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赏》(上旬)2020年总目录
2020-12-21
【主笔头条】(期·页)
孔子与中国知识分子(上)/鲍鹏山(01·05)
回眸第五代电影的现代性崛起/黄式宪(02·5)
1970年代前后“创造之手的传递”和新诗潮的兴起/王家新(03·5)
元好问诗歌通释三则(一)/查洪德(04·5)
易卜生剧作的当下意义和审美价值/王宁(05·5)
向死而生:传染病灾难电影分析/尹鸿(06·5)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性概念的辨析/聂珍钊(07·5)
《祝福》的反讽与荒诞意味/王本朝(08·5)
赋讲读五篇(上)/许结(09·5)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幕礼/许子东(10·5)
大地之书(上)/祝勇(11·5)
北国地名之南迁与中古诗人之流寓(外一篇)/范子烨(12·6)
【《名作》视野】(期·页)
孔子与中国知识分子(下)/鲍鹏山(02·14)
有關《古文辞类纂》一则言谈的解读/许结(02·21)
【大家讲谭】(期·页)
张志忠教授访谈录/王西强(01·12)
宗璞访谈/舒晋瑜(02·24)
文学与社会/梁晓声(02·34)
张爱玲中篇小说《金锁记》讲稿/陈思和(04·12)
古代文学研究的文人、文心、文情/朱万曙(04·17)
鲍鹏山访谈(上)/罗强烈(05·14)
鲍鹏山访谈(下)/罗强烈(06·10)
作为审美的眼睛/王犁(06·15)
刘慈欣访谈/吴言(07·12)
诺奖为什么会选中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彼得·汉德克/育邦、邵风华(07·16)
破译沈从文的“希腊小庙”/商昌宝(07·20)
【专题研究】(期·页)
“张枣博论译稿暨诗学思想研讨会”专辑
“张枣博论译稿暨诗学思想研讨会”会议纪要/(01·23)
关于张枣的论文和书信二三事/钟鸣(01·35)
元好问研究
元好问的嵩山岁月/胡传志(01·39)
元好问的军旅生活/胡传志(02·59)
遗山县令的民生情怀/胡传志(03·19)
元好问的至暗时刻/胡传志(04·28)
元好问与金元医学/胡传志(05·35)
元好问的聊城新变/胡传志(06·22)
元好问在冠氏的交游与出行/胡传志(07·48)
元好问的家山情/胡传志(08·28)
元好问晚年的奔波生活/胡传志(09·26)
元好问的子女/胡传志(10·20)
元好问词传播的两个特例/胡传志(11·27)
元好问的书迹/胡传志(12·14)
元好问接受稼轩词的特征及其原因/王昊(01·43)
元好问的佛教思想与信仰/冯大北(02·64)
元好问小说的研究面貌及展望/于东新、姚立帅(03·24)
论《续夷坚志》地理信息地图的创建/王永、邓心(04·34)
元好问诗歌通释三则(二)/查洪德(05·40)
元好问诗歌通释三则(三)/查洪德(06·28)
元好问诗歌通释三则(四)/查洪德(08·23)
元好问诗歌通释三则(五)/查洪德(10·13)
元好问思想历程的一段插曲/魏崇武(11·32)
元好问词元好问推崇《敕勒歌》的诗学理念、华化取向与独特价值/狄宝心(12·10)
新世纪“世说学”研究
刘强新著《世说新语研究史论》序/龚斌(01·48)
《世说新语》的文化渊源及其影响/刘强(01·50)
新世纪“世说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刘小兵(01·57)
孙绍振研究
孙绍振解“写”论的“五说”/赖瑞云(02·40)
略论孙绍振对语文阅读教学方向的重塑/冯直康(02·45)
