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训的文化内涵及育人功能阐微

2020-12-21陈强

关键词:文化育人校训文化传承

陈强

摘要:一所学校的校训不仅能集中反映出学校的精神特质、文化情怀和办学追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进取风貌的写照。校训是学校历史、文化的积淀和锤炼,是实践的升华,是一所学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气脉沿承和所有人契心一意的文化创造。校训既是一种文化资源,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如何挖掘、整合和用好这个资源,是新时代学校教育面对的课题和必须做好的功课。无锡市东林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探索并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校训文化育人之路。

关键词:校训 文化育人 文化传承

挖掘校训的文化内涵和育人功能,使其成为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实践动力源泉,给学生以不断的成长激励,是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生动体现。大力弘扬校训文化精神,积极践行校训文化的育人功能,深入探索校训文化育人的科学路径,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引领全国高水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思想统领和行动指南,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为义务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意见》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育教学中,用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校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是学校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切入点。

一、校训的内涵及功能

关于“校训”,《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学校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人员的奋斗目标。”《教育管理词典》提供的两条解释是:“体现一校精神风貌的训词,一般言简意赅。”“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办学目标,选取名人名言、警句或格言,制成匾额,使之悬挂在显而易见的地方,作为学校的座右铭,目的是使全体教师和学生能随时遵照实行。就一所学校而言,校训是科学理念的指引下,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某项行为规范和追求的共同愿景,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我们认为,校训是学校历史的映射和学校文化的沉淀,是一所学校精神的象征,能够团结、凝聚全校师生,成为规范全校师生行为并影响其价值取向的内在精神力量。

校训的育人功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德育功能。《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学校的办学宗旨,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对当代中学也同样适用。校训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它不但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思想和行为。学校应该用校训来充实德育内容,把校训融入德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行为,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第二,智育功能。学校的基本功能是传播知识。基于此,许多学校把“求真”“勤学”“博学”等融入校训中,以倡导良好的学风和诚心向学的校园文化,从而推动学生学业的发展,体现了学校继承、传播和发展知识的主要作用。

第三,文化功能。校训设置在校园里最为醒目的地方,以使全校师生随时看到并感受其潜移默化的心理脉冲和情感熏陶,久而久之,逐渐内化为衡量自己行为的价值尺度和精神坐标,直至最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和精神坐标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校训由此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巨大的号召力、鼓动力。尤其在经历长时间沉淀后,它会逐渐内化为学校师生的一种心理因子、一种文化精神,主导他们的一言一行,进而实现文化育人。

二、无锡市东林中学校训的立意

无锡市东林中学前身为私立无锡竞志女学,由侯鸿鉴先生于1905年创办。侯鸿鉴先生认为,女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养成健全女子的人格”。因此,他以“勤、肃、朴、洁”为校训,赋意“力行不怠谓之勤,律己唯严谓之肃,摒绝粉华谓之朴,荡涤旧俗谓之洁”。这一校训体现了侯鸿鉴先生创办竞志女学的宗旨:“以真实劳苦为鸿鉴十年来励行之教育主义,故对于本校,尤时时以此四字为教育实行之程,自欺者真也,不蹈虚者实也,毋怠荒劳也,臥薪尝胆苦也。”建校以来,学校致力于培养“端淑、新知”的社会新女性,办学勋绩传于众口,影响及于大江南北。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学校办学局面进一步打开,1969年,融入男、女学生兼收的现代教育大局;2000年,十二中(原竞志女学)与十一中合并办学,在融合文化、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取义《广雅·释诂一》“端,正也。端庄正直也”,立“端正”为新校训。新校训“端正”既继承了老校训“勤、肃、朴、洁”的精神,又丰富了老校训的精神文化内涵:“为人之目标,仪表行为品德皆要端正。”悬以“正德、正学、正身”的鹄的,从立身、治学、处世诸处对师生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正德”源于《尚书·大禹谟》。《中庸》诠释“正德”:尽人之性,以正人德;尽物之性,以正物德。意即“端正德行”。端正品行是做好一切的根本:一为发展个性,养成健全人格,正德树人;二为探索践行,掌握知识技能,正德成才;三为以人为本,厚爱学生,使之品学兼优,德能并进。

“正学”,语出《史记·儒林列传》。“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即追求科学与真理,要用方法、智慧来掌握好本领。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澄清价值取向,掌握科学方法,坚定求真信念,培养健全人格。学校是弘扬真理、澄清谬误的场所,具有正学之功能。

“正身”,是指每位师生在思想、行动、待人方面要光明正大。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师者唯有“身正”方可立己树人。“正身”是教师从教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教师不仅在学校里做学生的表率,在社会上也应成为大众的楷模;同时,它也是学生从学与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学生在学校里既要学业有成,更要为人正直、品行端正。

百年竞志,文脉相传。无锡市东林中学的校训虽随时代不同而有所更订,但无论是创校初期的老校训,还是进入新时期所确立的新校训,都体现了学校坚定于时代价值取向和作用于社会的文化承诺。它们以迭代和传承的关系,承载着东林中学的百年文化底蕴和独有的办学特色,从而成为东林中学一张独有的精致名片。哲学家柏拉图说:“世上的万事万物转瞬即逝,唯有事物的本源——理念,才是完美的永恒存在。”而校训作为学校的理念,应该让全校师生员工记忆终身,享用终生。

三、无锡市东林中学校训的践行

为了发挥校训的文化育人作用,学校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践行校训精神,实现文化育人。

