鲜明的创作定位,分五路摄制团队奔赴祖国东、西、南、北、中五地进行独立故事影像的拍摄创作,这让《我和我的家乡》中所覆盖的五个主题故事极具覆盖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也让观众在国庆节的电影院中领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乡村的山河巨变。各组导演、演员所选择创作的家乡故事,多多少少都与自己的童年过往有着紧密的情感联系,这也是中国电影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河土地的致敬之作。无论是《回乡之路》中祖国西北黄土地上的荒漠换绿颜、《天上掉下个UFO》中祖国西南山沟里的建设巨变,还是《神笔马亮》中祖国东北乡村的生态文明发展,都让我们在共同向往的景观中沉醉,也切实认识到家乡发展背后那些默默奉献和耕耘着的英雄楷模,心中油然生出敬佩,发出赞叹。

2. 同心连根的文化记忆

尽管在伟大祖国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拥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由此生发与沉淀的文化记忆始终伴随着我们发展进步的每一个印记。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无论是过往的文化遗产还是正在创造的新生文明,都是文化力量的展示。中国人也因丰富、深厚、饱满的文化基因而产生由衷的自豪,向文化致敬同样也成为一种中国特色的仪式观。《我和我的家乡》中对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生活的展示,勾起了多少观影者的无限怀想与向往。《天上掉下个UFO》所展示的贵州黔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歌舞,《回乡之路》中吴京饰演的陕西街摊老板一身陕北汉子的典型服饰装扮等等,都让观众获得了文化的追忆和心灵的抚慰。另外,国庆档“国庆片”的类型建构所引发的电影文化景观,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创造新的民俗。如同春节期间合家前往电影院观看贺岁片,成为继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后,正在形成的又一个中国人传统节日中的新民俗一样,国庆档的“国庆片”亦有如此趋势。当然,体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是这种趋势的最强推动力,我们期待这种新文化、新民俗的稳步建构。

3. 欢乐祥和的节庆氛围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歌唱祖国》的熟悉旋律在《我和我的家乡》中串联始终,并进行了时代性的创新演绎,观众们在既怀旧又创新的艺术载体中,跟随王源、杨紫等一起哼唱,不仅打造了新的集体观看仪式,使得大家在观影过程中充分享受情感与精神的共鸣,满足了集体观赏、集体献礼的独特心理需求,也成功将欢乐祥和的节庆氛围推向高潮。这种融历史文化记忆与现实景观感受为一体的艺术创造,为观众打造了一种怀旧氛围与创新空间中的新奇体验。同时,喜剧风格的故事演绎,更是让欢乐充斥观影体验始终,“国庆片”之“庆”也便有了生动的注脚。“国庆片”喜剧风格的轻松与诙谐感观,不仅有利于消解电影观众对于家国题材的刻板印象,同时也对主旋律和主流价值的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最典型的情节来自于《神笔马亮》中扶贫干部马亮的妻子在观景台上的一番义正辞严的演讲,被沈腾饰演的马亮以一句“这里是观景台,不是主席台”风趣地化庄为谐,既表达了主流价值,又令人不觉宣教,同时又印象深刻。“国庆片”的暖色影调,对国庆节的氛围营造具有重要的仪式铺陈和文化先导功能。

总之,在国庆节这一举国欢庆的特殊庆典之际,《我和我的家乡》作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电影新类型的 “国庆片”, 将“我”之个体与“国”之集体用情感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唤起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形成一种向祖国、家园、故乡献礼致敬的集体仪式,为中华儿女带来了情感的抚慰与精神的鼓舞。“国庆片”新类型的建构,为新时代中国电影的类型片创新作出了卓越贡献,启迪未来的电影创作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可以说,“国庆片”不仅是政府、制作方和观众的集体合创成果,也是我们不断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产物。面向未来,“国庆片”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与道路,始终应当成为“国庆片”的发展动力与目标。我们由衷期待这种凸显中国特色的“国庆片”新类型,能够在未来持续发挥温暖人心、震撼人心、启迪人心的文化价值,不断创作出具有鲜明中国味道、中国气质和中国精神的电影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