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深度融合

2020-12-21伍红林

关键词:深度建设学校

伍红林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日益深化,广大中小学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与力度大大加强。虽然地方文化有差异,但学校文化建设形式、路径存在较为普遍的同质现象,中小学基于地方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面临“能做的、好做的都做了以后,如何深度发展”的瓶颈。为此,在新时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深度融合需要转换思维,树立新视野和大格局,探索新的发展空间与可能。

关键词:地方文化 学校文化 深度融合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文明学校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学校文化活动,推进“一校一品”学校文化建设。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成为教育改革必须直面的三大根本问题,其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中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落实。在此背景下,学校文化的育人价值需要深度开发。如今,广大中小学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与力度不断加强,地方文化越来越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但在实践中,两者的深度融合还面临许多共性问题,迫切需要新的破解之道。

一、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深度融合的瓶颈

学校作为教育体系中的细胞式基层单位,总是扎根于地方的,离不开地方文化土壤的滋润。地方文化的精神、标志、传统、遗产自然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选择。基于地方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常规路径是:(1)确定文化主题、项目及其工作小组(由校领导、中层和部分骨干教师组成);(2)改造学校物质文化,如地方文化墙、地方文化长廊、地方文化展示馆、地方文化传承功能教室(一般与美术、音乐等学科结合)等的建设,使学校成为地方文化的物型场域;(3)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编写以地方名人、名食、名景、名艺(手艺或艺术)、名剧等为载体的各类校本教材,并落实到课堂;(4)策划实施与地方文化有关的节庆仪式、活动,邀请地方文化名人和机构等进校园,彰显、渗透特色文化;(5)编排基于地方文化的各类节目,参与各类竞赛、表演和媒体(电视台)宣传等,形成学校文化品牌。应该说,经过上述文化建设过程,学校的文化韵味及其影响力等明显提升,逐渐形成文化上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但接踵而来的问题是,许多学校往往就此止步了,缺乏创造和深入。有学者指出:“学校文化建设缺乏对学校所在地文化的深度挖掘,往往流于形式和面子工程,文化的典型标志凌乱、品位不够……导致不少学校文化发展难以深入和持久。”这就是基于地方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瓶颈,具体表现在:(1)建设主体局限于项目小组的少数人,文化建设未成为全校教师的普遍共識和共同行动,特别是缺少对学生发展需求的研究及建设过程中的学生立场转换,呈现出明显的“成人化”特征;(2)建设内容与形式多为物质环境改造、校本课程开发和一些文化活动的开展等局域范畴,未能融通转化成为学校整体中的自然部分,因而呈现为文化“特点”而非整体弥漫、底蕴深厚的“特色”;(3)建设层次停留在对学校与教育相对“好做”的表层(点状+加法),未深入学校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层(整体嵌入、渗透与融通,如与国家课程的整合、学校运行机制、基于地方文化的系列活动开发与创造等);(4)建设效果上,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主要是使学生获得部分文化体验,未能较好地转化为学生的素养与能力。

二、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深度融合需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想突破“能做的、好做的都做了以后,如何深度发展”的学校文化发展瓶颈,需要以校长为首的领导队伍深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校究竟为什么开展文化建设?进一步明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学校的文化使命是学校文化建设至深、致远的关键。叶澜教授曾指出,“当代中国学校领导首先要有一种文化自觉,即意识到学校的文化精神,学校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中的历史使命。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学校文化建设与社会大文化复杂生态直接关联所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在文化继承和创新中的独特地位与功能决定的”;新时代学校的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保持”和“传承”,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恰恰是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中,能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学校文化本身也应体现指向未来和超越的本质”。

第二,如何理解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关系?目前大多数学校是以“旁观者”的角色开展基于地方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即以“局外人”的身份将地方文化元素“引入”学校,使其成为学校局域的一部分,学校与地方在文化意义上未真正建立起内在的关联。笔者认为,还应有一种“局内人”的角色,即将学校自身作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让学校建设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堡垒)甚至象征。如此,地方文化在向学校文化的转化融通中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成为学校的日常生活和重要育人资源。

第三,如何让地方文化“长”到学生身上成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关键能力?地方文化不能仅依托于校本课程(教材)以知识形态传递给学生,也不能仅以点状活动让学生停留于浅层文化体验。“当今学校文化建设十分现实和重要的任务,不是回避或以精神否定财富的方式来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是要从财富与精神、幸福人生关系的意义上,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因此,学校需要依托地方文化在学生成长中发挥价值引领、文化培育、未来导引的关键作用,使地方文化精髓、精神成为解决当下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三大核心问题的价值,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社会、人生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正确认识、改造发展变化着的内外世界的能力。

第四,如何基于地方文化做出属于学校自身内涵发展的独特回答?如上所述,不同地方的文化不同,但学校基于地方文化的文化建设路径、方式却常常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为此,每所学校应当基于地方文化差异,将文化建设的主动权还给师生,推进师生在文化建设中的创造,从而在日常积累中形成自身特点。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0年第9期独家策划三、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深度融合的基本策略

具体而言,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深度融合,需要学校领导转换思维,形成新的学校文化发展格局和视野。

第一,发展主体由少数转向全体。激发全体教师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自觉,使学校文化建设逐步转变为全体教师的统一行动;同时,需大力推进学生发展研究,依据本校学生发展特点和需求,将地方文化转化为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项目与活动,而且使学生也能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增强学校文化发展的活力与创造性。

第二,发展方向由传承过去转向创造未来。依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和未来理想新人的成长需要,学校应主动承担面向未来的文化使命,自觉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开展文化创新,使地方文化(传统)在学校教育中焕发生命活力,成为推动“未来新人”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资源。

第三,发展领域由局部转向整体。一方面,使地方文化在学校内由物质环境向精神、风尚转化,使地方文化精神滋养全校师生的精神发展;另一方面,使地方文化由校本课程(教材)向学校管理改革(文化理念、办学定位、学校章程等)、国家课程的融通式整合、课堂教学改革的日常渗透及校园日常生活等学校的整体变革转化,涉及学校、年级、班级三大层次和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学生工作三大领域,从而使地方文化成為学校整体发展的基本底色和日常生活。

第四,发展内容由点状走向系列(如年段系列和类型系列)、单一走向多元(如管理、课程、教学、活动、项目、生活等)。以关系思维、整体思维、动态生成思维观照地方文化向学校文化的转化,开展整体、长程、综合设计和实施,而非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层次甚至某一项目,使地方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呈现出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内外协同和整体融通的新状态。

第五,发展视野由本土转向国际、传统转向现代。将地方文化的学校转化与当今国际格局(如“一带一路”、国际竞争、国际交流等)及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结合,以地方文化为纽带,使“小”学校联通“大”中国、“大”世界、“大”时代,找准切入点,在诸多关联与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文化自信和跨文化理解与交流能力。

第六,发展理念由保守转向前沿。将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深度融通与当下教育改革前沿结合(如新劳动教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五育融合的育人方式转型、国家课程的有效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重建、研学活动开发、统编教材的育人价值深度挖掘等),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校本化实施探寻新路径、新方案,提供新经验和新创造。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学校发展活力研究”(编号:Bb/2018/01/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薛二勇,刘淼,栾少波.新形势下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8(7).

[2] 叶澜.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6(15).

猜你喜欢

深度建设学校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寒露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深度挖掘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