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吴哥古迹王宫遗址考古调查

2020-12-21刘汉兴

大众考古 2020年4期
关键词:王宫砂岩院落

刘汉兴

吴哥古迹位于柬埔寨首都金边西北240千米的暹粒省荔枝山(Phonm Kulen)以南、洞里萨湖(Tonle Sap)以北的台地上,这里曾是公元9—15世纪吴哥王朝的都城所在。元代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记载了分布于城内的大大小小的寺庙和建筑遗迹,并称其为“富贵真腊”。

吴哥是东南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著名的古代史迹之一。王宫遗址位于吴哥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区内,地处通向吴哥通王城胜利之门的第五大道东西向轴线上,紧临斗象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和巴方寺(Baphuon),是一处极具研究价值和影响力的吴哥时期遗址。

鉴于此,2019年11月1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正式启动援柬吴哥古迹王宫遗址的考古项目。由中方考古学者与柬埔寨APSARA局考古学者联合组成考古工作组进驻遗址现场,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王宮遗址平面呈矩形,东西长587米,南北宽 246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王宫遗址四面为4米多高的角砾岩砌成的围墙,保存较完好。王宫遗址共有5座塔门,一座在东侧,两座在南侧,还有两座在北侧。在后期,围墙增修了许多小门。围墙周边环绕着一条角砾岩砌筑的环壕,但现在环壕的东北部已基本被填平。王宫遗址内部院落也基本被淤泥和树叶填平,从现存的建筑遗迹推测,王宫遗址内部曾有四个院落,每个院落之间建有南北向隔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短),现仅有位于三号院和四号院之间的隔墙较为完整。其中一、二、三号院落的地表现存有建筑基址,而四号院落地表则不见任何建筑基址。

遗迹

一号院落

一号院落与三个塔门(东、东北、东南塔门)相连,该院落内现有4处建筑遗址,以1、2号建筑基址保存较完整。

1号建筑基址位于院落的东南角,东西向开门,建筑全部为砂岩建筑,东西长17.4米,南北宽7米,残高6.8米,由须弥座台基、墙体、残存的券顶组成。北侧墙体开有三个方形假窗,边长1米;南侧墙体亦开有三个窗,其中中间的为真窗,两侧的为假窗。东西两侧有踏道,其后是门廊,门廊后为主体建筑,东西长6.2米,南北宽3.1米。建筑东、西门由门柱和门框组成,内有对称分布的门窝,直径0.1米。

2号建筑基址位于1号建筑的南侧,坐西朝东,建筑整体分两部分:须弥座台基和残存的墙体。四面均有门及踏道,但是南、北、西三侧面为假门,保存较差。四个门旁均有对称分布的放置门柱的方形孔洞,边长0.11—0.16米。

院落的2号墙体(一号院落与二号院落的隔墙),南北走向,总长243米。墙体的中部偏北保存较差;最北部保存最差,仅存墙基;中部偏南则保存相对较好,尤其是南段残存的墙体和墙基相对完整。墙基由三层角砾岩基础石砌成,墙体为五层角砾岩呈须弥状砌成。

二号院落

二号院落为整个王宫遗址最核心部分,与两个塔门(西北塔门、西南塔门)相连,主要遗址有空中宫殿(Phimeanakas)、水池(编号1、2)、院落东南角的4座建筑基址(编号3、4、5、6)及7号建筑基址。

空中宫殿位于院落中部,由角砾岩、砂岩砌筑,一层为须弥座平台,东西长49米,南北宽34米,平台四周为环壕。空中宫殿建筑现残高五层约20米。其下部一至三层为须弥座平台,四个方向各设通往顶部的台阶;第四层为回廊,中部为中心宝塔平台;第五层为中心宝塔建筑。

空中宫殿踏道两侧可见多处柱础遗迹,第四层回廊也有打破第三层平台的现象,系上部可能原有木构建筑,可能历经了不同时期的改扩建。第三层须弥平台上回廊底部有排水孔洞。中心宝塔使用角砾岩和砂岩两种材质构建,东门两侧门廊镌刻铭文。

空中宫殿环壕四周均有角砾岩砌筑的驳岸,大部分已经被掩埋。其中东侧驳岸长53米;南侧驳岸长65.7米,残留有二或三层台阶;西侧驳岸长53.6米;北侧驳岸长77.5米。

在空中宫殿的东南角有一处坐西朝东的基址,仅存两层呈须弥状建筑基础及四层墙体。基址全部由角砾岩砌成,墙体东西长8.65米,南北宽4.5米。同时在建筑的西南角和西北角发现两处柱洞,均开凿于角砾岩之上。推测空中宫殿的四角应该都有类似角楼性质的建筑,现仅存东南角角楼基迹,其余角楼遗址有待下一步考古工作的核实。