孙绍振教授《以丑、呆为美》两岸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后记
/易理玉(02·50)
孙绍振文本解读学的原创性和贡献/孙彦君(02·54)
李洱《应物兄》专题
《应物兄》给文学史留下了怎样一根骨头(上)/王尧等(03·12)
《应物兄》给文学史留下了怎样一根骨头(中)/郭冰茹等(04·19)
《应物兄》给文学史留下了怎样一根骨头(下)/项静等(05·27)
中国电影:如何实现在发展中的精神诉求
思想,电影表述的N种方式/贾磊磊(05·19)
作为大众栖息的思想隐/段运冬(05·22)
要善用“电影机器”的魔力/姜宇辉(05·23)
实现思想诉求更重要的是“怎么讲”/陈林侠(05·24)
“现实”历险与“思想”求索/安燕(05·25)
纪念列夫·托尔斯泰逝世110周年
吉光片羽:“托学”在晚清中国/陈建华(08·11)
“托学”在19世纪末的日本/陈凌虹(08·17)
《应物兄》专题
“注”解《应物兄》/杨辉(09·13)
论《应物兄》的启蒙之思/宗培玉(09·19)
荆花蜜/李洱(09·24)
百年中国文学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解读/许子东(11·12)
浅析1949—1980年间的中国女性小说/董丽敏(11·21)
海外华文作家研究
《海外华语小说年展2020》策展人语/夏商(11·40)
海外中文小说写作的昌盛与特色/阙维杭(11·43)
张惠雯小说论/邓瑗(11·49)
《方山子文集》评论小辑
贵在韧劲和长远眼光:读《方山子文集》想到/徐志啸(12·19)
丰博精微开拓创新:喜见《方山子文集》问世/孙以昭(12·22)
文心惊庄子情怀动浦江:读《方山子文集》/张永祥(12·24)
【经典重读】(期·页)
由《礼魂》说到《九歌》对汉郊祀歌的影响/赵逵夫(01·63)
论屈原的第一首骚体诗《抽思》/赵逵夫(02·70)
论屈原的《思美人》/赵逵夫(03·36)
《惜诵》品评/赵逵夫(04·48)
屈原《大招》解读/赵逵夫(06·33)
《招魂》驳议/赵逵夫(09·31)
研读《天问》/赵逵夫(10·32)
被放江南之野时的悲愤与牵心:《涉江》赏析/赵逵夫(12·43)
《封神演义》的独特魅力(一)/梁归智(01·66)
《封神演义》的独特魅力(二)/梁归智(02·73)
《封神演义》的独特魅力(三)/梁归智(03·44)
《封神演义》里的儒佛道(一)/梁归智(04·40)
《封神演义》里的儒佛道(二)/梁归智(05·46)
《封神演义》的文化意义/梁归智(07·30)
“四书通讲”之中庸之道(上)/刘强(02·81)
“四书通讲”之中庸之道(下)/刘强(03·39)
“四书通讲”之治平之道(上)/刘强(04·57)
“四书通讲”之治平之道(中)/刘强(05·63)
“四书通讲”之治平之道(下)/刘强(06·45)
“四书通讲”之齐家之道(上)/刘强(07·37)
“四书通讲”之齐家之道(下)/刘强(08·33)
“四书通讲”之教育之道(上)/刘强(09·45)
“四书通讲”之教育之道(下)/刘强(10·43)
“四书通讲”之交友之道/刘强(11·83)
《诗经·兔罝》的阅读与欣赏/刘毓庆(03·30)
“思无邪”的本义及其他(上)/解志熙(04·52)
“思无邪”的本义及其他(中)/解志熙(05·54)
“思无邪”的本义及其他(下)/解志熙(06·38)
《老子》与人生进退/曹胜高(04·62)
齐物:进入逍遥境界之门/孙明君(05·70)
《逍遥游》的艺术手法/孙明君(06·52)
《齐物论》的艺术手法/孙明君(07·42)
《养生主》的艺术手法/孙明君(08·40)
《人间世》的艺术特色/孙明君(09·38)
《德充符》的艺术手法/孙明君(10·39)
《大宗师》的艺术特色/孙明君(11·77)
