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研究
2020-12-21肖渝梅
肖渝梅
摘 要:本文主要从互联网+智慧种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以及互联网+乡村传统手工艺四个方面研究互联网在乡村振兴中的运用。得到的结论是:互联网+开启农业现代化新模式,促进农村金融大发展,助力农业技术推广和乡村传统手工艺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乡村传统手工艺;智慧种植
自从“互联网+”被提升到国家战略以后,各个行业都在思考如何为自身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拔地腾飞。农业行业也不例外,烟台的苹果、砀山的梨、新鲜的大闸蟹,几乎所有你想吃的东西如今都能在网上买到。我国“互联网+农业”正在实现大跨越,发展飞速。可以预想,互联网+农业将是未来农村的大金矿。本文从互联网+智慧种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以及互联网+乡村传统手工艺四个方面去研究互联网在乡村振兴中的运用。
1、“互联网+”智慧种植开启农业现代化新模式
现在农业大棚利用物联网技术,颠覆了传统的农业耕种方式,所有软硬件设施都围绕育苗的生长需求而设计,像是一个精细化生产工厂。每个大棚采用水肥一体化,不但大大节约了水肥,还减少了环境污染,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提高了水肥的利用效率。新建的现代化农业大棚内均设有多个传感器,负责收集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等各种数据,并传输到控制室电脑系统中,对比此前人工预设的植物最佳生长参数,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就能自动控制幕布启闭、喷雾系统开关等,从而调节大棚内的温、光、水、气等,保证大棚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
传统农业过度使用化肥造成了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环境恶化、农产品安全无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在现代化大棚里一一解决,种植不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更让农业不再看天吃饭。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农业生产具备了稳定、高产、高效的特点。
不断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同时结合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空港农业、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产品采摘园等村镇旅游业,打造一批特色小镇、风情农庄等乡村旅游胜地,开启现代农业发展新时代。
2、“互联网+”金融促进农业发展
任何一个进行农业方面的从业者均能体会到农民对于金融的一个迫切需求,农民在种植过程中,有多个环节需要资金的支持,目前针对农民主要有三个大的环节需要资金注入:土地流转租赁,生产资料购买,农机具租赁和购买。在这三个环节中,有极强的金融服务需求,但是由于农村与城市在体制,地域,人群特点的不同,并非可用现有城市金融的各种方式进行复制,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是城市从未有出现过的,如征信体系缺失、抵押资产较弱、放贷容易,回款困难。
农业金融切入农业领域,不仅仅满足农业经营资金短缺的问题,更核心是改造农业供应链。
2015年初,分期服务平台上线,农分期为其主要载体,业务聚焦农机无抵押贷款。该模式通过与农机经销商达成合作协议,当农户购买农机资金不足,无法融资时,农机经销商向农户推荐农分期及服务内容。农分期对申请农户进行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综合评估,审核通过后与其签订服务合同,并向农机经销商支付农机货款,让农户直接将农机开回家。最后,农户将按照协议和还款计划向农分期还款。
农发贷面向是整个经销商系统。农发贷为农资厂商、经销商提供个性化金融定制服务,帮助他们突破发展瓶颈,盘活产业链。同时,农发贷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切入,已与诺普信、中化、金正大、史丹利等国内100余家知名农资企业达成合作,打通农业产业上下游各个环节,从而形成一个供、产、销的闭合产业生态圈。
3、“互联网+”助力农业技术推广
中国农技推广APP是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平台通过Web端、APP和公众号3个渠道提供服务在该平台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农技人员和农民皆可注册使用,在这里可实现24小时全天候、无障碍沟通互动,跨时空高效服务。
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牢牢地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而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又在于创新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系统。 “农技推广人员主要靠‘一张嘴,两条腿开展工作,由于农业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快速变化,如果没有得到实时的业务培训,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知识结构就会相对陈旧,而且农技推广工作内容繁杂、流动性强等也导致推到工作难易落到实处。
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为用户提供便捷、多样化的服务,助力打通科技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该平台分为“农技问答”“农情快报”“科技服务”等版块,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在该平台上,老师会在冬闲等一些时候对农技推广人员开展培训,农技推广工作人员和农户可以利用该平台进行自我学习和研究,农户可以在平台上上传自己遇到的难题或病虫害等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经验的专家可以随时就农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得问题的提出和解答不在局限于一个固定的物理空间,获得更专业的解决方案,也能让更多的人看到问题的解决和预防方案,能
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在农情监测方面也非常出松弛出色。平台上500余万用户构成了一个全区域、全方位、立体化、移动式的农情实时监测网络体系,每个用户都相当于一个精准的农情“传感器”,进行监测点定位、图像采集、农情上报、需求收集等便捷服务,可以准确反映各地最新农情,让当地农业管理部门实时掌握生产和服务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农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查询,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土地质量、种子的好坏、施肥是否适量、采摘是否科学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农户获得更大的收益,还可以使农产品质量更高、让消费者更安心的购买。
4、“互联网”助力乡村传统手工艺发展
传统手工艺体现了民众的巧思天工和审美情趣,如四川成都近郊的竹编、制陶等,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变化,这些传统工具慢慢变得没有用处。
淘宝、京东等一批电商平台的出现,让传统手工艺得以活态传承,也让这些传统匠人凭借技法发家致富。这些匠人可以借助电商平台的大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准确的消費数据掌握市场动向,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工艺、努力创新,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全新塑造,符合现代消费者审美需求的同时将传统元素和技艺以年轻化的方式再次走进大众视野,甚至采用网络私人定制的个性化生产服务代替旧版服务模式,这些几乎被“闲置”、“荒废”的民间手工技艺,通过互联网焕发了新的生机。
互联网的优势让传统手工艺人直接与市场对接,有效减少了中间环节,改变了传统手工艺品的产销模式,打破了信息传播局限的地域边界,让传统手工艺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传播。用户打开手机应用在购买手工艺品的同时,还能通过图片、视频了解匠人与这个行当背后的故事,品味手工艺人如何一针一线、一刀一刻地制作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筹、拍卖、直播,“东家”创新推出的电商新玩法迅速带动了匠人作品销量。除了线上交易,“东家”还在探索让匠人走进大众视野——平均每周推出两到三位匠人的故事,通过文字、视频等形成“匠人志”。
“互联网+传统手工艺”俨然已成为当下的一种新业态,不仅让老手艺人获得了生存发展的更大空间,也为这些埋落的传统工艺传承提供了先决条件,更是把‘守艺人转变为‘创艺人。
论文基金:本研究得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互联网+”促进乡村振兴建设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y2019056)资助。