1号水池遗址位于空中宫殿的东北角,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7米,南北宽23.4米,四周驳岸上有多层砂岩砌成的台阶。在遗址的南、西、北侧驳岸发现柱洞,平面呈圆形,直径0.08—0.4米。

2号水池遗址位于1号水池遗址的西侧,东西长146米,南北宽49米,东、北部较低,南、西部均为平台,其上应建有建筑,现仅存基址和建筑构件。其中,东、南、西侧驳岸有石刻浮雕,内容包括人物、神祇和动物等纹饰。北、东侧驳岸可见多层台阶,台阶上有大量的柱洞,其中以北侧驳岸发现的柱洞较为密集,平面呈圆形,直径0.09—0.18米。

这两处水池紧靠宫城北墙,应该与城墙外的环壕有沟通。

在空中宫殿的东南角有四座建筑遗址(编号3、4、5、6),均坐东朝西、西向开门、南北一字排开。这四座建筑基址均保存较差,大部分只剩下须弥座基础和残存的墙体。须弥座台基由三层角砾岩和一层砂岩砌成,在砂岩之上用红砖或角砾岩修建主体建筑,顶部坍塌。在须弥座角砾岩上及东西砂岩门的两侧开凿有平面呈圆形或长方形的柱洞,部分砂岩雕刻有纹饰部分已漫漶不清。该建筑群东西两侧有踏道、门廊,门廊后为主体建筑。建筑的西门由门柱和门框组成,大部分保存较差,门框内有对称分布的门窝。这四座建筑基址之间的间隔为2.1米。通过对这四座建筑的整体考察发现,该建筑存在废弃、改建的过程。

7號建筑基址位于空中宫殿的东南部,平面呈十字形状,正南北方向,东西宽26.5米,南北长32.5米,残高2.1米,东、西、南、北四面均有踏道,其中南踏道被树木破坏较为严重,西踏道保存较为完整,北踏道、东踏道保存较好。建筑基址整体分为三部分:基础部分、须弥座台基、主体建筑的基础部分。建筑整体由砂岩砌成,墙体和基础部分由角砾岩组成。

三号院落

三号院落内主要遗址有水池遗址(编号3、4、5、6)、平台基址(编号8、12、11)、墙体遗址(编号4、5、7、8)。

四座水池平面可分为长方形(3座)、方形(1座),都为角砾岩砌筑,均已干涸,部分水池四周均有角砾岩铺砌的驳岸。三座平台基址均为长方形,且距离水池遗址较近。

3号水池遗址位于院落的北部,在水池驳岸的四周有封闭式的围墙,墙体仅存基础部分,其中在东围墙的东北角有供出入的踏道,在围墙内发现柱洞。水池上口东西长54.8米,南北宽28.1米,深2米。四周驳岸残存有台阶,从残存的遗迹来看,东西两侧驳岸有供上下的踏道,其两侧存留有栏杆基础石。

8号平台基址位于3号水池遗址围墙西侧。基址整体呈曲尺形,坐西朝东,以砂岩、角砾岩砌筑,其中外层以砂岩包砌,内层以角砾岩砌成。东、南墙体,北墙东段,西墙的南段保存较好。东墙体和北墙体东段有浅浮雕砂岩,雕刻大象、马及人物图案。

4号水池遗址位于3号水池遗址的南侧,整体保存较差,驳岸坍塌严重。水池平面呈长方形,上口东西长50米,南北宽24.5米,四周有角砾岩砌成的台阶。东驳岸中部、北部倒塌严重,仅剩下南段;南驳岸东部、西部保存较好,中间部分倒塌严重;西驳岸整体保存较完整,在西驳岸有供人上下的踏道,北驳岸整体保存较差。

在4号水池的东侧发现平台基址(编号12),破损较为严重,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6米,南北宽31米。东西墙体破损较为严重,基本上不见建筑基础。

5号水池遗址位于院落西南角,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0米,南北宽50米,现存深度1.5—2.5米。四周驳岸整体保存较差,东驳岸保存相对完整,水池的踏道即位于东驳岸中部。南驳岸保存较差,仅剩一层角砾岩基础石。北驳岸角砾岩大部分已经倒塌,部分仅剩地基部分。西驳岸角砾岩倒塌严重,已无法辨识其基础部分。

11号平台基址,位于5号水池遗址的东部。平台南侧为洼地,北侧与平台等高。整个建筑基址呈长方形,东西长48米,南北宽18米。基址之上有10排东西向排列的砂岩建筑基础石。