《应帝王》的艺术手法/孙明君(12·47)
亨利六世:“国王戏”里的第一配角/傅光明(08·43)
赋讲读五篇(下)/许结(10·26)
经典重读:论“境界”说/刘运好、程海滨(11·55)
鲁迅晚年杂文欣赏/张梦阳(11·66)
何其芳散文欣赏/张梦阳(12·50)
大地之书(下)/祝勇(12·36)
百年中国文学
清官比貪官更可怕? /许子东(12·29)
“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文学阐释/李 丹(12·56)
【精神肖像】(期·页)
严家炎先生学术思想评论小辑
“庆贺严家炎先生八十华诞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发言选录(01·71)
“严门”感怀记/李今(01·81)
忆陈贻焮先生/王景琳(01·84)
我与老从的这些日子/李辉(02·88)
徐复先生:求真精神、会风精神、团队精神/方向东(02·92)
“钱理群学术人生侧影”小辑
主持人语/李浴洋(03·51)
我所理解的钱理群及其学术研究/范智红(03·52)
钱理群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自觉承担/宫立(03·56)
后启蒙时代文学教育的抵抗与超越/国家玮(03·59)
恭贺姜德明先生九十华诞/李辉(03·66)
谢冕小辑
谢冕的书斋和童话/孙绍振(04·67)
谢冕先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张志忠(04·69)
如何做谢冕老师的“三好”学生/邵燕君(04·72)
永远的首长——谢冕/翟晓光(04·76)
怀念恩师夏传才先生/纳秀艳(04·79)
林曼叔的文学岁月——哭曼叔/阎纯德(05·73)
念友人梁归智、朱正琳/陈家琪(05·77)
古远清专题
古老:文名远播,两袖清风/黄维樑(05·83)
古远清这位独行侠/吴思敬(05·88)
记有趣有学问、古老且年轻的古远清/朱寿桐(05·91)
另类的文学史家/牛学智(05·95)
谢冕重视现代性的个性/王珂(06·57)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雷加/阎纯德(08·51)
陈布文先生百年祭
点滴的记忆/周小春(08·56)
我的母亲陈布文/张郎郎(08·60)
王昊纪念专辑
暑雨蒸溽悼王昊/查洪德(09·51)
王昊教授西夏文学研究成就述略/郑永晓(09·53)
感慨悲歌忆王昊/董希平(09·56)
悲王昊老师/许外芳(09·59)
“王昊纪念专辑”编后记/张勇耀(09·60)
吕进研究专辑
吕进其人其文其诗漫议/张德明(09·62)
我与恩师吕进先生的故事/陈义海(09·66)
吕进与中国现代诗学的独特建构/颜同林(09·69)
我与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交往/安裴智(10·60)
怀念著名翻译家、辞书家徐继曾先生/王景琳(12·62)
【文本细读】(期·页)
《复仇》:悲悯(爱),在虚无人间的涌现、殉难,以及成为记忆
/彭小燕(01·90)
木心意识流散文《哥伦比亚的倒影》解读/杨大忠(01·93)
《希望》:“肉薄”虚无,在“我”与“历史—现实”之间/彭小燕(02·94-96)
同情乎?讽喻乎?——读凌叔华小说《杨妈》/陈学勇(02·97)
柳宗元《南霁云睢阳庙碑》:骈体叙事的典范之作/莫山洪(07·76)
乡愁的变奏曲: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解读/黄键(07·82)
重读《处女地》/谷兴亚(07·88)
带泥土气息的赞歌:穆旦《赞美》读解/黄开发(09·84)
