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案例分析与指导策略
2020-12-21倪陶周霞
倪陶 周霞
学龄前是幼儿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早期语言的教育程度与其后继语文能力的发展呈正相关,早期良好的语言教育能为个体后继语文学业成绩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能帮助幼儿逐步获得独立构思和语言表达经验,从而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本文将通过对两位教师就同一主题“小动物开店”开展的中班看图讲述活动的分析,提出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图片选取不合理,难以将幼儿经验与图片建立联系
钟老师的活动中,为引出中心内容“小动物开的什么店”,她一次性呈现了三张店铺图片与三张小动物图片。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三个店铺的老板分别是谁?
幼:大象开的是花店。
师:为什么呢?
幼:因为大象可能喜欢花吧。
幼:袋鼠开的是气球店。
师:为什么呢?
幼:袋鼠头上戴气球很有意思。
师:大象说,因为我是一只大象,我有长长的鼻子,可以给花浇水,所以我开了花店。
看图讲述活动中图片的选择、呈现与运用非常关键,但钟老师没有利用好图片这一关键媒材,导致与幼儿无法真实互动。
在图片选择上,钟老师分别选取了店铺与动物的图片,图片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只是简单地堆砌、叠加,导致幼儿没有将图片上的内容联系起来,更无法对图片进行深度思考。在图片呈现的数量上,她一次性提供过多图片,使得幼儿难以在短时间内仔细观察图片细节、理解图片内容。此外,她对幼儿的启发与引导不足,对幼儿的回答只是简单地询问原因,使得幼儿的思维过于发散,没有结合已有经验(对动物特征的了解)展开讲述。
林老师也设计并实施了中班看图讲述活动“小动物开店”,她首先出示了大象浇花的图片并展开提问。
师:第一个要开店的是谁?它开了什么店?
幼:大象,大象要开花店。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因为大象周围有花。
师:大象为什么可以开花店呢?
幼:因为大象的长鼻子可以给花浇水。
看图讲述的特点之一是以图片为支架引导幼儿获取信息、建构理解并表达。林老师选取的是一张画面丰富、内容完整的图片,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大象,又涵盖了鲜花、水等细节部分。幼儿能通过画面产生发散联想与深度思考。同时,教师通过逐步引导与发问,帮助幼儿联结已有经验回忆大象的特征,并找到了与花店之间的关联点,从而在讲述时有据可循、有理可依。显然,林老师图片选取合理,引导得当,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有效进行。
二、提问不合理,难以激发幼儿深度思考
为引导幼儿把大象的外形特点与所开的店之间的规律迁移到对其他小动物开店的讲述中,钟老师引导幼儿重点观察袋鼠图片。
师:袋鼠妈妈最神奇的地方是什么?
幼:袋子。
师:它的口袋平时用来装什么的?
幼:装小袋鼠。
师:小袋鼠长大了,不需要袋子了,所以袋鼠妈妈的袋子就空出来了,对不对?
幼:对。
师:没错,小袋鼠长大了,袋子就空出来了,这个袋子可以装很多东西,所以袋鼠妈妈就开了一家超市。
提问可以协助幼儿将观察到的零散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对画面信息有整体的理解。但钟老师的问题没有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她的问题大多是封闭式的,并且零乱细碎,没有形成体系。
这样的提问方式虽然让幼儿都能开口回答,但只是表面上的“热闹”,并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思考。过多封闭式、碎片化的提问一方面会限制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的思考模式单一化、固定化,缺少个性化的表达;另一方面会使幼儿难以将画面串联起来,无法理解画面的深层信息。
同样是规律的迁移应用,林老师在呈现乌龟的图片时,进行了以下提问。
师:大家想一想,小乌龟有什么特点和本领?
幼:乌龟会游泳、有硬硬的壳……
师:会游泳可以开什么店?
幼:游泳馆、游泳店。
师:游泳店可以干什么?
幼:可以游泳、可以潜水、可以教别人游泳……
师:所以小乌龟说——
幼:我要开游泳店,因为我会游泳,可以当小动物们的教练。
林老师较多地运用了开放性问题,为幼儿创设了有机会说、能够说、敢于说、喜欢说的语言表达环境。她富有层次性的提问为幼儿提供了思考与表达的支架,让幼儿的思维一环紧扣一环。林老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提问帮助幼儿明晰了动物特征与开店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了图片背后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林老师再带领幼儿重复讲述、多次回顾已有经验,让幼儿巩固语言表述经验,并且举一反三,将思考和表达经验有效迁移到后面的活动中。
三、教学方式单一,限制幼儿语言能力的提升
为了让幼儿学会“我是……,我开了……店,因为我可以……”的句式,钟老师提供了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并对幼儿的讲述提出要求。
师:这一次的讨论我们要增加难度了,小朋友们要说得很完整。如果我是大象,我会说:“我是大象伯伯,我开了花店,因为我的鼻子很长,可以给花浇水。”小朋友们也要像老师这样说哦。
幼(持有松鼠图片):大家好,我是松鼠,我要爬上树摘一些松果,我可以开一个松果店。
看图讲述活动的重点是帮助幼儿学会连贯、清楚、完整地讲述所看、所想,而不是获得几个词、一句话,甚至一段话。
钟老师为幼儿设计了一个講述框架,让幼儿严格按照既定的模板来说。不难看出,幼儿在这里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这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的倡导背道而驰。
反观林老师,为了让幼儿熟练“我要开……店,因为我有……,可以……”的讲述经验,她播放了大象讲述的音频,并提问。
师:你们听到大象是怎么说的?它先说了什么?