6号水池遗址位于院落的中部偏东,水池驳岸四周有角砾岩砌成的围墙,现在仅剩基础部分。围墙长度9—10米,驳岸至围墙之间铺砌角砾岩,水池保存较完整,平面呈方形,口大底小,上口东西长4.8米,南北宽4.5米,底部东西2.1米,南北2.1米,深3米,由角砾岩叠涩而成。

院落内的墙体整体保存较差,均由角砾岩砌筑而成。

4号墙体(二号院落与三号院落隔墙),南北走向,长243米、宽0.7—1米 ,平均残高1米,整体保存较差。中部和南段相对保存较好,北段则不见墙体,只是在个别地段偶见三三两两的基础石。

在6号水池的西侧为5号墙体、北侧为6号墙体,东西走向,两道墙体的间距为22.5米。其中5号墙体由两条基础墙体(南墙和北墙)组成,长131米、宽0.3—1.3米,残高0.2米,两道基础墙体的间距为2.5米,在墙体角砾岩上发现两处柱洞,平面呈圆形。6号墙体东端与4号墙体相交,向西延伸至151米处,折而向南,墙体宽0.6—0.9米,最高处约0.4米。

7号墙体,呈曲尺形,南北走向折而向东,墙体由角砾岩垒砌而成,结构为一顺一丁,整体保存较差,尤其是东西向墙体东段仅剩基础部分,个别地段地面已荡然无存。南北向墙体长155米,宽0.65—0.6米,残高0.34—1.1米。东西向墙体残长68米,宽0.3—0.7米,残高0.7—1米。

8号墙体(三号院落与四号院落的隔墙),保存较好,长243米,宽0.85米,高3—4米,墙体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基础部分、墙体、墙帽。基础部分大部分已经被土层掩盖,墙体由七层角砾岩错缝垒砌,墙帽由三层角砾岩组成。在墙体的底部自南向北依次发现6处排水涵洞,涵洞整体呈条状,三至五个涵洞口。从地势上分析,应该为四号院落向三号院落内排水的设施。

四号院落

院落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43米,东西宽28米,地表无残存建筑基址,仅在院落的中部采集到陶质瓦当。

同时,我们在王宫遗址内地表上采集到很多陶瓷器碎片,包括灰陶罐、壶、红褐陶罐、红褐陶板瓦、瓦当以及高棉瓷、青瓷、白瓷、青花瓷、砂岩构件等,可辨器形有陶罐、陶瓮、瓷碗、瓷盒等遗物。采集到的这些遗物与史料中记载的“其地不出金银,以唐人金银为第一……其次如真州之锡镴、温州之漆盘、泉处之青瓷器”“寻常人家,房舍之外,别无桌凳盂桶之类,但作饭则用以瓦釜,作羹则用一瓦罀。……盛饭用中国瓦盘或铜盘”“其正室之瓦以铅为之;余皆土瓦、黄色”等基本一致,反映出了周达观撰写的《真腊风土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以上初步调查可知,王宫遗址内的遗迹主要以水池及附属建筑为主。目前地表现存六处水池遗址,二号院落两处(1、 2号水池)、三号院落四处(3、4、5、6号水池)。其中,2号水池面积达7154平方米,是六个水池里面积最大的;其次是5号水池面积为4500平方米;3号水池面积达为1539平方米;4号水池面积达到1225平方米;1号水池面积为1099平方米;6号水池面积最小为22平方米。在二号院落2号水池的东侧和北侧发现了砂岩铺砌的路面及柱洞,在三号院落水池驳岸边也发现有柱洞,据《真腊风土记》中“宫室”条记载:“梁柱甚巨,皆雕画佛形。屋颇壮观,修廊复道,突兀参差,稍有规模”,因此推测:水池的驳岸不仅有砂岩、角砾岩铺路,而且还有木质廊道,廊道顶部则以陶瓦、瓦当覆盖。

水池、墙体的功能和性质

二号院落的2号水池,不仅面积较大且东、南、西三面驳岸有大量的砂岩石雕,尤其是南、西两侧有高台,其上残留有建筑基址。三号院落的三处水池遗址和三处平台基址距离较近(3号水池与8号平台基址、4号水池与12号平台基址、5号水池与11号平台基址),二者应分属于同组建筑的主要建筑和辅助建筑。因此,我们可以说这四处水池的主要功能是澡浴。其中2号水池和3号水池在面积和等级上较其他水池要高,推测可能为国王或王后休息或澡浴的地方,而其他水池则可能是王宫内奴役给水或澡浴的地方。这些水池不仅有上述功能,还有在雨季泄洪、旱季储水、调节局部小气候的作用。