小小说可能达到的:从博尔赫斯《镜子与面具》说起/王彦艳(09·89)
《采蘋》与古代女性婚前教育/刘毓庆(10·50)
“璎珞”的生命力之美/吴炫(10·57)
木心意识流散文《明天不散步了》再解析/杨大忠(12·95)
《墓碣文》揭示的鲁迅思想精神困境/韩松(12·100)
【作家作品】(期·页)
《考工记》与王安忆叙事风格的延续和转变/刘勇、韩静(01·100)
施玮《故国宫卷》小辑
传统文化跨界再造复兴之路:论施玮小说《故国宫卷》/凌逾(03·103)
笔墨跨界舞,故国梦重归:作家施玮《故国宫卷》访谈录/凌逾等(03·108)
新作速评
论弋铧作品中家庭元素的缺失与重构/冯祉艾(03·115)
一部填补传记文学空白之作:评陈威《班婕妤传》/杨占平(03·119)
刘慈欣《三体》的史诗品格(上)/杜学文(04·94)
刘慈欣《三体》的史诗品格(下)/杜学文(05·99)
黄宗之、朱雪梅小说小辑
黄宗之、朱雪梅小说论/金进(04·102)
从《平静生活》到《幸福事件》/黄宗之、朱雪梅(04·106)
从道家哲学解读《今日方知我是我》/安裴智(05·103)
读吴君的长篇小说《万福》/贺绍俊(06·67)
解读李凤群的长篇小说《大野》/曹雨河(06·70)
渡澜小说《昧火》的童话反写/姜蕾、陈岗龙(06·74)
海外华文作家观察
左翼海派文学的跨文化抒写/王小平(07·53)
评张翎新作《拯救发妻》/刘艳(07·58)
蔡东小说的城市叙事/刘洪霞(07·65)
《苏醒》叙事艺术浅析/王敦权(07·72)
文學温州和温州文学/谢冕(08·63)
莫言的劳动美学/张志忠(08·66)
寻找心灵回家的路:读范稳的中篇小说《橡皮擦》/杨剑龙(08·70)
撒谎无关道德:评刘荣书的《扯票》/毕光明(08·72)
集体化农业时代的乡村文学书写/王春林(08·76)
非鱼非石,是景是灵:论潘耀明(彦火)的散文创作/钱虹(08·80)
写作是一种飞行:魁北克作家陆蔚青访谈/赵庆庆(08·84)
生命的共情:江青、林青霞散文读札/季进(09·75)
《石榴花开》里的非物质文化/杜寒风(09·79)
“重走郁达夫之路”/陈子善(10·66)
流浪者的精神原乡:蒋韵小说中的母性形象/冯祉艾(10·69)
朱山坡小说《蛋镇电影院》读记/傅逸尘(10·73)
王立世评论小辑
推荐语/朱先树(10·81)
写诗让草族在荒谬中有容身之地/王珂(10·82)
王立世“三最”诗观及其文本实践的意义/马启代(10·86)
王立世诗歌语言探微/呼岩鸾(10·88)
大革命时代的青年苦闷:以陈铨《革命的前一幕》为研究对象/宋剑华、甄旭(11·90)
边地写作,一种新颖的写作范式/刘军(11·96)
《青蚨》:以“青蚨”传说隐喻人类之爱(上)/王红旗(11·100)
《青蚨》:以“青蚨”传说隐喻人类之爱(上)/王红旗(12·72)
美华新移民女作家笔下的“情人”形象/戴冠青(12·68)
抽象和立体主义的文学视角:评葛水平长篇新作《活水》/吴言(12·78)
网络小说研究小辑 特约主持:夏烈
幻真世界中的人性绝地:燕垒生小说论/陈力君(12·83)
女性想象中的精神守望与网络表达:疯丢子小说论/桫椤(12·87)
桐华对言情小说的艺术拓展/张永禄(12·91)
【诗词之旅】(期·页)
诗国天空的一朵孤云:读陶渊明诗笔记(上)/李元洛(02·107)
诗国天空的一朵孤云:读陶渊明诗笔记(下)/李元洛(03·73)
古希腊旷世才女萨福与她的诗/孙仁歌(02·113)
天教心愿与身违:李煜其人其词(上)/周兴陆(03·79)
天教心愿与身违:李煜其人其词(下)/周兴陆(04·86)
唐代音乐诗:《五弦弹》探析/韩成林、朴莲顺(04·90)
《草虫》:新娘之心/刘毓庆(06·79)
余光中:“祭酒”里五彩缤纷/陈仲义(06·88)
黑暗王朝衰微诗运:读明诗笔记(上)/李元洛(07·93)