幼:我要开花店。
师:接下来又是怎么说的?
幼:因为我有长长的鼻子。
师:没错,大象又说了自己身上最棒的一点。最后大象说了什么?
幼:可以给花浇水。
师:是的,大象最后说了自己可以做什么。并且,大象说这句话的时候还用了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你們听到了吗?(教师再次播放音频)
幼:大象说了“因为”。
师:我们再来一起说一遍吧。
要促成看图讲述活动目标的达成,仅仅让幼儿学会说一两句话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厘清讲述内容的逻辑顺序,从而能够有条理地讲述。
林老师通过言语信息即大象先说了什么、接下来说了什么、最后说了什么,帮助幼儿明确了讲述的基本内容,避免重要信息的遗漏、重复或增添,同时也帮助幼儿学会有顺序地讲述。另外,林老师着重突出了“因为”这一关键词,让幼儿感知并学会用常见的连接词来描述不同事物间的关系。
综合分析两位老师的活动,笔者提出如下指导策略:
策略一:选择适宜的讲述内容。
看图讲述离不开讲述的载体——图片,在图片的选取上教师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1.把握幼儿的审美特点。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审美特点,规避脱离幼儿生活经验和审美趣味的图片,多选取形象鲜明、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的图片,让幼儿以愉悦的情绪投入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与表达欲望。
2.把握幼儿的认知规律。幼儿的认知特点具有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基于此,教师提供的图片画面信息不能过于繁杂,图片数量也不宜过多。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一至两张画面简洁明了的图片,随着活动的深入,教师提供的图片内容可以越来越复杂。构图方面,既要有主体内容,也要有细节,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深度思考画面含义。
3.把握活动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师应充分认识并理解活动的本质与目的,从而选择适合的图片。比如,在说明性讲述活动中,教师提供的图片可以是真实拍摄的画面,可通过细节引导幼儿规范地概括事物的特征;在叙事性讲述活动中,教师可采用一些带有互动情节的画面,让幼儿观察并思考画面的前后关联,并连贯表达自己的理解,习得讲述事件的方式。
策略二:围绕讲述内容有效提问。
讲述活动需要通过问题对幼儿进行启发与引导。开放式提问能有效激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但过多的开放式问题会减缓教学进度,不利于活动的进一步推动。封闭式提问虽然不利于幼儿思维的激发,但利于教师把控活动、节省时间,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因此,教师要掌控好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的比例,做到恰到好处、张弛有度。比如,在看图讲述活动“小动物开店”中,对于小动物特征的回忆以及由此联想小动物能够开的店时,教师可以多采用开放式提问如:小动物各自有哪些特征?能开哪些店?为什么能开这样的店?除了这些店还有哪些?等等。一方面能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经验,创设同伴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能提升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发散性、独特性。而在学习特定的讲述句式时宜采用封闭式提问,适当让幼儿重复教师的回答,以此来巩固所学句式,使幼儿在多次练习中获得口语表述能力的发展。
无论是开放式提问还是封闭式提问,教师始终要做到紧扣主题,启发引导。提问既不能让幼儿的思维过于发散,表述偏离主题,也不能用过多的条条框框限制幼儿的表达。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仔细斟酌问题,认真揣摩自己的言语,而不是临场发挥、随意提问,让自己在有准备的前提下激发幼儿的语言能力。
策略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幼儿学会讲述。
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幼儿针对活动中的具体内容进行理解,将幼儿的认知经验与新知识建立联系,而不仅仅是字、词、句的简单重复。尤其是语言的学习,单纯地简单重复、模仿练习会让幼儿的思维机械化、模式化,表面上幼儿学会了说某句话,实际却不知道该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幼儿由于认知发展不充分,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难免单一而不全面。基于此,教师除了给幼儿提供讲述的范例外,更要帮助幼儿厘清讲述思路,这样幼儿在讲述时会更有条理和逻辑。在说明性讲述活动中,教师可帮助幼儿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讲述方法。以讲述活动“小汽车”为例,讲述思路可以是:这是一辆什么车—车身的形状是什么样—车的颜色是什么—这辆车有几个轮胎—车里有几个座位,一定的规律会让幼儿的讲述更有序、完整,同时能让他们感受到连接词如“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的意义。在叙事性讲述活动中,教师可以按照“是谁、在哪里、做了什么”的顺序来帮幼儿厘清思路,以活动“小马过河”为例,教师可以问:图片里有谁—它们在什么地方—它们要做什么。通过讲述思路的引领,教师不仅能帮助幼儿进行连续、完整、连贯、有序的讲述,还能锻炼幼儿有逻辑地思考和分析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