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合作活动提高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效
2020-12-21黄一平
黄一平
【摘要】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每个社会人需要具备的基础素质。小学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促进学生间的协同合作、互相交流,进而保障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本文重点论述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当下,随着国内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也有所提升。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教师应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形式,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一、合理分组,共同促进
合作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即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不同的分组方法会带来不同的效果,甚至会对合作效率产生显著影响。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合理分组,必须基于合理的分组原则。其一,小组人数为4~5人。人数过少无法实现互助学习,太多会显得冗杂,失去合作价值。其二,同组异质。这样划分可以保证每个小组的人员水平大体趋同,组内优秀成员可以带动后进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帮互助。其三,男女生分配合理化。每个小组男女生比例必须均衡,目的是促进思维互补。
例如,在“用键盘打字”一课的学习中,经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大体掌握了键盘输入的方法,也知道了键盘输入的姿势、手指的位置。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进行键盘输入练习时,相对欠缺灵活度。对此,本节课应着重巩固基础,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键盘输入的指法。在早期的教学方式中,键盘打字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学生只能通过大量、反复的练习,来熟悉键盘每一个键位的位置,学习及体验效果较差,而且还会产生很多问题,如一些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打字姿势,甚至不懂该怎么打出拼音。但是,如果教师将学生提前分组,让每个小组至少有一名优秀成员,男女生分配均衡,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显著提升。此时,女生可发挥细心、认真的优势,帮助同组男生解决拼音的困难;而男生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纠正女生的打字指法。而且,每个小组中信息技术水平优秀的学生可以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尽快掌握课程内容。
尽管合作学习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人员的分配问题。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制订明确的分组原则,在合理的范畴内进行成员安排,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二、制订规则,确保秩序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在分组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合作活动的效率,教师还需要制订清晰、明确的合作规则。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一方面,教师必须制订相应的规则,避免合作活动沦为闲聊活动;另一方面,合作意味着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因此课堂会变得相对嘈杂,课堂纪律会变差。如果没有规则进行约束,课堂很可能变成“菜市场”。由此可见,规则对合作活动的重要性。但是,教师应如何制订规则呢?下面笔者以具体案例进行说明。
以“绘制角色”为例,这节课主要有三个教学重点:第一,懂得角色与舞台的不同含义,明确二者的区别;第二,学习增加角色的方法;第三,掌握“重复执行”控件和其他常用控件的使用方法。而难点是掌握“绘图编辑器”的使用方法。在明确了教学重难点以后,教师可着手展开合作活动。其一,在合作前,确定合作活动的时间——只有在教师讲解完基础知识后,学生才能进行探究活动;其二,确定小组组长,确保组长可以记录下每个成员的疑问及意见;其三,明确合作目的,不能盲目进行。此处的目的可以是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也可以是某一个讨论课题。如在教学这节课时,有的组员提出不喜欢Scratch中的小猫角色,想换成其他的卡通人物;有的组员不知道如何才能在脚本区添加新的角色;还有的组员不清楚如何改变角色的大小和位置。针对这些问题,组长需要精心记录,并试着与组员沟通,给出自己的解决意见。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各小组布置具体的探究任务,如“重复执行控件的应用策略”,由组长和组员共同完成。正因为有了规则的保障,合作活动才能顺利展开。
在开展合作活动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制订清晰、明确的活动规则。一方面,有了规则意味着合作活动更加有效率;另一方面,规则意味着纪律,能避免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做一些和课堂无关的事情。
三、营造环境,促进交流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與讲解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教师是主导,学生只是一个旁听者,根本没有机会表达质疑、见解与观点。而这样的教育理念孕育出的教育氛围,多是僵化、沉闷的,没有生机与活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教学效率自然也会降低。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就需要放平姿态、用平和、民主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体会到教师给予的尊重。只有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合作活动的效率才能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学“穿越迷宫”的过程中,由于前面已经引导学生学习了舞台的基本属性、控制角色等知识,这节课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设置舞台和角色的相关内容。因此,这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学生掌握侦测与判断的含义、作用,以及对应控件的使用。在分组后,教师需要来回巡视,观察每个小组的探究合作过程。如教师先给出两个版本的“猫抓老鼠”游戏,要求学生以玩家的身份体验游戏,并试着思考:(1)两个版本的游戏有哪些相同之处?功能有哪些?(2)第二次游戏与第一次游戏有哪些不同之处?然后,要求每个小组组长记录下每位成员的游戏反馈。但是,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并不认真听讲,合作也不积极。面对这一现象,教师不要急于批评学生,而要询问学生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或出于什么原因不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教师只有弄清楚学生的问题在哪里,才能想出解决的办法。只有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融入课堂。
在合作活动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互动、交流。有的学生出于性格、学习基础的原因,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还有的学生不认真听讲。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的是和学生耐心沟通,明确学生的问题所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合作积极性。
四、分配任务,解决問题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合作活动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是,在早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很难收获成效。笔者认为,尽管多数教师意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也在教学中积极促进合作活动的开展,但是常常只是“走个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合作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趋势,教师应确定小组组长,细化合作分工,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独立的任务,这样才能实现合作的目的,解决学习的问题。如此一来,合作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例如,“创作演示文稿”这一节属于综合运用课,考查学生的PPT基础知识掌握得是否扎实。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先给出一个话题情境:六一儿童节不知不觉间来临了,端午节和暑假也在蓄势待发。对于想要出行的同学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节假日去哪里玩。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旅游风景视频。然后,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利用PPT制作一份旅游参考书,既可以选取若干个景点进行连缀介绍,又可以针对某一处景点进行深入介绍;然后,将学生分组,并进行明确的分工。比如,小组组长作为监督管理人员,主要记录并汇总其他组员的学习成果,同时对组员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组员A负责根据组内沟通结果查找旅游景点相关资料,并筛选出合适的内容;组员B负责PPT文字撰写;组员C负责给出具体的配色方案。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每个组员都需要和其他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并根据建议修改完善PPT内容。等小组完成作品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小组交换点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合作效果。
合作的目的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一个创新的形式。为了保障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给每个成员以明确分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涌现出的创新学习形式,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合作目的,教师需要做到合理分组、制订规则、营造环境、融合游戏及明确分工,只有这样,才能让合作学习发挥其教育功效。
【参考文献】
郝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新课程(上),2019(11):121.
莫苑.立足于智慧校园建设,打造小学信息技术精品课堂[J].小学时代,2019(31):76-77.
林椿.多维拓展: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张力无限的路径[J].名师在线,2019(1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