黑暗王朝衰微诗运:读明诗笔记(下)/李元洛(08·92)
从三首七绝看王士禛诗的神韵之美/蒋寅(07·100)
失意伤别的悲叹与共鸣:读白居易《送张山人归嵩阳》/郭杰(08·100)
【语文讲堂】(期·页)
一个褓姆身上的文化社会学密码:《阿长与〈山海经〉》解读/黄键(01·106)
“文人相轻”与鲁迅创作中的“油滑”/刘克敌(01·112)
大学鲁迅课
漫谈今天如何给研究生上鲁迅课/黄健(02·99)
讲读鲁迅要体现整体感与文学性的融合/谭桂林(02·101)
“鲁迅与中国现代史”教学在澳洲/张钊贻(02·104)
“鲁迅与孔子”研究
两位圣人,一条道路/黄乔生(03·86-89)
鲁迅与孔子在“立人”问题上的相同与不同/张梦阳(03·90)
塑造中国文化转型的价值观/张福贵(03·96)
从“仁”到“人”:精神承传与现代转型/李红霞(03·98)
杜甫“第一首长诗”为什么受到轻视/吴怀东(04·111)
将悲愤之情,作豪放之语:《将进酒》新解/葛景春(04·116)
潜在的自我:《西厢记》中的张生/杜改俊(04·119)
立此存照:拿来主义与中国人的自信力/黄乔生(05·107)
爱的玄机:朱自清《背影》解读/潘正文(05·111)
被命运摧毁的灵魂:《巴黎圣母院》中的神甫克洛德/胡勤(06·97)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解读/蔡轶佳(06·100)
套路作文的平庸与高分作文的独创/叶开(07·103)
魯迅教学研究
如何讲鲁迅生平/魏建(08·104)
读鲁迅,懂中国/巫小黎(08·106)
关于在线教学的碎片化与系统化问题思考/辜也平(08·109)
中小学读写现状调研报告2019(上)/汪锋 李二民(09·94)
中小学读写现状调研报告2019(下)/汪锋 李二民(10·91)
风雪乾溪楚灵王/傅道彬(10·101)
反者道之动:浅谈《窦娥冤》的三个悲剧意象/杨澄宇(10·108)
朴实白描与隐讳点击:朱自清《背影》语言赏析/文贵良(10·110)
朱湘《采莲曲》的建行与节奏/赵卫东(11·106)
《狂人日记》的时间诗学/潘正文(11·111)
被“吃”掉的孔乙己/马俊江(11·117)
江南的春,还是北京的春:朱自清《春》新探/李安生(11·123)
竭尽生命的守土抗争之歌:艾青《我爱这土地》解读/潘正文(12·103)
《兰亭集序》文本关节梳理与再诠释/吴礼明(12·108)
出走路上的回应:志贺直哉《清兵卫与葫芦》解读/罗秉相(12·114)
【青年在场】(期·页)
关于夏目漱石《木屑录》《漱石诗集》之短札/杨典(01·116)
苏青集外佚文考述/戚慧(01·122)
“致敬布鲁姆”
哈罗德·布鲁姆:一个读者的胜利/育邦(02·117)
哈罗德·布鲁姆的《诗人与诗歌》/张屏瑾(02·120)
文学拾灵者:论哈罗德·布鲁姆/张斌璐(02·123)
理论的,还是批评的/陈嫣婧(02·127)
魔鬼的名字:来自心理学的启示/张悦然(04·122)
“如闻叹息,低而分明”:读《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于萌(04·125)
乔治·斯坦纳纪念小辑
世界的异乡人:论乔治·斯坦纳文学批评中的犹太身份/路程(06·105)
哀恸的人有福了:论乔治·斯坦纳/张斌璐(06·108)
语言的艰难与沉默的必然:浅谈乔治·斯坦纳的“语言”观/陈嫣婧(06·111)
“政治鲁迅”小辑
文学实感与政治现代性:关于“政治鲁迅”的一点思考/钟诚(09·103)
“政治鲁迅”与新保守主义/国家玮(09·107)
重返“政治性”:从钟诚《进化、革命与复仇》说开去/吕彦霖(09·110)
政治哲学的评判:钟诚《进化、革命与复仇》漫谈/范阳阳(09·113)
【百家茶座】(期·页)
中国古代画论名著评析