第一,校训与环境建设相结合。

这不仅能反映出学校管理者对校训的践行,而且能反映出学校管理者的文化观念。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学科教育不能替代的作用。一个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一直都生活在学校物质文化营造的氛围当中,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无论集体活动还是个体活动,物质文化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伴随着他们成长。一走进东林中学校门,映入眼帘的就是教学楼上醒目的对联:“端品行,塑人格,厚德致远,固精神之本;正学业,启智慧,面向世界,开风气之先。”这副对联巧妙地嵌入了校训“端正”,浓缩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凝聚着学校的百年精神,传承着学校的历史文化。如果说校训是一校之魂,那么校门口的“端正”校训石就是这个灵魂的寄托。校训石选用厚重的石材,聘请无锡市著名书法家刘铁平先生以篆隶笔法书写,“端”为楷书,“正”为草书,厚重中见方正,丰润中具律吕,传统中有创新。校训石的树立,可以达到“以鲜明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教育学生”之目的,起到“无声之师”的作用。学校同时将创始人侯鸿鉴先生的铜像立于校门口,砥砺东林中学师生继承侯老先生的治学精神以及爱国情怀。学校还利用学校广播、学校网站等有效载体,阐释和宣传校训的内容以及内涵;学校的建筑取名“博智楼”“诚智楼”等,也彰显了校训在“正学”这个维度的要求……这一系列的举措,让新校训与校园环境巧妙融合,润师生于无声。

第二,校训与制度确立相结合。

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失去了基本法度,也就失去了发展的间架。而制度对于学校而言,就是它的法度和间架,更是学校得以屹立的骨骼。它本身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学校精神的支撑,是学校有血有肉外在表现的内在保障。可以说,学校制度,不仅是学校的礼法法度,也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稳定器、激发器和推进器。如果没有学校制度文化的约束,仅仅靠精神文化本身的教育引导和物质文化的教育熏染,学校文化要想在师生身上得到切实的内化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校训的践行要与制度确立结合起来。东林中学制订了一系列的制度,让校训文化浸润学生的生活。《新生入学培训制度》细化入学教育的流程,让新生入学培训有章可循;《校园文化活动制度》统筹安排一年的文化活动,让校训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日常中;《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合理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校园环境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使之具有高尚文明的素养。

第三,校训与活动开展相结合。

学校的各项活动是学校行为文化的体现,是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以及各种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活动文化精神,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的部分。东林中学围绕校训设计了以下活动:

上好入学第一课。学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深挖百年校史中能够体现校训精神内涵的人、物、情,整合编制成系列微课程。这一研究被列为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课题研究平台,成为教职员工特别是新入职教师了解校史、传承校训的得力载体,为他们扣好入职的“第一粒扣子”。校史微课程还作为特色校本课程入选“锡慧在线”学习平台,截至2020年8月,点击率已有2480人次。学校开发的这些校训微课程,成为每一届初一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校史室组织的入学教育也颇有特色:由上一届学生为新生讲解校训和校史。这样的传承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学校的人文底蕴,从而热爱学校。根据学校德育处的统一安排,校训微课程也成为班会课的教材之一,由班主任统一执教。

讲好东林校训故事。校训是高度凝缩和概括的,无数的历史细节和空间细节都会在一种全息的表达中泯然深沉,而要将其所有内涵都重新释放、还原,将其浓缩的营养充分溶解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供师生时时汲取,正是学校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学校不仅立起校训石,而且通过校史微课程开发、校本读校行动开发等,引导师生透过校史去追寻校训背后的寄寓、深刻与鲜活,帮助师生在体认中获得对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以及弘扬这种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党总支、工会、团队以主题引领的方式,广泛挖掘身边集中体现“端正”校训精神的先进典型,从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角度进行聚焦、整理、塑造和宣讲,使之成为师生的时代榜样和标杆,让校训更加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同时,这些故事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推广,不断形成社会影响力,为社会提供了来自学校的正能量。

办好校训主题活动。各个时间节点富有特色的主题活动,业已成为校训广而告之、内化于心的有力举措。学校110周年校庆时,以“端正”校训为主题向广大师生和校友征集楹联。举办这次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在感悟学校历史的基础上弘扬、传承学校校训精神和竞志文化。这次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280多件。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一起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保护和唤醒校园文化历史积淀,扩大其延续性和影响力。席伟兴老师创作的“百科雅集,百家、百年、百滋味;一身端正,正德、正学、正家国”,兼顾音韵、词句、意境,获得了一等奖。学校还在每年的9月28日设立“学科组节”,由每个学科组宣讲各自的学科主张和学科组精神。各个学科围绕学校倡导的“学问”课堂主张,端正“学”和“问”的关系,积极探索,变革课堂教学生态,促进学生“深度思维”发展,师生共同进步。另外,学校以校史微课程为基础,开发“东林少年读校行”教育体验项目,让师生更为主动与生动地参与其中。该项目成功申报为“无锡市中小学生品格提升项目”。目前,每年一度的“银杏节”“银杏树下”等师生校园生活展示活动,已成为学校品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无锡市东林中学的校训见证了学校的百年风雨,见证了学校“开风气之先”的奋勇前行,铸塑了学校屹立世纪的文化意象。它化为流在每个东林人血管里的文化血液,成为每个东林人的精神印记;它所构筑的是春风化雨般滋养每个东林人的精神家园,所折射的是学校的办学传统和育人理念。相信,伴随着对校训更为深入透徹的研究,它定将作为一种更为优秀的校园文化惠及更多师生的成长。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校训文化传承
带着校训走向远方
校训展示墙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技术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全国各大院校的绝版幽默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