《梁书》卷四十五《扶南传》谓其国“所居不穿井,数十家共一池汲引之”。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澡浴”条:“地苦炎热,每日非数次澡洗则不可过,入夜亦不免一二次。初无浴室盂桶之类,但每家须有一池;否则亦两三家合一池。”同书“出产”条:“盖丛林中有池,池中有鱼。” L.P.布里格斯(Briggs)云:自1932年以来的考古发掘工作可知,吴哥都城内的水池当数以千计,大者阔十四米,长数百米,以水管互相沟通,且与城外壕沟相通以供水及排水。为数更多的水池则与壕沟不相通,全部依靠自然降水。全城各处皆有散布,各寺庙内亦有水池,有时不止一处。水池之作用,或养鱼,或提供引水,但主要为浴池,以当地天气炎热,非每日澡洗数次不可。

结合以上史料及考古发现我们可以说,王宫遗址内的六处水池遗迹,应该是属于王宫内的生活设施的一部分。

三号院落南部有多處墙基的存在(4、5、6、7、8号墙体),除了4、8号墙体作为院落的隔墙之外,其余三处墙体的功能和范围不是很明确。从7号墙体的曲尺形走势分析,其可能为某一院落最外围的墙体,从而构成一个封闭式的小院落,在这个小院落内又可分割成不同功能的生活区。

关于二、三号院落内水池、墙体的功能和性质,目前只是基于考古调查资料的初步推测,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来阐释。

院落的规模、等级和性质

通过对整个王宫遗址院落的初步调查,我们对不同院落的规模和等级有了初步了解。其中,二号院落面积最大7万平方米,三号院落次之5万平方米,1号院落面积2万平方米,四号院落面积最小0.6万平方米。

一号院落位于遗址的最东端,是进入二号院落的必经之路。院落内建筑基址分布较为稀疏且等级较低,推测其为次等级辅助性衙署所在地。

二号院落等级最高,主要体现在基址的集中分布和高规格建筑的存在,如“空中宫殿”、用砂岩砌筑的水池及高等级的平台基址。《真腊风土记》“城郭”条载:“又其(铜塔)北一里许,则国主之庐也,其寝室又有金塔一座焉。”夏鼐先生认为,此“金塔”指的是空中宫殿。此建筑实为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Ⅱ,944—968年在位)所始建,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Ⅴ,969—1000年在位)增建,而现存遗迹乃是苏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Ⅰ,1011—1050年在位)拆毁重建,并于平台上中央建一金塔(实为石质塔身贴金箔),但是碑铭称之为“金角山”,即周达观所谓国主庐中之金塔也。此为王宫中的圣庙而非王宫(宫殿),平台四周发现大量的柱洞,因此可以推测该建筑主要是木、石结构,由于年代久远木构件已荡然无存。此建筑为《真腊风土记》中所载神话之精灵所居,而在国王死后,则成为其安放骨灰之处,故二号院落可能为祖先神庙及高等级宫殿所在地。

三号院落,建筑基址分布较为密集,但是规模和等级要低于二号院落内的建筑基址。“梁柱甚巨,皆雕画佛形。屋颇壮观,修廊复道,突兀参差,稍有规模”,这是周达观对当时宫室的描述,而我们在对三号院落进行调查时,在水池遗迹周边也发现了大量柱洞。同时院落内的建筑大都以生活基址为主(水池遗址、平台基址),尤其是在3号水池东南发现了较多的陶罐碎片、陶瓦碎片、青瓷及青花瓷碎片(器类为碗、盘),推测该院落应该是生活区。由于四号院落面积较小,且地面不见残留的建筑基址,故其院落性质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考古工作。同时根据《真腊风土记》“人物”条载“内宫之前后,有络绎于道途间”推测:四个不同院落或同一院落内通过铺砌的角砾岩道路互相沟通。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王宫遗址是吴哥王朝最繁荣时期的所在地,不仅设计精巧、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生活设施完善,而且也是最神秘、最复杂的建筑群之一,遗址内的建筑时代是在这一时期内的不同时间建造的,且存在一个不断改扩建的过程。

(作者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后)

猜你喜欢

王宫砂岩院落
在布罗卜丁奈格的其他经历
火星上的漩涡层状砂岩
院落春秋
读史长智商:史上酬劳最高的搬运工
院落春秋
高围压条件下低温砂岩的力学试验研究
高围压条件下低温砂岩的力学试验研究
院落春秋
砂岩型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探秘世界八大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