师传·时代·用笔:《历代名画记》评析之二/张晶(01·127)
“自然为上”与“名价品第”:《历代名画记》评析之三/张晶(02·131)
“度象取真”与“画有六要”:五代荆浩《笔法记》解析(上)/张晶(03·122)
“神、妙、奇、巧”与“四势”“二病”:五代荆浩《笔法记》解析(下) /张晶(04·130)
“画之逸格”与“笔简形具”: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解析/张晶(05·115)
“画分六门”与“六要”“六长”: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解析/张晶(06·115)
“气韵非师”与“用笔得失”: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评析(一) /张晶(07·110)
“三家山水”各开户牖: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评析(二)/张晶(08·113)
黄徐体异各擅重名: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解析(之三)/张晶(09·116)
“形似”与“常理”:董逌《广川画跋》撷要评析(上)/张晶(10·116)
“天机自张”与“遇物兴怀”:董逌《广川画跋》撷要评析(下)/张晶(11·126)
“画以适意”与“随物赋形”:苏轼画论撷要评析/张晶(12·119)
任公盾鼻好磨墨——护国之役中的梁启超/陈占敏(01·133)
宫崎市定“近世说”的历史价值及其反思/刘春勇 赵珍(01·137)
羯鼓与宋词演唱(上)/董希平 吴亚琦(02·137)
羯鼓与宋词演唱(下)/董希平 吴亚琦(03·127)
顾立雅对《史记》的质疑和批判/高专诚(03·134)
现代词学的新旧之变:张尔田眼中的王国维词学/杨柏岭(04·134)
《张瑞玑先生年谱》小辑
《张瑞玑先生年谱》序/刘毓庆(04·138)
《张瑞玑先生年谱》后记/卫洪平(04·141)
“玫瑰余香录”
沈从文签名编号锦绣豪华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夏双刃(05·121)
吴佩孚签赠工藤忠《循分新书》/夏双刃(06·120)
胡适签赠芳泽谦吉《胡适文存》/夏双刃(07·115)
卞之琳签赠李浩昌《雕虫纪历》/夏双刃(08·118)
刘旦宅签赠南怀瑾《刘旦宅书画集》/夏双刃(09·120)
张默君签赠陈冰如《白华草堂诗》/夏双刃(10·121)
百剑堂主签赠本《艺林丛录》/夏双刃(11·130)
王国维签赠近重真澄《壬癸集》/夏双刃(12·124)
放眼那个全新的世界:略说工业题材网络小说/马季(05·124)
鲁迅先生的中医观/陈歆耕(05·128)
书序三篇/許结(05·132)
释读施蛰存关于郭建英、戴望舒、杜衡的书信/宫立(05·137)
病毒、隐喻与临床救治: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的瘟疫叙事/管新福(06·123)
国徽诞生:“民间”与“古典”的融合/李兆忠(06·127)
如何读《坛经》/张勇(06·133)
“读信”时代
朱自清与朱之彦的忘年交:由一封信的再探讨引出/徐强(07·117)
梁启超1918年暑期的家庭讲学/刘雨薇(07·119)
“完全客观的求真精神”:胡适与一个陌生青年的往来通信/马文飞(09·123)
周作人五通书信梳考/金传胜(09·127)
夏志清与夏济安往来通信选刊/季进、王洞整理(11·133)
四十年前与俞平伯先生商榷的信/杨剑龙(11·139)
凤凰·霜钟·江城篴:从民国初年三晋琴事上溯/郝岳才(07·124)
学脉绵延与学力精赡:评张建伟《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李宜蓬(07·132)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形态的访谈录:评王红旗《灵魂在场》/江涛(07·137)
张石山先生新著《方言古语》的符号学解读/李玉平(07·140)
瘟疫与文学
建安瘟疫与建安文学漫谈/赵永源(08·121)
避瘟、祛魅与隔离疗法:西方近现代文学中的瘟疫书写/管新福(08·126)
隐喻与复制,或艺术与瘟疫的修辞学/张闳(12·126)
灾降、神恩与祈祷疗救:西方古代、中世纪文学中的瘟疫想象/管新福(12·128)
“马良材”是谁/陈建军(08·131)
余光中诗歌对于当代书法的意义/金肽频(08·134)
拾取且珍袭,咏叹追前贤:读张勇耀等点校《孔天胤全集》/孙学堂(08·139)
“严歌苓文体”的审美意义:读钟海林的博士论文有感/陈瑞琳(09·133)
《经典唐宋词分调笺注》前言/胡乃长(09·136)
曹禺晚年的文艺思想/张耀杰(10·124)
辽金文学成果述评与前景展望/刘伟(10·130)
访书记——《沁水历代名家文存》代前言/田同旭(10·136)
老村的画/柯文辉(01·142)
纯度——我的艺术感受/贾见罡(02·142)
综合材料绘画中“物”与“心”的关系/王爱英(03·142)
传统是一种习惯/边平山(04·143)
由涂鸦想开去/吴建明(05·142)
折枝要有大寄托——从王若花鸟画谈起/郭怡琮(06·138)
雪羽暄秋淡如烟/吴镇(07·130)
纵情、简约、瞬间——延志超狂草艺术管窥/陈国成(08·138)
创作漫谈/黎冰颖(09·140)
清梦有痕/刘筱静(10·140)
这一路/章耀(11·141)
文本桃花源意象的丹青诠释/万骁(12·133)
我与“名作”的故事:《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特稿
吾爱读书——我与《名作欣赏》/李玲(06·140)
“名作”滋味长/何群(07·143)
我和《名作欣赏》/卿紫平(09·142)
我愿此生常相伴/杨秀喜(10·142)
【编辑手记】(期·页)
一个“历史的假设”/得一(01·144)
解惑之“惑”/张玲玲(02·144)
不止雁丘/杜碧媛(03·144)
给我一个“拒稿”的理由/得一(04·144)
“名师鉴赏”的合理方式/得一(05·144)
自画像/杜碧媛(06·144)
“迎来”与“送往”/得一(07·144)
文“道”/张玲玲(08·144)
读信时代/得一(09·144)
未来可期/杜碧媛(10·144)
承“师”/张玲玲(11·144)
“批评家应该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得一(12·144)
【中插】(期·页)
老 村 画作(01)
贾见罡 画作(02)
王爱英 画作(03)
边平山 画作(04)
吴建明 画作(05)
王若花 画作(06)
叶必武 画作(07)
延志超 书法(08)
黎冰颖 画作(09)
刘筱静 画作(10)
章 耀 画作(11)
万 骁 画作(12)
【别册】(期)
问学求实 严家炎(01)
审美之智 孙绍振(02)
脚踏大地,仰望星空 钱理群(03)
新诗园丁 谢 冕(04)
海内与海外 古远清(05)
觅渡人生 梁 衡(06)
問学求术 关爱和(07)
为人生的学术 王本朝(08)
为诗而生 吕 进(09)
文史兼治 於可训(10)
耕耘与收获 杨剑龙(11)
我亦轻尘 陈漱渝(12)
《名作欣赏》上旬2020年总目录(1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